【闹元宵】流传了五百多年的西李太平桥灯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俗话说:“三十日的火(旺火),元宵夜的灯”。旧时,从正月十三日开始,家道好的要点烛(又称“发烛”),直到十五日夜,灯火不断。城乡大多是闹花灯,俗称“闹元宵”。上饶地区也有很多闹元宵的习俗,今天我们为大家介绍的元宵习俗是弋阳县的西李太平桥灯。

(西李太平桥灯从李氏宗祠启动)
西李太平桥灯元宵活动从搭建龙身开始。龙身由各家长板凳相连。凳面上安上大红灯笼,灯笼里插上蜡烛,通过板凳两头的方洞,用安有托板的木棍前后拴连,形成既能节节相连,每节又可灵活转动的龙身。三百多户人家的西李村,连接的板凳长度可达三百多米,停放在西李祠堂门口,等待与龙头相连。

(龙身由西李村三百户人家各家板凳连接而成)

请龙头是西李太平桥灯重要的仪式。村里辈分高、受尊重的老人虔诚地走进祠堂,点上香烛,念诵祈愿文歌颂祖先功德,祈求风调雨顺,祝愿家庭和睦、发家致富,随后主持人喝彩、起灯,请出龙头,与点燃了红灯笼的龙身相连,顿时锣鼓喧天,鞭爆齐鸣,礼花齐放,整个村庄灯火通明,璀璨夺目,舞灯便正式开始。
(特技舞龙队员表演鼓舞助兴)
这条几百米长的红火龙先是浩浩荡荡围绕村庄外围漫游一圈,叫“龙盘月”,然后在村里绕“8”字行游,叫“龙缠身”,再到距村一华里外、相传为李奎外祖母家的胡家村给外祖父母拜年,最后在村口选择一块宽阔平坦的稻田进行啃尾游戏,表达新的一年全村人你追我赶、振臂奋力、同创家业的美好意愿,完成全部的太平桥灯表演。

(龙头与龙身相连数百米长,游走于村内村外)

西李太平桥灯表演从搭建龙身、祠堂祭祖请龙头、舞龙到啃龙尾结束,过程完整而庄重。它仪式庄严、场面热闹、规模庞大、人数众多、形式独特,包含祭拜先祖、纪念先贤、祈愿太平、和睦乡里、同心同德等多重含义,有典型的民俗表演风格和丰富的人文价值。

(“啃龙尾”表演,象征全村人你追我赶、振臂奋力、同创家业的美好愿望)

注:西李太平桥灯是由明代正统十三年(1448年)弋阳县湾里乡西李村为乡贤李奎庆生的庆典仪式演化而来的民间传统元宵舞龙民俗活动。李奎(1389-1457),字文曜,号九川,永乐十年(1412)进士,官拜大理寺右少卿。他不但为官清廉、政绩卓著,官声政声名满朝野。而且特别重视文教,征文献、述故典、表彰先贤;著诗文、振风纪、倡导名教,撰写《九川集》六卷编入《明史·艺文志》,文章道德,堪称模范,深受地方百姓的爱戴。据《九川李氏宗谱》记载:1448年他六十花甲,朝廷为表彰他的功绩,皇帝明英宗钦旨封赐桥灯,让他回乡和家人团聚庆生。此后,这个仪式固定下来,演变成具有丰富而深刻人文内涵的元宵太平桥灯舞龙民俗活动,历时571年,代代相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