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 起 认 知 的 面 纱(高增)
我写这篇文章,是因为在某小区邻居群里,群主与一个邻居发生了争执,我认真看了二人争执的内容后,在群里发表了自己的认识。
其结果是,我和这个邻居一起被群主踢出。
这位邻居被踢,是与群主的认知相左;
我被踢出去,是我支持了这个邻居的认知。
认知不同,认知不在一个层面上,是社会的常态。但怎样处理认知不对称,古人及前辈们为我们贡献了智慧:
第一,世人不识凌云木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世人不识凌云木
直得凌云始道高
这是唐代诗人杜荀鹤的诗句,他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远:
宋神宗时,宰相王安石在家赋诗,刚写下:
昨夜西风入园林
吹落黄花满地金
诗未竟,因皇上有事相商,荆公便匆匆而去。正好此时,苏东坡学士来访,这个毛头小子见到王安石未写完的诗暗自发笑,便提笔续写了两句:
秋花不比春花落
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回来后,对此却默不作声。不日凑准皇上,让苏东坡到黄州为官。
黄州,即今天的湖北省黄岗市。一场秋风秋雨后,苏东坡与友人菊园秋游,亲历了落英缤纷。这个真知亲见让他深悟。原来,博学广识的王宰相让他来此为官,可谓用心良苦!
王荆公对待不认知、不懂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苏东坡,所用的方法是:让你自悟!
第二,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苏东坡处世磊落,学养渊深又从善如流,如果面对的是认知不在一个层面的升斗百姓芸芸众生呢?邓公的方略是:不争论。
党中央实施改革开放之初,已被固化、僵化思维模式带上斜路的人,提出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究竟是姓“资“还是姓“社",一时间争执四起,甚嚣尘上,黑云压城。到一九九二年,当改革开放十几年后,中华故国欣欣向荣一派生机、让世界惊叹之际,负天降大任于斯的邓公,在深圳把改革开放治国方略的精髓,概括为三个有利于,即:
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
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认知不在一个层面上,争论何益之有?邓公的不争论,是政治家的大智慧,我辈岂能望之项背?
平顶山历史上有个大隐士叫许由,汝州市人。也有人说他是登封人。许由虽然是天下名士,因生活的年代距今太久远,许多人可能生疏,但说到绕汝州而过的洗耳河,生活在这里的人却是耳熟能详。洗耳河就是因为许由洗耳而命名。晋朝时,因许由而产生了一个成语叫“与世靡争”,其意为许由此人脱俗拔尘,与世上任何人都不会产生争论。隐士闲云野鹤,不理国政,不必与人争论;而邓公,扶大厦将倾,正天地玄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又何须与人争论?
正如陈毅元帅有诗云:
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
待到雪化时
第三,不识庐山真面目
当年,苏东坡由黄州来平顶山的汝州市为官,任团练副使,这个职务相当于宋代汝州市的武装部长。赴任途中经过九江而游历了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了诗人的逸兴遄飞,便写下了留芳千古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此诗为游山所见的真情实景:丘壑纵横,峰峦叠嶂,移步换景,千姿万态。但他是在借写景而明事理,指出认知事物要从不同角度观察与思考。如果只会从自己脚下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来认识庐山、或拓展到认知他人、认知社会,就会拘于狭小与短视。
认知差,分高度差与平层差两种。欲登临认知的高层阶,不畏浮云遮望眼,董必武先生有训:
五本六篇连续读
一篙松劲退千寻
古云此日足可惜
吾辈更应惜秒阴
我也作上一首温情的小诗,为这篇文章作跋:
欲掀起
认知的面纱
须把
纷繁的情丝拨下
贴着
十年雪夜的彻寒
才会感受
灼见的柔情丝滑
只有攀上
那一片梦中的星空
才可以
载一船丰盈的真知回家
2020-12-07日
作者简介:高增,中共党员,河南省舞钢市人。1978年参加高考,1981年毕业后分配到平顶山市北渡公社高中教书,后调入平顶山市劳动人事局,平顶山市委组织部等单位。1997年调平顶山市安监局,任副局长兼副书记。2004年调平顶山市煤炭工业局任纪检书记。2013年任平顶山市人民政府梨园矿务局留守处主任。
高增的诗词歌赋,文学作品,滿滿的正能量。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