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智谋:经过修饰的语言,才容易让别人记住;
修饰自己的话,让别人能够记住
【原文】 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观其次。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以无形求有声。……己反往,彼复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重之、袭之、反之、复之,万事不失其辞。
【译文】 人的语言有与之匹配的表象,事物有可以类比的规范,这就给我们剖析事物的本质提供了前提。所谓“象”,是指用象形法说其事;所谓“比”,是指用比喻或类比法述其意。言谈之中,若能经常运用象征、比喻、对比、类推等修辞方法,用抽象的道理来表达具体的语言,反反复复、你进我退、你来我往,便没有说不成的事情。
【精髓典要】
为什么有的人当之无愧地成为众人的中心,轻松地就收获了成功,而有的人却郁郁寡欢,默默啜泣,总在失败边缘徘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前者掌握了语言修辞这把变化万端、奇妙无比的魔杖。
语言是我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我们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载体。掌握了语言修辞的人,说出的话会通俗易懂、生动活泼;不懂得运用修辞的人,说出好的话往往枯燥难懂、了无生趣。
如果别人不愿意听你说话或者无论你怎么讲对方都听不明白的时候,你最好不要再一味地灌输自己的意见、主张,要及时改变说话方法。如鬼谷子所说“己反往,彼复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
在说服别人时,若能随机应变地、巧妙地运用比喻、类比等修辞方法,,可以让或枯燥、或深奥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往往容易达到化被动为主动,让对方茅塞顿开、心服口服的目的。
一个人内在的通晓事理,加上外在恰如其分的语言修饰,就更显示出魅力了。运用语言的能力很重要,所以孔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商业社会上,善于措辞的人无疑会占据先机,争取到更多的利益或避免更大的损失。不过,运用修辞的前提是一定要确保对方能够听明白,否则会徒劳无功。
春秋时期,吴王阖闾想出兵攻打楚国,他郑重地向各位大臣说明了自己的想法:“我想现在攻打楚国,你们觉得如何?”
大臣们纷纷表示反对,他们认为楚国正处于强盛时期,现在攻打楚国,虽然吴国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却会冒很大的风险,纷纷劝吴王三思而行。
吴王有些气愤地说:“这又怎么了?以我们现在的实力,一定能取胜!况且,打败了楚国我们就可以多点地盘。”
一个大臣站出来,说:“大王,在攻打楚国期间,我们的兵力将会全部集中在楚国身上,这时如果其他诸侯乘虚而入,我们自然会难以抵抗,导致难以料想的灾祸啊!所以……”
还未等大臣说完,一心想称霸的吴王便怒气冲冲地打断了他的话,拔出寒光闪闪的宝剑厉声说:“我已经决心进攻楚国,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吓得大臣们再不敢开口,只好垂头丧气地走了。
在路上,大臣们的谈话被一位侍奉吴王的卫士听见了,他认为这次出兵不是正义之战,很想劝阻吴王,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自己又怎么敢面对吴王直谏,怎么办呢?
卫士想了好几天,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这几天,他一清早就走进王宫的后花园。手里拿着一把弹弓,转到东,转到西,连衣服被露水打湿了也毫不在乎。就这样,他在那里转了三天。他终于被吴王发现了!
吴王觉得很奇怪,就把卫士叫到跟前,问:“你为什么每天早晨在花园里走来走去,看你的衣裳都被露水打湿啦!”
卫士恭恭敬敬地说:“禀报大王,我在打鸟。”
吴王问:“那你打着鸟了吗?”
“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情!”卫士有些兴奋地说。
“哦!什么有趣的事情?”吴王脸上泛起了微笑,好奇地问道。
“大王,你看花园的那棵树上有只蝉,它在树的高处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举着前爪,准备扑上去捉它呢。可是那只螳螂,也完全没有料到,在它的身后有一只伸长脖子的黄雀呢!”
吴王夸奖道:“你看得真仔细!那黄雀要捉螳螂吗?”
卫士笑笑说:“是的,黄雀正要啄食螳螂,但它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正瞄准它呢!”
吴王笑道:“确实很有趣。”
卫士继续说:“尊敬的大王,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考虑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的危险啊!”
吴王沉默了一会儿,恍然大悟:原来卫士在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表达了攻打楚国,其他诸侯会乘虚而入的道理。他笑笑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我真是太糊涂了,差点铸成了大错。”于是,他取消了攻打楚国的计划,重赏了卫士。
如果这名卫士没有通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生动事例来启发、刺激吴王,只是用直白的语言赤裸裸地进行劝诫,那么不仅达不到劝诫目的,而且还会将自己的性命赔上,吴国的历史或许也就被改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