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家具的养生之道
“养生”二字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趋利避害是动物的天性,人更是如此,或依顺天时调养生息,或取诸自然疗愈伤病,行走起居,均有其度,饮食器具,悉按其矩,只为了颐养终身,延长寿命。
中华养生之学自古有之,数千年里,无数能人异士投身于此,才成就中华博大精深的养生之学,譬如老庄倡虚静,华佗创五禽,孙思邈著药经。明清时更是进一步地继承和发展了养生文化,撰写大量养生著作,譬如赫赫有名的《遵生八笺》;整理、改造、创编健身导引体术;完善养生理论等等,还有我们今天的主题——在明清家具中融入养生设计。
养生之材质
一件家具的诞生,从材质挑选开始,明清家具常选用黄花黎紫檀等名贵硬木制成。木材之于人有三悦:其色其纹悦眼,其材其质悦身,其文化形象悦心。
其色其纹悦眼。
明清家具取材的木头文章华美,颜色纯净,可以说是百花争艳,各有风姿。黄花黎颜色不静不喧,纹理或隐或现,“色比金而有裕,质参玉而无分”,光泽似水渗金,又如琥珀莹莹;紫檀沉郁肃穆,中隐牛毛万千,似流光漫天,又金星数点,如星河璀璨;红木色泽艳丽,纹如泼墨写意,山川连绵;瘿木瑰丽奇妍,变化万千......
此处摘录一段张德祥先生拟的识木口诀,亦可一观国人对木材纹理的欣赏:
铁力纹凸凹是棕眼,鸡翅纹平滑颜色浅。黄花梨纹工笔画熟宣,毫发毕现似鬼脸。红木纹写意泼生宣,边际洇散似墨染。紫檀纹牛毛鸡血光和缎,屑人酒精喷云烟。乌木日久崩麻线,红木拂之有光感。榉木质坚纹如线,榆木色黄棕眼散。
黄花黎木纹
其材其质悦身。
木材本身具有其他材料所不具备的特性:首先,木材中含有负离子和芬多精,芬多精是森林植物中散发出的挥发性物质,是植物出于自卫防止有害细菌侵入的一种香气,所以漫步森林,我们往往会感到神清气爽、心情舒畅。木材既能够除去空气中的病菌,净化空气,提高免疫力,又能安抚心神,舒缓神经,镇定情绪。
其次,木材是一种多孔性材料,它能够吸收紫外线,减轻紫外线对人体的危害;同时还能反射红外线,给人带来温馨感。
再次,木材具有一定的吸湿和解湿功能,因此湿度过高时,木材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空气较为干燥时,木材又可以释放水分,缓解空气干燥,使人们在家居生活中获得更为舒适的体验。
最后,因为木材的导热系数较小,导热较慢,在极端天气情况下,木材还能调节室温。木材,实乃家居必备之珍宝。
明清家具选用的木材亦是宝贵的中药材,据古代医书药典记载,黄花黎可作降香,既可疗愈折伤,亦可燃香安神,调身理气;而紫檀冬暖夏凉,止血止痛,和气消肿;酸枝木散热好,气味提神;乌木利水通肠,疗疔肿,解砒毒;楠木可治水肿,减轻心胀腹痛;柏木除风湿,安五脏,养心气,益智宁神......
《本草纲目》书影
其文化形象悦心。
《礼记·祭法》载:“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林木在传统文化中往往扮演着登仙修道的媒介形象,隐者道士、古寺玄观,无一不匿于高山深林之中。如王质入山打柴,观童子对弈,回首已烂柯;李太白访道士不遇,亦于树深处见鹿,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着“尚木情节”。
明清家具选用的木材更是在国人心中有着非同一般的文化形象。“文木”是对木材的极高评价,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列举“文木如花梨、铁梨、香楠等木为之”。在众多木材中,黄花黎最得眼光挑剔的明代文人青睐。
紫檀更不必说,常言道,中国人有木头情结,情结最深处便是紫檀,紫檀因其形色沉穆,气质高贵,几乎成为帝王宫廷专属。
此外,《广东新语》中称鸡翅木为“海南文木”,鸡翅木还被称为“相思木”或“红豆木”,文人墨客为其赋予了情思绵绵的文化符号......
鸡翅木木纹
养生之设计
中国古典家具向来非常注重实用性,譬如宋人赵希鹄撰写的《洞天清录集·古琴辩》中有对琴桌的描述:“琴案需作维摩样,庶案脚不碍人膝。连面高二尺八寸。可入膝于案下。”可见古典家具的设计旨在方便人们使用,尽可能扫除使用中的障碍。
《洞天清录集》书影
明清家具的设计亦继承此道,同时也强调提升使用时的舒适度,以降低人体负担。为此,文人工匠煞费苦心,此处我们列举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部件,来一窥设计者在细节处遵循养生之道的用心。
罗锅枨的设计正是应“入膝于案下”的要求而生。枨的诞生是得于建筑结构中的灵感,从结构的角度来看,枨子安得矮一些,能更有效地稳定结构。但枨子如果太低,会妨碍使用者腿膝的活动,若是桌案,则无法纳膝入桌案下,若是椅凳,则无法收腿进椅子内。基于此,工匠设计出两端靠下,中部拱起的罗锅枨,这样便既能稳定结构,又能纳膝收腿。
明末 黄花梨一腿三牙高罗锅枨八仙桌
明清家具在椅子部件的设计上,尤其注重家具曲度和尺度的合理性,无形中贴合了现代人体工学。
拿一把明式椅子,我们从头到尾,聊一聊养生的小设计。首先要提一提搭脑,搭脑因人坐在椅子上的时候,后仰脑袋搭于其上而得名。古人常正襟危坐,但长久如此不免腰酸背疼,若后仰时脑部和腰背能有承托,自然更为舒适。搭脑和靠背板的设计正源于这样的需要。
搭脑有多种造型,弓形中部上凸,正合脑部位置;驼峰型中部下凹,可将脑部置于凹槽中休憩;卷书型宽厚且略往后卷曲,恰似睡枕。这些不同风格的造型都适应了人身体的需要,是工匠在养生一道上的匠心之作。
说完搭脑,当然要说说和搭脑的“邻居”——靠背板。
搭脑承托脑部,靠背板承托背部,二者共同构成了舒适的后部空间,使人坐下时能毫无负担,自由后仰。在靠背板中亦有一种特殊设计——S型靠背板,它符合人体脊柱处于自然状态时的S型,并与座面形成大致100°的倾角。人坐在这样的椅子上时,后背与靠背能有较大的接触面,也就能得到充分的休息。
椅子是坐具,所以背部舒服了,就要来考虑一下最重要的臀部感受,而工匠也确实在这上面用了十分心思——硬木软屉,软屉指边框打屉眼,用棕、藤、丝线等编织成的屉,与木板作的硬屉相区分。
软屉一般不使用柔软易变形的材料,而是选择半软稍硬的,恰好能让座面在人坐下时形成微微的弧度,贴合人的身体,又不完全塌陷使人有一种坠落感,这样的坐感更为舒适。若是硬屉,亦有落堂做法,略微低于边框,大致拟合人身体臀部腿部的曲线,符合养生之道。
最后便到了腿脚,除了罗锅枨能让人收腿之外,明清家具的设计中还考虑到了长久保持正襟危坐的坐姿也可能会加剧腿部负担,故有时会在椅脚处加一脚踏,供人承托双足,可以说是事无巨细,从头到脚,均有贴心又精心的匠心独具。
十七世纪 黄花梨圆后背交椅
养生之器具
除了改造生活中常用的起居家具,明清文人匠人在养生的需求前提下,还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屡屡创新。
明代屠隆所著的《考槃馀事·起居器服笺·滚凳》中记载:“以木为之,长二尺,阔六寸,高如常。四桯镶成,中分一铛,内二空中,车圆木二根,两头留轴转动,凳中凿窍活装。以脚踹轴,滚动往来。盖涌泉穴精气所生之地,故必以运动为妙。”
滚凳正是产生于明代,把养生术中的健身运动融纳入脚凳的创新设计。
《考槃馀事》书影
涌泉穴是人体足底穴位,为足少阴肾经首穴,《黄帝内经》中记载:“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可知涌泉穴是精气之所起,寒气之所进,是人体中的要穴。在滚脚凳发明之前,人们就常用手搓涌泉穴的方式活动足部经络。
滚凳的发明即源于这样的养生术,以脚踹轴,滚动往来,按摩脚部,不仅舒筋活络,还能促进血液循环,具备显而易见的养生功效,尤其是对老年多病、行动不便的人来说,更为有益。
而提起明式家具,最不能漏掉的佳作便是圈椅。
它起源于五代十国,在明代成熟定型。圈椅的搭脑扶手为一条弧线,一顺而下,使人坐在其上时,不仅脑部有依托,双臂从上臂到肘部到前臂均能在合适的位置得到依托,其结构之舒适度远超前代,无怪乎圈椅成为了明式家具中最为经典的器具。
明 黄花梨透雕靠背圈椅上海博物馆藏
从中医经络学角度看,圈椅的椅圈之设计充分考虑到了从脑部到双手的经络,手上为太阴肺经,是人体营卫之气运行的起点,沿拇指经前臂上臂一直到胃,其扶手所落点与曲面设置恰好合乎手部经脉运行之路线。若将双臂置于椅圈上,不仅身体舒适,还能使经脉畅达,身康体健。
手部经脉图解
另据现代学者研究,从人体工学的角度看,椅圈高度为480mm,椅圈最大直径为610mm,椅圈倾角为25°时人体能感受到的舒适性最强,而明式家具中大部分圈椅椅圈高度为500mm,最大直径为730mm(因座面较宽),椅圈倾角为26°,其设计亦大致接近这样一串数据。
而若是要谈明清家具的创新之作,亦不能漏掉李渔。李渔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戏剧家、美学家,其才华横溢、著述颇丰、涉猎甚广,在书中曾记述不少自己在家具一道上的创新。
古人不似现代有空调调节室温,每遇严冬,宫廷用花椒和泥涂壁,筑椒房御寒,起多个暖炉,一室融融;以文人墨客为首的民间百姓却只能乌薪在炉,靠炭火取暖,甚至仅靠灶火和体温熬过整个冬天。
清 《胤禛行乐图册·围炉观书》页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李渔在《闲情偶记》中写道:予冬月著书,身则畏寒,砚则苦冻,欲多设盆炭,使满室俱温 ,非止所费不赀,且几案易生生尘,不终日而成灰烬世界。若止设大小二炉以温手足,则厚于四肢而薄于诸体,是一身而自分冬夏,并耳目心思,亦可自号孤臣孽子矣。计万全而筹尽适,此暧椅之制所由来也。
前文写尽了冬日取暖的辛酸:墨汁易冻,暖炉炭灰又扰人,于是才挖空心思,设计暖椅御寒。
《闲情偶寄》书影
后文记述暖椅设计如下:
如太师椅而稍宽,彼止取容臀,而此则周身全纳故也。如睡翁椅而稍直,彼止利于睡,而此则坐卧咸宜,坐多而卧少也。前后置门,两旁实镶以板,臀下足下俱用栅。用栅者,透火气也;用板者,使暧气纤毫不泄也;前后置门者,前进入而后进火也。然欲省事,则后门可以不设,进入之处亦可以进火。
此椅之妙,全在安抽替于脚栅之下。只此一物,御尽奇寒,使五官四肢均受其利而弗觉。另置扶手匣一具,其前后尺寸,倍于娇内所用者。入门坐定,置此匣于前,以代几案。倍于娇内所用者,欲置笔砚及书本故也。抽替以板为之,底嵌薄砖,四围镶铜。所贮之灰,务求极细,如炉内烧香所用者。置炭其中,上以灰覆,则火气不烈而满座皆温,是隆冬时别一世界。
清 李渔 《闲情偶寄》
暖椅的设计不仅彻底解决了温度不够和炭灰漫散两大问题,还坐卧咸宜,饮食起居,悉可在其之上解决;又可变身香炉,使一室漫香,还能熏干衣物;加上柱杠衣顶,甚至能变身轿子,让主人可以冲寒冒雪,游山访友。实在是天才之设计,居家旅行必备之良器!
李渔暖椅设计图
嵇康于《养生论》中写道:夫至物微妙,可以理知,难以目识......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和理日济,同乎大顺。然后蒸以灵芝,润以醴泉,晞以朝阳,绥以五弦,无为自得,体妙心玄,忘欢而后乐足,遗生而后身存。养生之道玄妙精深,吃穿住行,外身内心,无不有法有矩。
人虽生之有涯,但人类生命代代传续,智慧经验层累不停,以人类生命之无涯,渡养生道之无涯,发心格物,究理致知,施于工器,又惠及人身,人之一生,就是在不断出走学习,又不断回归自我应用的道路上奔忙。把无形的智慧凝结于有形的器物之中,使后人得享前人所栽之阴凉,在巨人的肩膀上,望见新的风光。这,才是传承的意义。
传承有需,传承有序,传承,才有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