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书法歪歪扭扭,却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专家:凭这三个特点

说到苏轼,很多人以为他只是一位大诗人,其实他还是一位书法家,曾经写一幅书法歪歪扭扭,流传千年,却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这幅书法就是《寒食帖》,是苏轼在1082年所写,很多人看这幅书法的感觉就是字形大小不一,歪歪扭扭,为何能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呢?

首先要结合《寒食帖》的创作背景,苏轼当时被贬黄州,写这幅书法的时候已经在黄州度过了三个春秋,所以苏轼的内心是压抑的。这段时间是苏轼文学创作的巅峰,在这段时间里苏轼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但是他的内心是无依无靠的。

恰好适逢寒食节,又是阴雨绵绵,苏轼所住的屋子还在漏雨,悲愤交加的时刻执笔书写此贴,言真意切,达到了人书合一的艺术境界。

我们从这幅书法的开始可以看出,字体虽然倾斜,但是还算规矩,当写到中间部分的时候,字体开始变得很大,前后之间的字也大小不一,然后到了结尾处,字体又趋于平和。从开始的规矩到中间部分的字体舒展,再到结尾的收敛,节奏感很强。

如果结合文中的字,会发现这些字形的大小是随着苏轼的心情起伏而有所波动,真正做到了人书合一的艺术境界。

其次,一幅书法的好坏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法的表面形式上,这幅书法在诗文和笔法上也有着独到之处。

从开始的“自我来黄州”到“春去不留惜”,苏轼开门见山直抒胸臆,对流逝的光阴感到惋惜。然后到了“今年又苦雨”、“病起头已白”,可以看出苏轼当时的生活环境,可谓是凄苦,在写这几句的时候,苏轼用足的笔力,结合他当时的心情可以看出,心中那种凄苦跃然纸上。

到了后几句,字形突然变大,甚至给人一种突兀的感觉,也正是这样的对比让这幅书法充满了跌宕起伏的气势,前后字与字之间有着强烈的连带之气,整幅书法给人一种一气呵成之感。

《寒食帖》第三个特点就是其精神价值,一幅传世书法并不是因为技法好或者章法好而立足于世,书法之中所传达出来的精神价值和文化底蕴也是必然存在的。

众所周知,书法在宋代的时候是以尚意书风为主,一改唐代书法的尚法审美,注重书法家的直抒胸臆,苏轼这幅书法恰恰是其中的代表作。

苏轼随手一挥,并没有刻意安排笔法和章法,正如苏轼所说,我的书法没有法,天真灿漫是我师,这种书法思想恰恰和尚意书风是吻合的,影响深远。

苏轼当时所出的环境很凄苦,但是他却不求被别人理解,始终坚持心中的那一份净土,余秋雨曾说过苏轼是最高贵、最亲和、最有魅力的文人,也有人说苏轼是全面的人才,潇洒的真心英雄。由此可见,苏轼身处逆境,却以自己的执着为后人做出了典范。

苏轼不论在文学上还是在书法上都可以称为典范,他的一生并不如意,然而他的作品却被后人传颂,让人钦佩。虽然他的这幅书法歪歪扭扭,但是蕴藏这三个特点,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是实至名归的。

也曾有人说苏轼的书法不好,但是结合这三个特点之后,再来欣赏他的书法,你会发现有不一样的韵味,正如专家所说,一幅书法能具备这三个特点寥寥无几,被称为行书的典范不仅仅表现在表面形式上,还有更深一层的内涵,也是这幅书法的闪光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