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宏志谈学习与阅读》

一、感想
1、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将书本的内容复述出来,才表示读懂了。
2、网络的内容比较碎片化,缺少系统性,良莠不齐,鱼龙混杂,自身没有一定的知识架构,没有一定的辨别能力、分析能力,很有可能就会迷失其中。
3、要找到答案,就要先找到问题,了解问题。问题有时和答案一样重要。
4、觉得一本书不好,可能是我们自身还不够好。
5、要利用零碎的时间来读书,要有随时随地进入读书状态的能力。
6、博览群书的办法:一要快,学会略读,浏览,略读后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读懂,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出来即可;二要多,训练自己随时进入,随时中止的读书态度;三要久,持久,坚持。
7、纯粹的阅读,纯粹的愉悦,摆脱功利化、神圣化,不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不是为了学会什么,仅仅是因为阅读本身而喜悦。
8、读书可以丰富我们的人生,让我们体验许多现实中无法体验的情感,让我们经历许多现实中无法经历的事情,让我们认识许多现实中无法认识的人物。
9、什么书都有其存在的价值,要学会包容,才能接触更多的不同的书,才有更多的可能性。
10、书必须要重读,才能够真正理解。

二、下载
http://dl.dbank.com/c03ke6ilmc

三、摘抄
1、阅读的时间与空间
我起得非常早,大概是四点半起来,那是最舒服的时间,这段时间我就用来看书、写作、上网。
那时候周围环境是静止的状态,这状态跟晚上又不太一样,晚上读书是“渐入困境”,早上读书则是“渐入佳境”。当看完书要出门时,会精神饱满,早上读书不那么时髦,但效率比较好。早上也是比晚上好的写稿时间。我现在觉得,晚上需要咖啡、克补,需要一些搏斗,早上就不需要,是在慢慢打开的状态。早上的时间最完整充实,一出门,时间就支离破碎,连回家的时间都不可预测。

2、阅读的习惯和方法
一是某一段时间,可能三年、五年,对几个题目充满好奇,我会比较有计划地找相关书籍来读,寻找渊源、建立自己的理解脉络。其它部分,就是放纵自己看吸引我的题目,不管它有什么意义、用途。
但是在“远流”的时候,我下定决心从编辑跳到marketing的角色。于是我把台湾所有跟marketing有关的教科书,跟谈marketing的商业书找来,四、五十本都读了,所有理论在内心反刍,试着在工作上验证。这个习惯到今天还是一样,每当遇到困难,或者新做一件事,比方说电子出版,要了解跟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相关的东西,就是找书来读。
很多人书读得很好,但是并不真正相信书,没有跟书反复交谈。我认为书很少说错,也不会让人无所依从,我们不应该只按照表面来理解,而是必须反刍,扣问作者的鬼魂。
现在的教育系统,好象是在为大家找答案,而不是给找答案的勇气跟能力。所以,从小学开始读书识字之后,应该培养的技能是“我要怎么自己去找要读的东西”,怎么把找到的东西用不同的方法混合起来,然后可以以自己叙述的能力表达出来,这样才能占有它。如果一本二十万字的书,可以用一千字说出来,那就表示读懂了。
很多人看书是因为觉得应该看书,而不是真的喜欢看书、想跟书做交流。我常说,真正的阅读,是要和作者come to theterms,跟作者讨价还价,这样才能真正得到东西。

3、网络是比我们过去熟悉的印刷的世界更大的知识跟信息的来源,但处理能力比书麻烦得多。如果没有好的训练,网络的帮助其实很小,只会让人迷失。
书是经过处理的东西,作者、编辑可能提供了架构。Internet则没有。网络真正的价值是它可以用迅速的方式搜寻、取得已经存在的讯息。这是传统书籍没办法比拟的。但网络是困难的东西,因为这些讯息彼此之间的关系是被使用者决定,如果不是使用者自己体系井然,力量发挥不大。网络需要高阶训练才能产生力量。不然,就只能在其中东窜西窜。

4、我有一段短暂的教书时间,能感觉到学生普遍有的问题。他们从来只注意寻找答案,而不觉得问题是要处理的。对于一个问题,既然要花很多时间去找答案,就值得先花时间搞清楚这题目要干嘛,能干嘛。

5、学经济,使得一个人想用理性力量解决问题,不想用社会上既定的强势、弱势分类来定义。

6、我有太多读书时间,是你无法想象的。我的时间是这么破碎,这么少,我连走路、坐电梯都会拿本书,完全不管其他人的异样眼光。

7、詹宏志说,“我很小,我们很小,只是努力去做一点点的事”,这不由让我想起本栏目采访的另一位台湾人,摄影师阮义忠,他反复强调,放下自我,谦卑地去吸取每个拍摄对象的能量,因为每个人都是值得学习的。
在谦卑中从容,这是台湾,一块小地方所滋生出的思考力量。

8、我不管是读一本杂志,还是读一本书,仿佛都是在交朋友。什么奇怪的书我都想读,好像读着读着就跟作者有一种互通的交流。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同样感觉的,有些人觉得有时候跟某一本书会有格格不入的感受;而我好像特别柔软,怎样都能跟一本书有一种相和的感觉。每一本书都是写给某一种人读的,没有一本书想故意为难我们,任何一个作者都预设了一个假想读者的位置,我好像很快就可以找到那个位置。

9、我所有的商人技能都是从书本里学来的,作为一介书生,我是自愿学习的。我非常想知道这个世界,商人是怎么作判断的,他们的力量在哪里,有哪些我们学得到。

10、我就是一个书生,我完全靠读书来学习、了解这个世界的所有东西。每一个问题,当我意识到它存在的时候,我总有机会在书本里发现,有一些人比我更早知道这些,这就是书本的力量。有时候你以为你遭遇了世界独特的问题,到书本里边去寻找,你就会发现你不是这个世界上第一个碰到这个问题的人,有很多的思考者比你更早遇到这样的问题,甚至都已经找到可以参考的答案了。

11、修订时选进了吴尔芙、契诃夫的小说,序里说明了为何选这些书:“因为,对我来说,似乎还要经过三十年的时间,才能进步到让我体会到这书的好处。”这是他自己判断上的进步。他开玩笑的说:“长寿的一个好处就是,还来得及改变意见与想法。”

12、读书并不是从规律、计划、程序里产生的。我们从小到大,听过很多对读书次序的建议,上小学时会有人跟你说:数学、国语基础要打好,以后再看别的书;到了国中,就建议先把考试准备好,别的书以后再看。那种先读、那个后读都规画好了,但这些都不是我所看到那些喜欢读书的人的经验。
喜欢读书的人一定跟书发生过美好的经验,不是因为有很好的计划,是因为有一个美好的经验。

13、很少文人的启蒙书是所谓很了不起的书。从来没有看过伟大的文人说是读了《论语》得到启蒙。都是在心智成熟之后,才从《论语》得到智慧,但是小时候,给予启蒙的都是人称“晦淫晦盗”的书,男生看“强盗书”如水浒传,女孩就看“罗曼史”如红楼梦等。这就是钱穆先生说的“从入之道、未可一致”

14、中国历代读书人中,我觉得曾国藩的读书策略最是特别。固然他一开始就已是翰林,他在考试上很顺利,却没有认真读过什么书。等意识到要认真读书时,已经是大官了,有非常多的工作,非常忙碌,没多久又是兵马倥偬,每天在兵营里运筹帷幄,忙进忙出,读书的时间很少,所以读书的起点很晚。因此,他留下很多谈读书的事。
他读书的观念,我觉得可以称为“掘井论”。他说:“读书譬若掘井”,与其掘井多口而无水,不若专心掘井以得水。这是他的基本想法。
他下定决心读书的时间很晚,可在诗、文、学问都有所成,占有一席之地,这与善用时间有关;刚日读经、柔日读史,利用所有零碎的时间来读书,他不可能等到个完整的时间才来读书,因为这样的时间不会太多。

15、阅读的第一阶段:技能形成时期
最后,其实是我们和提出讯息的作者间的关系,作者像是投手,我们是捕手,我们要接他投出的球,但不是被动的,球也不会投在固定的位置,要做某种调整才能掌握,才能得到那个球。
投手有控球好的,也有坏的,所以也就是为什么有些书读起来总让人不明白,这不完全是读书的人的错,因为是球投得太离谱了。是因为,作者用的词句,与我们所理解的,不一定一样,但从这当中,慢慢的得到对不一样字眼的一致性,而达到与作者的和解(cometo terms with theauthor),成就了名词的统一,对作者所说的语言就能了解,共通了。这就是技能形成时期。
在这时期最重要的事,是在如何经历一个美好的经验,这是目前为止我对小孩子读书的看法,千万不要用我们觉得有趣的书,来做专断式的经验。小孩子刚开始读书,最重要是让他觉得有趣,虽然他选的书可能让你紧张,如《蜡笔小新》、《七龙珠》之类,这是不要紧的。
以我对读书活动的理解,除非他有过读书的美好经验,愿意手不释卷,才有可能使他成为可能读书的人。
有一些人,因为他读书的时候被限定,这个不能读、那个不可读,而可以读的都没兴趣读,结果使他一生都不再想读书,我觉得这是很大的损失。
所以技能形成的阶段,因技能有限,对书的欣赏、了解的能力与你不同,我们不能做个专断的决定者,要让经验流动,让美好的经验发生,这是儿童读书的发展过程中的第一要务──应该把乐趣,当作第一要务,让他有看书的美好经验!
知识成长的过程,就是从肯定中产生否定思想。

16、其实不要担心误导,经常经历错误的经验,就不会被某一个误导所误导;也就是如果能接触足够的信息,任何单一的偏见都不能对他产生影响。
如果小心翼翼的将他与所有可能误导他的书隔离,他就得不到和社会相处的能力,任何一个偏见对他而言,他都没有足够的自我思考、判断的能力。不要担心他暴露在某一个偏见当中,而是要担心他暴露在不够的偏见中。
足够的数量才得以自己思考,在矛盾、不兼容的意见中,发现新的理解,这才是技能开发时期最重要的─美好经验的寻找。

17、第二阶段:兴趣形成时期
此时,要给予他最多的可看性,要有更多经验的涉略,不要让他太早就说:“我的数理不行,我文史比较好。”或“我只对文史有兴趣其他都不行!”年轻人有读书的欲望,该鼓励他多去涉猎不同的科目,多尝试各种不同的书,说不定在哪本书里,就发现了他的乐趣。
这个时期不要选择,东看西看、漫无目标,才是最好的选择,就像漂流在大海,没有任何方向,什么都无法累积,也不完备,什么都懂一点点,却也都不完全。

18、第三阶段:集中完成时期
不需要揠苗助长、事先帮忙,方向本身会来敲门,到了一定的时间会看出来的。
这正是要累积,慢慢地将兴趣往几个方向靠拢的时候,在这时就要把读书分成几个可能的方向,不再像过去的广泛无依,会有两、三个企图有较多的累积态度与过程的目标。
当我意识到,时间有限、年华消逝,因此新的读书阶段,是用减法而不是用加法。要去除可能性,不再相信兴趣,而要相信完成,因为你知道哪些书非常重要,你有你最想读的书,只有在较小的范围里做选择,才可能读的更充实完整。

19、一生的读书计划,不是指这一生要到达的目的,而是指每一个人生阶段都有一种读书生活,每一个阶段都跟书有关系,让这个关系显得自然、显得无忧无虑,让我们和读书的关系,不带有太多的功利色彩,使我们透过书而经历不只一种的生活。
在书中你可以有前生今世,可以经历柏拉图、孔子的生活,经历未来、经历不止一世,而有百世、千世、万世,书的力量就在这里,它的耐性与韧性,我觉得是人和读书最美好的关系。

20、如何博览书籍
第一,增“快”的方法:
阅读者要懂得“检查阅读”的方法,检查阅读又称“略读”或“预读”,它的目标是尽快的掌握一本书的类别、作者企图、书的结构,以及基本论点
略读者应该大致看一下一本书的“导言”,这里可能隐藏了作者所欲解答的问题。然后看一下“目录”,明白作者推演的过程(目录其实就是作者相像中解答问题的步骤)。然后,大概翻一翻这本书,说出它的大概来。
这个训练帮助你维持敏锐度,淘汰不值得阅读的书,并增加你涉读的数量。
第二,增“多”的方法
你觉得太忙没有时间看书吗?检查一下自己一天中五分钟、十分钟的零碎时间,可能为数可观,你要训练自己“随时进入,随时中止”之读书态度。一开始可能不习惯,一个月就行了;从此,你每天就比别人多出几个钟头的时间读书(虽然那是几十个五分钟拼凑起来的)。
第三,增“久”的方法:
“博览书籍”本质上就是一场长跑,它比“圈数”,不比“速度”。如果你准备读到七十岁,你会愈老愈有知识,愈老愈有创意。
一个博览的技术,实际上是由上述三种方法组合而成的。一方面,你读而得法,可以快;一方面,你充分运用时间,可以多;另一方面,你读而持久,可以累积--这就是读很多书的诀窍。”

21、从某个角度看,社会科学帮助我们理性地去了解我们身处的社会

22、我是一个“阅读成瘾”的人,读书不但带着人去看世界,也能从中学会面对世界的方式。我不一定会知道我在找什么或我要什么,但每当某个主题吸引了我,我就会不知不觉追溯这个主题一路读下来,直到理解了一个面貌。有些阅读是有目标性、计画性的,但有些就算没有明显的动机,它对人而言,还是一定有个隐藏的意义。阅读经过反刍与消化,会内化成为内在的成分,让你成为不同的人。

23、工业革命为人类带来了3个重大意义──“集中”、“大量”与“无差异”。正因是集中、大量与无差异,才能带来生产效率与成本降低;而因为要大量,所以只能降低差异。举个例来说:为了大量生产衣服,所以只能将size分成36、37、38等,37.5的人只能适应37或38,否则你得买一件回来再请裁缝师修改。工业革命到后来,变成所有工作都被要求能集中大量生产(因为和成本有关),要量产,就必须降低差异才行,消费者没有太多选择。
资讯革命的出现,带来了翻转工业革命“大量、集中、无差异生产”的全新能力,企业开始能同时提供大量、便宜的产品;也可以提供差异和个别化的产品。以亚马逊为例,亚马逊分析每个人阅读、购买书籍的习惯,为你设置个人化专属网页,这在过去根本是不可能的事,但现在成为可能,为什么?因为力量来自于运算(computing)的能力与沟通成本的低廉(每增加一个新单位的成本为零)。

24、所以你现在所需要的,不是“知道哪些事”;而是“知道这些事在哪里”就好了。

25、关于读书的“功用”,其实有许多迷思,经不起细细考究。譬如说“读书能变化气质”或“读书能陶冶性情”
一切把读书“神圣化”的种种描述,我们都该保有一定的怀疑。譬如“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类的说法,通通值得重新检查。
读书当然“有用”,但困难的是,你读书之前根本不知道它何时有用
“有用的读书”似乎就是“不可规划”的。
读书并不比“不读书”高尚,读书也不一定比“不读书”有用
读书本身一定有它自己的自足理由,不假他求,不需要以世俗的“有用”来交换,更不需要以先验的“神圣”来掩护,我们可以找到直接的好理由。

26、把读书行为“神圣化”(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不但不符合事实,也无益于读书风气的推广;把读书活动“功利化”(读书可以得到“有用的”知识),则有时候不能免于未见立即功效的失望,更无法激起对“不知何所用”的读书活动的热情。

27、当你年事已高,你已经不可能为某种“功利”目标而读书,你的功利事业已经完结,剩下的只是优雅地“打发时间”。你无需为考试而读书,没有人要考你;你更无需为前途而读书,你已经不要“前途”了。读书是否变化气质、是否陶冶性情,现在对你也缓不济急,你不需要变成另外一个时日无多的人了。现在,一切的读书只是愉悦,纯粹的愉悦,不掺杂任何杂质的愉悦。

28、对职涯最有用的东西,不是知识而是对事情的正面态度,也就是勇气。勇于作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是最有用的能力。尤其学校所学的都东西,不可能用于一辈子的工作上,要学会孤独学习的能力。顺着工作的需要,不断面对问题及学习,最有用的技能。

29、若没有逻辑推理,分类能力,即使透过网络找到许多数据,也不过是一堆没有连贯性的文字。纸本书籍就是在培养逻辑训练,独立思考的能力,一旦习惯了快节奏的事物,要他静下来读书、做事,就很难了。因此孩子在十岁前,应先培养阅读习惯,有了这个能力,再让孩子玩电玩,才能同时具备两种不同的能力。

30、如果人生一回要过得丰富划算,读书恐怕是当中关键之所在。
我觉得一个人需要的书其实是很多的,有时候我们会一不小心倒向一种人文沙文主义,觉得只有较高人文价值的书才是好书。
我看书跟工作没有一点关系,因为我看的书都没有用!

31、每一本书都有它隐藏的企图,我们要有更大的宽容,要知道各种书对各种人的帮助

32、所以真正要读通一本书,必须再经过重读、再读,才能真正掌握到作者的布局与用意,在情节之外能更冷静的思考与探讨相关主题。

33、阅读技能也产生了重大变革。读书可精读可略读,以精读来说,需要专注、耐性与隔绝性,就好像煎药、棒球的投捕手关系一般。至于略读,若要读很多书,可采取主题式的综合读法,以可携式书本如纸本与电子书的互动特性,由阅读一本书再延伸扩展许多书,而阅读许多书也可能指向同一个概念;所谓综合阅读的基础,即是链接电子文本的特长、知识馆藏的分工,以及知识遗产的集合。
数字时代,读书已经打破阅读结构,其所扮演的知识伴游和导览可能意义更大。面对因特网这样一个超大型的虚拟图书馆,因网络知识的非系统性,读者更需具备知识的架构;而面对网络讯息的无限数量,更需懂得撷取知识的方法,而非结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