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总是将人目光伸向远方。尽管十月的河床进入枯水季,河滩扩大,但是顺流而下,依然可以感受到生生不息的力量。从孙渡桥南左堤前行,一路烟火人家,沿着清丰河岸前行大约三四里,河流拐弯将对岸村庄揽入怀中。横掠而过凌驾村上的高铁路气势夺人,“一默如雷,不二法门”,或许只有三溪津桥头的护溪山庵静静伫立在岁月堤岸,等待古钟敲响,聆听往事悠悠。过三溪津大桥,便是三溪津杜家,元时杜氏从桥东七里杜坊迁来。先人见三溪树木葱翠水波荡漾,渔舟牧笛荻岸芦洲,甚合心愿,再说隐德之人不在倚山处便在水之湄。何谓三溪?因为村子自古居于三条溪畔而得名:一为丰水,从杯山逶迤而来流小港口进赣江;二为沙港,丰水东岸护溪山前分流,南过瑶堆曾家融入富水;三则小港绕村细若腰带,一直流入坪家湖(老城一旧地名)。据说三条溪水到民国中期前尚可通载十吨以上的船,如今小港、沙港已塞,只有清丰河日夜不息流淌远去。杜家村民国时属于折桂乡长安里,今属孙渡街道,因为人口稠密达两千多,就成独立的三溪村委会。下桥,曲曲折折感觉好似来到乡间小街,两旁不时冒出小店铺子,流动菜摊,肉案,甚至老式碾米房或者钢材五金店等等,时光恍然交错。谷子晒在堤坝上,院落里,女人在压水井旁一边搓衣一边家常里短,老人坐在门前,看人来人往倒也不寂寞。道路不宽却绵长,东接三溪津大桥,西连泥湖蔡家堆,村庄长约三华里。梳齿小巷穿身,就这么走着足以令你讶然:前面谷场豁然开阔,该是早先最热闹所在。和戏台相对的是杜氏宗祠,典型的清代建筑,建于同治丙寅年(1866),面积有三百多平,三进,中庭植桂幽香扑鼻,满目桂子开若繁星。两个下悬的花雕柱饰格外引人注目,遗憾的是下层榫卯结构处黑洞触目被人盗走。村民说原匾额亦如此,但总体相对完整,实属不多见。出祠向左檐下几盏红灯笼,一口老井,一段麻石路。村民说这不单是昔日乐安到丰城的古道,还是民国时黔商杜弼臣的善心之路。原来村子早先地势低洼,一到春夏洪水季节,良田多为淹没,舟船出入。乡亲们不得不背井离乡出外谋生,前往贵州的数最多。他们组成商帮饶有成就,中有杜弼臣随祖父杜凯栾在贵州创设油业,家业丰饶,富裕后不忘父老乡亲。民国二年(1912),杜弼臣将桥东到丰城,起点茅园桥,经兴无、南邹、巷口、三溪、泥湖蔡、阳池曾、谢家、袁家,至河洲进老城,绵亘二十四五里,全部铺上麻石路,所以方圆几十里家喻户晓。尤其是桥东乡花甲古稀之辈,都踏过这条麻石路进城。不仅如此,凡赈灾恤贫、兴修塘墈、建祠修谱之事都慷慨解囊。“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杜弼臣四子杜中兴1955年出生在贵阳,少年多磨难,虽历经动乱抄家父病故种种困厄,仍坚持立业立德相结合,不惑之年参与创办“立爽药业”,天命之年又与朋友接收良济药业,不畏艰辛开启创业之路。黔商铺路故里,成就一方佳话,他们在贵阳不断发展而今也有二千来人了;另有一帮湖南新市经营药业者同样成为业界翘楚,当时有“药非杜家,病人不食”之传。究其原因,一是守宝田之训,承承继继信誉取人,二是创始人杜恺瀑忠义慷慨,朝廷旌表为“忠义烈士”。杜恺瀑字涌川号蓉艇,少年家贫性情耿直。到湖南新市开药肆,药片炮制格外精细,经常告诫家人说:“凡药关乎性命,如果昧心图利,子孙不昌。”如此存善念、明大义。他有兄弟八个,大哥无嗣,自己中年得子便将长孙过继;与朋友交则肝胆相照,曾经昌江有个老友病逝,以妻儿相托,他按时接济抚养。咸丰初年,粤匪(太平军)猖獗,蹂躏湖南,友人托孤杜题邦与黄吉林。当时豫章还是比较太平,于是杜恺瀑准备把二人带回老家,刚走到庐溪就被匪徒抓住。杜恺瀑偷偷塞钱让他们逃走,结果题邦脱身,黄吉林感于义气舍不得离去,抱着他痛哭。岂知有个匪徒正好认出了杜恺瀑,便威胁投降,杜恺瀑大义凛然:“我家兄弟子侄个个都是读书人,我不能杀贼平乱,已是有负国恩,怎么可以跟从你们这些猪狗之辈作谋反之徒?”于是两人惨遭杀害,朝廷特此旌表忠义。像杜恺瀑这样子孙过继不负死兄,抚育遗孤不负死友,慷慨赴死不负节义,真乃志士仁人。杜恺瀑的妻子张夫人也是心存慈惠,经常周济他人。店铺临街,往来歇息者,无论是谁皆热情递坐端茶,饥者送食。咸丰丁巳年(1857)张夫人带着子女逃乱,日色昏黄走到一处,忽然遇见一个三十多岁的人讶然而喊:“妈妈为什么到了这里?”说着便把她们一行带回家殷勤招待,张氏说:“你我素昧平生,何以承蒙这等敬意?”那人细细道来,原来过她家门前,看她热诚待人十几年如一日。又某年冬夜雨雪纷纷,檐下一个八九岁乞儿又冷又饿呻吟,是她抱进去热水热饭洗澡换衣救助,如此慈悲贤名远闻,令人感沛。乱世也罢太平也罢,杜氏一门做人做事德行道义实在令人可敬。后来儿子杜紫垣承父志诚信待人轻财重义,推为商会会长。同治中叶,湖南一带匪患众多,他起团练为团长,督辨河工,协理新市一方安宁,亦不孚众望。行走村落旧屋夹杂,眼帘不时映入“宝田家风”“工部遗风”等匾额。原来杜姓始祖杜预本居京兆之杜陵,唐有“诗圣”杜甫,宋有杜孟官至尚书,常训子孙:“忠孝,吾家之宝;经史,吾家之田。”此宝田家风遂成杜门传家之本。十一世祖杜宪章迁抚州宜黄,二十五世杜固宋代由崇仁淡陂迁七里。二十七世迁三溪祖为四彦:彦诚、彦广、彦泰、彦清(迁花湖)。四彦中老大晚年解组归田建有乔木书楼,课迪子孙;老二也博学多才,喜欢吟咏……杜氏一门历来皆有奉儒守业,习武库经世之学者传承。光绪年间,孝廉杜扬平生惟读书是务,博览群经,不谋家产,常说:“子孙有才,吾自有一砚田令学殖之,足以衣食;如不才,纵富如石大夫,徒益其骄。”杜扬教书为生,文采风流成就后学,参与修邑志、修监文庙、武庙,但凡重大文事都赖他举笔。三溪津杜家还有一位人们赞不绝口的女子:杜桂香。丈夫养家糊口外出不幸溺亡,日寇侵华,上有两个老婆婆,下有年幼双儿,天灾人祸一起袭来,但她仍然顽强支撑哺育两个儿子周展南与周蔼南成材。作为杜氏女子典范,名如其人丹桂馨香。
资料参考《杜氏重修族谱》
感谢黄元标、杜冬林等提供帮助
根据《丰城文旅》原创首发文章精选整理,由江西高校出版社正式出版的《丰城传统村落》(第一辑),是一部记录丰城村庄迁徙沿革、姓氏源流、历史人物、历史文化、掌故轶闻的百科全书,也是一部传承家学渊源、家风家训、传统文化、精神图腾的文化典籍。本辑共收录80篇文章,内容涵盖全市32个乡镇(街道),图文并茂,具有较高收藏价值。现仍有部分存书,有意收藏者请在《丰城文旅》微信公众号后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