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淡风轻,春节就这样简简单单地过了……

乡村一景。

【随笔】云淡风轻过了年

今天是正月初七,全国大多数单位上班的日子。我极不情愿地坐上地铁,沿着老路线穿行在人流之中,赶到财政部和发改委附近的办公室上班报到。

——年就这么过完了?

其实,我的故乡——湖北浠水的年,要到正月十五之后才算结束。过去的老黄历,夸张一点说,正月之内都算过年。可是,处在全球发展“火车头”的现代化中国,怎么可能按老迈中国的日子来计算呢?

总结一下这个春节,我想说:云淡风轻。

腊月二十八下午四时许,我们一家人从北京坐上去黄冈东的高铁,当天晚上十点多就到站了。朋友盛情来接,因为夜晚回插旗山脚下的小山村,我还是担心安全,就住在浠水县城。碰巧,又符合了“七不出门,八不归家”的民俗,心安理得吧。

小学同学相聚。

第二天早上回到家,还是母亲的一挂长鞭炮迎接着我们。因为老房子还在将就着住,我们一回来,住宿马上就很紧张了。农村现在吃喝的条件不差,自来水从白莲河来,数字电视户户通。

经济宽裕一点的农户,在老宅基地上盖了两三层的楼房,还买了摩托车和小轿车作为代步工具。还有“会赚钱”的农户,在浠水县城、黄冈市区,甚至在武汉市区买了商品房。

因为我们回来晚了,腊月二十八的年饭,就改到了除夕的中午。儿时,对吃年饭充满期待,意味着好吃的、压岁钱和新衣服。现在吃年饭就是一个礼仪,借机祝福老人健康长寿,祝福孩子学习进步,祝福我们朋辈心想事成。

正月初一开始拜年。打工经济兴起之后,现在农村的亲朋好友之间,一年一度也就是春节能见见面,说说话。互相拜年,确认两家之间的“外交关系”还要继续,也相当于签订“战略框架协议”,确认彼此还要全面合作下去。

拜年和赴宴现在高度重叠。农村的红白喜事等重大活动,现在集中在春节期间办,因为平时乡村找不到多少青壮年,自然收不到多少礼金。譬如,订婚的“启媒酒”,结婚的“喜酒”,办大小生日宴的(孩子过周岁、十岁,老人过六十岁以上的寿辰),办“对子酒”(做新房之后答谢宴),办“大年”(也叫办“馨香酒”,过去一年有老人过世的追思宴)等等。

乡村的流动宴席。

过去办酒席,请来乡村公认的厨师,到县城买回来肉菜,从邻居家借来大饭桌、凳子、盘子。两三桌客人就在主人家屋里坐下,多了就摆到门口场地上,甚至邻居家门口也摆上。

现在简单了,乡村有“流动宴席”,一辆大篷车,载着厨师们、炊具、碗筷、食材,主人家一个电话,按每桌500元、800元、1000元不同标准的酒席,他们负责全流程服务。这次我刚好碰到一家接客办酒席的,让我见识了一番。

春节期间,因为我感冒咳嗽未好,加上交通不便,给亲戚们手机先打了招呼。来了客人,我负责接待,拜年就由家人代替了。现在很方便,有了车辆,有了手机,彼此拜年也可以预约。表叔来了,舅舅来了,表弟来了,陪着喝点酒,给晚辈的孩子们塞上压岁钱。门口,孩子们跑进跑出,很快乐。大人们一起坐着喝点茶,聊聊天,也很放松。

春节前后,有几次大的活动:县委宣传部邀请回乡记者和文化人座谈会,高中老同学聚会,和平初中的几届同学相聚等等,我只参加了一两次。顺便见到了多年未见的老师和同学,还是很开心的事情。

给校友签赠《留住乡愁》《回望故乡》。

回乡之后,顺便签赠了一批新书《留住乡愁》《回望故乡》,算是带给朋友们的过年礼物。最有意思的,遇到朋友的孩子——第二天结婚的一对年轻人,我签名赠送了新书,让他们高兴不已。他们还当场翻出朋友圈中其他人的宣传图片,证明他们早就耳闻“作家”和作品!看来我的乡土文学也算有点小影响了,算是接地气的文字吧。

初五一大早,因为购买返程票紧张,我们幸运地搭上了老同学回京的专车。早上小雨中出发,当晚就顺利到了有月亮和星星的北京。真是应了一句老话:朋友多了,路好走。

要说遗憾,总是免不了。老家还有其他想见的朋友,宜昌还有朋友的茅台等着我,陪家人的时间并不多……

人到中年,我习惯了安安静静,习惯了被“冷落”,习惯了过简简单单的日子,习惯了独处的时光。

相看两不厌,愿作放牛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