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赏析

《黄鹤楼》赏析

在《唐诗三百首》第五卷“七言律诗”里,开篇就是崔颢的这一首《黄鹤楼》,可见,编者蘅塘退士也很重视它。

前有李白为它疯狂打call站台,说什么“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后有一段诗话公案更增加了它的知名度,有人认为《黄鹤楼》是唐人七律第一,有人认为沈佺期《独不见》“卢家少妇郁金堂”为第一。

那么,你觉得《黄鹤楼》怎么样呢?

原诗: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作者小传:

崔颢(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进士,官终尚书司勋员外郎。年轻时诗多闺情,浮艳轻薄,壮岁后诗风一变,转为雄浑豪宕,风骨凛然。

我的赏析:

首联、颔联以歌行体入诗,明白如话。“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此诗又题作“登黄鹤楼”,作者为什么要来黄鹤楼?要登黄鹤楼呢?我想,是诗人寻仙问道来了。唐朝士人有几个风尚:饮酒、舞剑、寻仙、行吟名山。可这一句表明,诗人寻仙未果,“寻隐者不遇”,当有一种遗憾、懊丧之感,故曰“空”。兴冲冲满怀希望来,失落落垂头丧气悔。悔师者已逝,悔机遇不再,悔命运不公,千般万种痛,落在一“空”字上!有人有鹤有楼,完美;无人无鹤有楼,还有啥用?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黄鹤”是求仙得道的一个象征,但是在这里它竟“一去不复返”了,说明求仙这一理想的破灭。如神来之笔,下接一句“白云千载空悠悠”,简直不能再好了。无意求工而工到极致。“白云”对“黄鹤”,“黄鹤”是心目中的念念不忘的理想,而“白云”又是理想的一个虚像,亦幻亦真,似断似连,像触手可即,又像无从下手。“白云”与“黄鹤”是一对孪生子,永远在逗引着人们对“仙”的追求。“千载”突出了时间因素,“秦时明月汉时关”,千百年来,求仙问道者层出不穷,得道者有几人?追求理想者前仆后继,享受了胜利果实者有几人?故曰:“白云千载空悠悠”。

脚踩着江边一座平凡的楼,眼望着天边数朵雨作的云,古者为谁?来者是何?我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偶一深想,怎不怆然而悲?!

颈联、尾联渐趋工稳,又起波澜。“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写的是一派生机盎然草木景象。这个自然,这些草木,可不管朝代更迭人事兴衰,自顾自地在繁茂生长,可以说是反衬。“最是无情台城柳”,“感时花溅泪”。“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诗意陡起又一波澜,突然转到“思乡”上了。“日暮”二字,最易勾起乡愁。而“烟波江上使人愁”显然是风不正、波未平、烟浩大、帆不起的有家归不得。为什么呢?肯定是功业未建,人生理想没有实现,无颜见江东父老啊。

前四句,有虚有实而虚者多;后四句,有实有虚而实者多。

文学是在写冲突,写遗憾的。概括起来,全诗有“三不得”:求仙不得,建功不得,归家不得。

清沈德潜评论此诗“意在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说得天花乱坠,其实我并没看懂。呵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