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则专井陉之战与千里跃进大别山
原典
《百战奇略》客战篇原文为:凡战,若彼为主,惟务深入。深入,则为主者不能胜也。谓客在重地,主在散地故耳。法(《孙子兵法·九地篇》)曰:深入则专。
客战篇大致内容为,大凡战争,若敌方在本土防守,我方处于进攻位置,务必要深入敌国纵深,使敌方失败。“客军”深入敌国心腹地区,因无返顾之路,只能拼命进击;而“主军”处于本国作战,士兵思乡恋土,易于逃散致败。诚如兵法所说:“深入敌心腹地区作战,将士就会专心致志地杀敌。”
战例
西汉初年,韩信与张耳奉刘邦之命率兵数万,企图东下井陉进攻赵国。赵王歇和辅佐他的成安君陈馀调集部队扼守井陉口,兵力号称20万之众。广武君李左车向陈馀建议:由他带领奇兵3万人,抄小路切断汉军粮道,陈馀则统率主力凭险固守,坚壁不战,不出十日,韩、张首级将悬挂于陈馀将旗下。然而,陈馀自以为正义之师不使用诈谋奇计,拒绝采纳李左车建议。韩信背水列阵,士兵无路可退、拼死勇战,大破赵军,斩杀陈馀、活捉赵王歇。
1947年8月7日,刘邓大军以破釜沉舟的决心展开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征程。12万人马兵分三路,历时21天,先后横跨陇海路,越过黄泛区,冲过沙河、汝河、淮河等障碍,粉碎数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以锐不可当之势,长驱千里完成了挺进大别山的任务,像一把利刃插进国民党统治区的“心脏”,为解放战争转入全国性战略进攻奠定了坚实基础。
计谋分析
客战篇是主战篇的姊妹篇,旨在阐述深入敌境实施进攻作战的“客军”应注意掌握的问题。与主战篇要求散地不可轻战截然不同,客战篇强调要深入敌境纵深地区作战。当然,深入腹地、直取要害,虽然能一举定乾坤,迅速改变战场态势和结局,但也需承担远离后方、后勤保障困难等风险,需要指挥员审时度势,灵活运用战法,有效激发官兵战斗意志,方可化解风险,起到“直捣黄龙”之效。
活用战法是“客军”的胜利前提。井陉之战中,韩信之所以能够取胜,关键在于他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陈馀恃众轻敌、急于决战的骄躁心理,采取正面列阵诱敌出战与设伏袭占敌营相结合的指导方针,一举歼灭赵军。特别是他敢于反常用兵、背水列阵、奇正并用,创造了“客军”深入敌境实施进攻作战的成功范例。刘、邓大军远离根据地,一举跃到敌深远后方作战,面对敌北追、南堵、东西截击,刘伯承和邓小平灵活指挥部队,千方百计力避与敌主力纠缠和决战,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将“利剑”重重地刺进国民党统治区的“心脏”。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后勤补给是“客军”的胜利关键。“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客军”远离后方,孤军深入,强调的是背水一战,充分调动官兵的决胜意志和信心,然而这也存在一定风险,哪一个指挥员都无法保证战争走势按照预想变化,一旦战局有变,官兵心理会出现较大波动而导致作战失利。在长时间、远距离深入敌境的作战行动中,后勤补给与安全极有可能成为军事行动的“软肋”,需要指挥员重点关注并予以妥善解决。
韩信虽在井陉之战中大获全胜,但汉军军粮需从千里外运送。井陉口道路狭窄,车马不能并行,汉军运力有限,难以保障长时间作战。若陈馀听取李左车意见,派部分兵力切断韩信粮道,主力则凭借深沟高垒、坚守不出,汉军求战不得、后退无路,战争结果很可能会发生变化。刘邓大军虽然采取了征粮的办法,但依然无法完全满足大部队快速机动的保障需求,后依靠踊跃支前的鲁西南民众,才有效解决了大部队后勤补给之忧,取得了之后一系列辉煌战绩。现代战争中,后勤保障的作用愈发重要。在伊拉克战争地面作战初期,美军虽然进攻势头猛,推进速度快,仍因后勤补给线拉得过长,常遭伊军袭扰,不得不数次停止前进。
坚定决心是“客军”的胜利保证。《孙子兵法·九地篇》中说道:“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韩信背水列阵,将士兵“投之亡地”“陷之死地”,汉军士兵处于前有强敌、后有水阻的绝境,爆发出同仇敌忾、奋力死战的斗志,个个拼命、奋勇杀敌,从而转死为生、转患为利。
在挺进大别山之前,刘伯承、邓小平发出命令:勇往直前,不要后方,不向后看,千里跃进大别山!在战斗部署时,邓小平又向与会干部强调,要不怕疲劳,不怕困难,不怕牺牲,连续作战。刘邓大军后有追兵紧逼,前有强敌凭借多条河流拦阻,还要应对盘旋在头顶上的国民党军飞机,但全体官兵不畏艰险,不顾个人安危,全靠意志和勇敢,一直与时间赛跑,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大别山。正是凭着这种坚定不移的信念,刘邓大军于绝境中闯出一条生路,顺利挺进大别山。
作者:雷迅 吕玉龙 来源:环球军事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