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圃撷馀

《艺圃撷馀》

《艺圃撷馀》 王世懋  烟霏笺校

王世懋、字敬美,号麟洲。生于明嘉靖十五年,苏州府太仓人,后七子领袖王世贞弟。嘉靖三十八年进士,以父丧归乡,久之除南仪制主事,出为江西参议,陕西、福建提学副使,擢南京太常少卿。好学善诗文,名亚其兄,因其兄字元美,遂被人称小美或少美。明神宗万里十六年卒,年五十二岁,有《王奉常集》、《艺圃撷馀》、《窥天外乘》、《闽部疏》、《三郡图说》等传于世。

(一)

《诗》四始之体,惟《颂》专为郊庙颂述功德而作。其它率因触物比类,宣其性情,恍惚游衍,往往无定,以故说诗者,人自为说。若孟轲、荀卿之徒,及汉韩婴、刘向等,或因事傅会,或旁解曲引,而春秋时王公大夫赋诗以昭俭汰,亦各以其意为之,盖诗之来固如此。后世惟《十九首》犹存此意,使人击节咏叹,而未能尽究指归。次则阮公《咏怀》,亦自深于寄托。潘、陆而后,虽为四言诗,联比牵合,荡然无情。盖至于今,饯送投赠之作,七言四韵,援引故事,丽以姓名,象以品地,而拘挛极矣。岂所谓诗之极变乎?故余谓《十九首》,五言之《诗经》也。潘、陆而后,四言之排律也,当以质之识者。

霏:后人常言,《古诗十九首》乃风雅之始,盖其为后世五言诗歌开出了最原始的道路。阮籍《咏怀》八十二首,皆慷慨激荡。后人不可不读不思之。至若后面所言,潘岳,陆机等所谓见仁见智,各有所会便好。

今人作诗,必入故事。有持清虚之说者,谓盛唐诗即景造意,何尝有此?是则然矣。然以一家言,未尽古今之变也古诗,两汉以来,曹子建出而始为宏肆,多生情态,此一变也。自此作者多入史语,然不能入经语。谢灵运出而《易》辞、《庄》语,无所不为用矣。剪裁之妙,千古为宗,又一变也。中间何、庾加工,沈、宋增丽,而变态未极。七言犹以閒雅为致,杜子美出而百家稗官,都作雅音,马浡牛溲,咸成郁致,于是诗之变极矣。子美之后,而欲令人毁靓妆,张空拳,以当市肆万人之观,必不能也。其援引不得不日加而繁。然病不在故事,顾所以用之何如耳?善使故事者,勿为故事所使。如禅家云:「转《法华》,勿为《法华》转。」使事之妙,在有而若无,实而若虚,可意悟不可言传,可力学得不可仓卒得也。宋人使事最多,而最不善使,故诗道衰。我朝越宋继唐,正以有豪杰数辈,得使事三昧耳。第恐数十年后,必有厌而扫除者,则其滥觞末弩为之也。

霏:愚以为,诗词文法,关乎时代印记,其时代张力气度如何,其时代性格风范如何,便有其时代之诗风文气。唐人开阔自然,旷放而不失包容。故其风格跌宕开阖,奔放自如。宋整体稍显内敛积弱,性格温厚舒缓,所以其诗文雅致含蓄,故有宋之风雅。有明一代,空喊文法汉魏,诗宗盛唐,但其时代酷冷有余,而虚浮余外,故后世评其诗,未免空泛张狂,实则无唐人气度矣。况他时后世,此斤斤计较于一二学某之见地哉。

作古诗先须辨体,无论两汉难至,苦心模仿,时隔一尘。即为建安,不可堕落六朝一语。为三谢,纵极排丽,不可杂入唐音。小诗欲作王、韦,长篇欲作老杜,便应全用其体。第不可羊质虎皮,虎头蛇尾。词曲家非当家本色,虽丽语博学无用,况此道乎?

霏:诗之根基,王氏所说中的,汉魏古文,乃为基础。而后六朝辞藻,谢氏诸人,并鲍照,庾信,沈约不妨读来。入唐则王维,韦应物。老杜等等为自我学习之风格使然了。

诗有古人所不忌,而今人以为病者。摘瑕者因而酷病之,将并古人无所容,非也。然今古宽严不同,作诗者既知是瑕,不妨并去。如太史公蔓词累句常多,班孟坚洗削殆尽,非谓班胜于司马,顾在班分量宜尔。今以古人诗病,后人宜避者,略具数条,以见其馀。如有重韵者,若任彦升<哭范仆射>一诗,三压「情」字;老杜排律,亦时有误重韵、有重字者;若沈云卿「天长地阔」之三「何」,至王摩诘尤多,若「暮云空碛」、「玉把角弓」,二「马」俱压在下,「一从归白社,不复到青门」,「青菰临水映,白鸟向山翻」,「青」、「白」重出,此皆是失检点处,必不可借以自文也。又如风云雷雨,有二联中接用者,一二三四,有八句中六见者,今可以为法邪!此等病,盛唐常有之,独老杜最少,盖其诗即景后必下意也。又其最隐者,如云卿<嵩山石淙>,前联云「行漏」、「香垆」,次联云「神鼎」、「帝壶」,俱压末字,岑嘉州「云随马」、「雨洗兵」,「花迎盖」、「柳拂旌」,四言一法;摩诘「独坐悲双鬓」,「白发终难变」,语意异重;<九成宫避暑>,三四「衣上」、「镜中」,五六「林下」、「岩前」,在彼正自不觉,今用之能无受人揶揄。至于失严之句,摩诘、嘉州特多,殊不妨其美。然就至美中亦觉有微缺陷,如我人不能运,便自诵不流畅,不为可也。至于首句出韵,晚唐作俑,宋人滥觞,尤不可学。

霏:诗法越到后世越严苛繁重,但是此非取巧懈怠之本,王氏此说为某些可做开拓,未必适合取巧之人。另,法度实则后世而来。勿做未成之时为用也。

六臣注《文选》,极鄙缪,无足道,乃至王导谢玄同时而拒苻坚,诸如此类不少。惟李善注旁引诸家,句字必有援据,大资博雅。然亦有牵合古书,而不究章旨。如曹颜远<思友人>诗「清阳未可俟」,善引《诗》以为「『清扬婉兮』,人之眉目间也」,然于章法句法,通未体贴。其诗本言「霖潦」、「玄阴」,与欧阳子别旬朔而思之甚,故曰「褰裳」,以应「潦」也,「清阳未可俟」,犹曰河清难俟耳。盖以「清扬」反「霖潦」、「玄阴」也。其意自指「日出」,或即「青阳」而误加三点,加上「褰裳」误作「寒裳」字耳,何必泥《毛诗》「清扬」,令句不可解耶?又如「晨风」之训为「凤」,而李陵「晨风」,自从风解。翠微者,山半也,古诗亦有别用者,岂可尽泥?

霏:此所谓见仁见智,一部《文选》自在,读来便知因由。另王氏自有一家之言也。

唐律由初而盛,由盛而中,由中而晚,时代声调,故自必不可同。然亦有初而逗盛,盛而逗中,中而逗晚者。何则?逗者,变之渐也,非逗,故无由变。如《诗》之有变风变雅,便是《离骚》远祖,子美七言律之有拗体,其犹变风变雅乎?唐律之由盛而中,极是盛衰之介。然王维、钱起,实相倡酬,子美全集,半是大历以后,其间逗漏,实有可言,聊指一二。如右丞「明到衡山」篇,嘉州「函谷」、「磻溪」句,隐隐钱、刘、卢、李间矣。至于大历十才子,其间岂无盛唐之句?盖声气犹未相隔也。学者固当严于格调,然必谓盛唐人无一语落中,中唐人无一语入盛,则亦固哉其言诗矣。

霏:依旧是时代的更迭而已。气运所及,人心亦有跌宕变化,坎止而生,故诗风亦消谙沉潜。

少陵故多变态,其诗有深句,有雄句,有老句,有秀句,有丽句,有险句,有拙句,有累句。后世别为大家,特高于唐盛者,以其有深句、雄句、老句也;而终不失为盛唐者,以其有秀句、丽句也。轻浅子弟,往往有薄之者,则以其有险句、拙句、累句也,不知其愈险愈老,正是此老独得处,固不足难之,独拙、累之句,我不能为掩瑕。虽然,更千百世无能胜之者何?要曰无露句耳。其意何尝不自高自任?然其诗曰:「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曰:「新诗句句好,应任老夫传。」温然其辞,而隐然言外,何尝有所谓吾道主盟代兴哉?自少陵逗漏此趣,而大智大力者,发挥毕尽,至使吠声之徒,群肆挦剥,遐哉唐音,永不可复。噫嘻慎之!

霏:老杜诗为大乘,故不必非之。然未必为唯一法门。或可多做思量。

律诗句有必不可入古者,古诗字有必不可为律者。然不多熟古诗,未有能以律诗高天下者也。初学辈不知苦辣,往往谓五言古诗易就,率尔成篇。因自诧好古,薄后世律不为。不知律尚不工,岂能工古?徒为两失而已。词人拈笔成律,如左右逢源,一遇古体,竟日吟哦,常恐失却本相。乐府两字,到老摇手不敢轻道。李西涯、杨铁崖都曾做过,何尝是来?

霏:此即所谓每一种体裁的风骨,气韵所在。须细细辨别,个人觉除了多读之外,似乎别无他法。

李东阳,字宾之,号西涯。生于明英宗正统十二年,天顺八年进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孝宗弘治八年以礼部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直内阁,预机务,与谢迁同日登用,对时弊多所匡正。十七年,赴阙里祭孔。还,上疏言沿途所见民生困苦状。受顾命,辅佐武宗。刘瑾入司礼,东阳悒悒不得志,而常设法保全善类。正德七年,谏武宗调边将江彬等入卫,不从。乃以老病辞官。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年,清节不渝。喜奖掖后学,推挽才隽。文章典雅流丽,工篆隶书。自明兴以来宰臣以文章领袖缙绅者,杨士奇之后,东阳而已。罢政家居,请诗文书篆者填塞户限,颇资为生活待客之费。正德十一年卒,年六十九岁。谥文正。有《怀麓堂集》、《怀麓堂诗话》、《燕对录》传世。

杨维桢、字廉夫,号铁崖,晚号东维子,生于元成宗元贞二年,浙江山阴人。元泰定帝泰定四年进士。授天台县尹,累擢江西儒学提举。因兵乱,未就任,避居富春山,迁杭州。张士诚累招不赴。以忤元达识丞相,再迁居松江。东南才俊之士登门拜访者,殆无虚日。明洪武三年,召至京师,旋乞归,抵家即卒。年七十四岁。维桢诗名擅一时,号铁崖体。善吹铁笛,自称铁笛道人。有《东维子集》、《铁崖先生古乐府》等传世。

唐人无五言古,就中有酷似乐府语而不伤气骨者,得杜工部四语,曰:「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傍。」不必其调云何,而直是见道者,得王右丞四语,曰:「曾是巢许浅,始知尧舜深。苍生讵有物,黄屋如乔林。」

霏:杜甫《新婚别》“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妻子,席不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犬亦得将。君今往死地,沈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王维《送韦大夫东京留守》“人外遗世虑,空端结遐心。曾是巢许浅,始知尧舜深。苍生讵有物,黄屋如乔林。上德抚神运,冲和穆宸襟。云雷康屯难,江海逐飞沈。天工寄人英,龙衮瞻君临。名器苟不假,保釐固其任。素质贯方领,清景照华簪。慷慨念王室,从容献官箴。云旗蔽三川,画角发龙吟。晨扬天汉声,夕卷大河阴。穷人业已宁,逆虏遗之擒。然后解金组,拂衣东山岑。给事黄门省,秋光正沈沈。壮心与身退,老病随年侵。君子从相访,重玄其可寻。”

太白<远别离>篇,意最参错难解,小时诵之,都不能寻意绪。范德机、高廷礼勉作解事语,了与诗意无关。细绎之,始得作者意。其太白晚年之作邪?先是肃宗即位灵武,玄宗不得已称上皇,迎归大内,又为李辅国劫而幽之。太白忧愤而作此诗。因今度古,将谓尧、舜事亦有可疑,曰:「尧舜禅禹」,罪肃宗也。曰:「龙鱼」、「鼠虎」,诛辅国也。故隐其词,托兴英皇,而以<远别离>名篇。风人之体善刺,欲言之无罪耳。然幽囚野死,则已露本相矣。古来原有此种传奇议论。曹丕下坛曰:「舜、禹之事,吾知之矣。」太白故非创语,试以此意寻次读之,自当手舞足蹈。

霏:李白《远离别》“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我纵言之将何补,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云凭凭兮欲吼怒,尧舜当之亦禅禹。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或言尧幽囚,舜野死。九疑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帝子泣兮绿云间,随风波兮去无还。恸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

《沈尘色曲子小集》

《記齋小序》

《中元杂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