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夜里赏平安
在吃着苹果互送祝福的同时,让我们顺便看一下千年前那个号称“书圣”的男人报的平安吧。
王羲之 平安帖
平安帖为唐人摹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宫。
《平安帖》原文
此粗平安,修载来十余日,诸人近集,存想明日当复悉来,无由同,增慨。
晋人尺牍,言辞简略古奥,解读不易。
此帖大意是:这里基本平安了,修载(王羲之族弟)已来了十几天,大家曾有聚集。将来想要再聚恐怕是不可能了,都很感慨。
时逢乱世,政治倾轧的恐惧下,当时人的寿命又短,相聚的光景真的是见一面少一面。杜甫有诗为证: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这种感觉是如今的人们很难感知到的,所以,即便洒脱如王羲之这样的名士,也是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平安。
《平安帖》在书写上给人一种清秀俊丽的感觉,王羲之的书风比较“欹侧”,很少有这样平和端正的书写,可见在书写这幅短札的时候,内心是比较平和的。
“此粗”两字,漫漶不可识。“平安”结构平正,可以看到《圣教序》中多选用这样的结构,起收笔方峻,干脆利落,笔画与笔画之间换面清晰,“平安”因为笔画较少,所以写得较粗。下面“修载来十余”数字笔画变细,然而依然交代的非常清晰。
第二行的轻重节奏变化是最明显的,头两字重,“人近集”三字变得轻灵,“存想”又压重,与第一行的“平安”形成了呼应,最后“明日”两字又变轻。一行之中,形成了层次丰富的起伏感,我们说“文似看山不喜平”,书法和写文章一样,需要这种变化多端的感觉。
第三行头两字“当复”字形拉长,在结构上形成长短错落的对比,当然也是变化之一,用笔轻灵优美,仿佛是在笔尖在纸面上起舞,一曲舞罢,余味不穷。
更可贵的是,王羲之的这种变化不是事先设计好的,而是在书写挥运中自然生发出来的。苏东坡说“无意于佳乃佳”,说的就是这种感觉,要达到这种境界需要书写者心手合一,书写的状态如“庖丁解牛”、“桑林之舞”这样才能合与自然的节奏变化,几近与道。
一千年的那个东晋的夜晚,王羲之将对平安的期望寄托在这短短的数十字中,这期望伴随着飞扬的雪花、皓月的清辉,辗转送到远方的亲人手中。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