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历史上盛产美女,被誉为皇后之乡,出过25位皇后和9位皇妃!

此地盛产美女,被誉为皇后之乡,出过25位皇后和9位皇妃!

1/九边三绝

明朝是推翻元朝建立的,元军被赶出长城以北地区后,其残存势力一直企图卷土重来。有明一代,北方的边患也从未停止过。为了防御北患,明朝在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绵亘万里的北部边防线上相继设立了辽东镇、蓟州镇(又名蓟镇)、宣府镇、大同镇、偏头关(也称山西镇或三关镇)、延绥镇(也称榆林镇)、宁夏镇、固原镇(也称陕西镇)、甘肃镇九个边防重镇。嘉靖二十一年,《皇明九边考》称其为“九边重镇”(亦称“九边”)。

当年,在沿线防御官兵中,还流传有这样一个顺口溜:“蓟州城墙、宣府校场、大同婆娘”,是为“九边三绝”。蓟州、宣府、大同三镇,因靠近北京其地位尤为重要,人们才将这三镇并称的。

2/蓟州城墙、宣府校场、大同婆娘

蓟州镇(今名蓟县,属于天津市)的城墙,为名将戚继光重新监修加固,因而修建得高大坚固,并且拥有立体的防御系统,其防御能力为明代九镇长城之最,并多次成功击退敌人进攻,因此“蓟镇的城墙”广为流传。

校场是古代操练和检阅军队的场地。宣府镇作为北方长城沿线的重要军事要塞,每年朝廷的阅兵仪式均在宣府举行。宣府的校场可以容纳十几万军队展开演习,据说校场面积是当时北京城的六倍!故而宣府的阅兵校场极为壮观,可以同时容纳几十万军队接受检阅,所以有“宣府校场”一说。

相较于蓟州、宣府的城墙与校场,大同镇的出名,就显得有些另类了——因为婆娘。明隆庆年间,明蒙双方终于化干戈为玉帛,达成互市协议,互市贸易地便设在大同。位于南北贸易集散地的大同商业便开始迅速发展,因此大量青楼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加上大同女子极是漂亮且身怀绝技,故有“大同婆娘”一说。

3/皇后之乡

其实,这里的“婆娘”并非贬义,而是称赞当地的美女多,就与陕北流行的“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一样。有人说“米脂的婆姨”,是因为沾了传说中的美女貂蝉为米脂人的光,而大同的历史上,确实是个盛产美女的地方。据相关史料不完全统计,大同历史上曾经出过26个皇后,9位皇妃。其中最著名的当数北齐文宣帝皇太后娄昭君与宋仁宗赵祯的曹皇后。

大同妇女人长得漂亮,再加上注重穿着打扮,就更加显得艳丽夺目,所以才赢得了历代封建帝王的垂青。除了上文介绍的娄昭君与曹皇后,见诸史书记载的皇后与皇妃还有:

娄昭君所生两个女儿为东魏皇后;北周卫国公独孤信七女为隋文帝文献皇后;长女为周明敬皇后;四女为周元贞皇后;晋王李克用之妻刘氏、妾曹氏,先为王妃,李存励继位后册封为皇太后、皇太妃;后晋皇帝石敬塘之皇后李氏;后晋未帝石重贵之生母安氏,册封皇太妃;后唐未帝李从可皇后刘氏;后汉皇帝刘知远皇后李氏(李三娘):明朝正德皇帝纳妃李凤姐……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总之,大同籍内皇后、皇妃如此之多,真不愧为“皇后之乡”。

正因为如此,明朝学者谢肇浙才在他的《五杂俎·卷四》中,对大同女子作出如此的评价:“九边如大同,其繁华富庶不下江南,而妇女之美丽,什物之精好,皆边塞之所无有。市款既久,未经兵火故也。谚称:蓟镇城墙、宣府教场、大同婆娘为三绝。”

4/大同为何出美人?

为什么大同会有这么多美人呢? 是民族融合的结果。

历史上的大同,无论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开疆拓土的战国时期、匈奴相持的汉代,还是北魏王朝,亦或是宋辽金相争,山西大同地区都是最主要的战场,形成了多民族杂居的事实。另外,早在北魏时期,朝廷就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从人口进化论来讲,定会产生优良人种,就是俗称的混血,这是大同出美女的最主要原因。

古城大同乃北魏京都、辽金陪都、明清重镇,是各类人材荟萃之地。特别是北魏时期,从天兴元年春正月至、正平元年三月,北魏王朝先后五次强制迁徙各族人口于平城,开辟了铁作、木作、纺织、酿酒、商业等作坊,各类优秀人材互通婚姻繁衍后代,子孙定会漂亮。

大同作为北魏都城98年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迁都时很多大臣不同意,孝文帝巧妙地利用一次“军事演习”成功迁都,但是因为走得比较匆忙,所以很多宫女和妃子都留了下来。到了洛阳后,许多老臣奏请魏孝文帝恩准“夏回冬去”,即天热时回大同,天凉时去洛阳,当时很多宫女也是“夏回冬去”。魏孝文帝知道这些人好逸恶劳,便恩准归田,宫女们多配给浑源县和应县的边防将士。当时的这种结合,也促进了优秀基因的结合,因而,他们的后代才会一个比一个漂亮。

(图片来自网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