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年味
“拜年拜到初八九,又没馒头又没酒”。记得几十年前,在泗阳乡下,春节拜年是有讲究的。初一是给父母、爹爹奶奶以及本族长辈拜年的。初二是留给新亲上门拜年的,大年初二家家户户带闺女是必须的。初三以后就是给舅舅、舅爹以及其他长辈亲戚拜年的日子。拜年时间要抓紧,初五是迎财神日子,也是小年,一般不出门拜年的。初六、初七也还可以,到初八、初九就不要再拜了,否则会“两下”难看。一是主人家年货吃完了,拿不出像样的饭菜来招待你,有点对不住亲戚而难看;二是自己乘兴而来,没有被好酒好菜招待,很没趣,脸上有点挂不住。
泗阳乡下有句古话:“小孩盼过节,大人怕过年”,说的是过去物质匮乏年代,小孩肚子里空空,没有油水,就盼着过节,因为过节时家长总会弄点好吃的,比如买二斤肋条肉回来炖个粉条什么的。大人最怕过年,那时候过年叫“过年关”。因为过年时总要为一家老小添件新衣服,置办年货,宴请新亲(如新出嫁的女儿、侄女、外甥女),给晚辈压岁钱等等,还有一怕就是债主上门。
我小时候最盼的还是过年。我“大大”(父亲)是老宿迁师范毕业生,是前后三庄最有学问的,毛笔字写得也好。腊月二十八开始,“大大”就会在院子里摆开八仙桌,按规格剪裁红纸,免费为庄邻写春联。我那时只有七八岁,只能帮拽拽“纸头”,晾晒春联。看到庄邻乘兴而来、满意而归的满脸笑容,我们全家都高兴。有意思的是,“大大”在下笔之前会问前来求春联的邻居“你想写啥?”,邻居有的会说:写一套,有的会说:写全了。我“大大”会接着问:你家有几个门?大部分邻居都会讲有一个大门,一个堂屋门,两个房门,一个锅屋门,还有两个窗户……“大大”说:懂了!全套写下来有五副对联,大门对联最大,房门对联最小 ,堂屋门有横批,其他门没有横批,窗户写“福”字,除此之外,还要给牲口圈写“槽头兴旺”、“六畜平安”等等。每年来我们家求春联的都有十好几家以上,院子里盛是热闹,我妈妈热情地招呼每一位庄邻。如此,生产队绝大部分庄邻和我们家都相当友好,正是应了“远亲不如近邻”那句古话。
我盼过年的第二个原因,就是可以亲自放鞭炮。记得我们家有一根长长的竹竿,是全生产队最长的竹竿。这根长竹竿的主要用处是初冬时节打树叶子。那时候,家家户户不仅缺吃,而且缺烧草,于是生产队集体的树叶子就被大家盯上了。一场重的霜冻来临的时候,就是打树叶的最好时机。谁家竹竿最长,谁家打树叶的收获就最大。到过年的时候,这根长竹竿就用来放鞭炮了。长长的竹竿挑起一串长长的鞭炮,放的真过瘾。那时候放鞭炮的心态真的好滑稽,总是希望自己家放鞭炮个个爆响,别人家的鞭炮不要全响。为啥呢?原来是想去捡人家的哑鞭哑炮,再把哑鞭哑炮拆开取出火药玩耍。在全村,我们家的鞭炮往往是最好的,基本没有哑火的。这是因为我家鞭炮是里仁乡晏圩村做鞭炮的董其学叔叔送的,是特制的。后来才知道董其学家制鞭炮用的旧报纸是我“大大”免费送给他家的。
我盼过年的第三个原因是有压岁钱,虽然不多,只有几分钱,但是幸福指数极高。手里攥着五分钱足可以押一宝,赌上一把。如果换成五个一分的,可以押五宝。有时候,五分钱可以赌半天……不过,我总是输多赢少,最后把五分钱输光,嘿嘿嘿嘿!
又是一年初八九,人生已到夕阳时。儿时的年味渐渐远去,但是新式年味正在兴起:网络拜年,电子烟花,掼蛋娱乐……在品尝家乡“梦酒”的牛年新春里,用“三牛”精神,谋划自己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