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只貉出没上海,人貉对峙10分钟结局呢?局部泛滥为何还保护?
“一丘之貉”这个成语很多人都知道,但是貉是什么,估计很多人不知道。如果你走在上海小区,会看到成群的貉大摇大摆地走近楼道,大模大样地吃着猫食,它们稍有不如意,还会袭击小区宠物,甚至毫无征兆地袭击人类,是什么原因导致上海貉泛滥?人类是如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貉会携带病毒吗?
夜晚,走在松江米兰诺贵都小区,再可能会发现周围有十几双发光的眼睛盯着你,这些正是野生貉,根据官方数据显示,目前在上海有150个小区,发现了共计5000只貉,它们将家安置在小区绿化带中,平时以厨余垃圾和猫粮为食,下面就聊一聊貉是什么。
喜欢蹭住
貉是犬科非常古老的物种,被认为是类似犬科祖先的物种。貉最典型的特征就是短而肥壮,比狗小,体色多为棕色,吻部为白色,食谱广泛,取食范围从鸟类、小型哺乳动物到各类水果。
在自然生态链中,大多数动物都是同类居住生活在一起,然而,貉就完全不同了,它们是个另类,貉喜欢和獾居住生活在一起,要知道它们并没有沾亲带故,而是属于完全迥异的两种动物,然而,它们却生活在同一个洞穴里,甚至从未因摩擦而争斗和厮咬。
自己生活不好吗?为什么非得与别的动物挤在一起?实际上,主要是貉并没有打洞技能,大多数情况下,每到寒冬来临之前,貉就会提前踩点,并记下哪些地方有獾的洞穴,等到寒冬腊月无处安身时,就开始光顾獾子洞。
不过也会有这样的场景,深秋或者初冬时节,獾子一家开始挖洞建家,这时候貉开始无事献殷勤,帮忙衔些枯草树叶帮忙铺巢。
对于獾来说,挖洞确实是它的强项,毕竟有一身蛮力,但是“运土”速度很一般,这时如果貉看到的话,会二话不说的把身子缩成“凹”形,翻过身来,能装很多土。獾把泥土拱到他肚子上, 然后,叼住它尾巴,就像拉小车一样,把土运到附近。
其实,这也展示了獾子的宽容,愿意收留貉,当然,也有貉善于主动出击,利用智慧寻求其他动物收留。
最长情的动物
自然界的弱肉强食,对于大多数野生动物而言,无时无刻不在考虑生存问题,为了能够让自己种群繁衍下去,大多数动物并不会选择忠贞,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对象。然而,对于貉来说,残酷的环境并没有影响它们的一夫一妻生活。
虽然,貉是一夫一妻制,但是它们的后代一样够多,主要是因为它们拥有非常强的繁殖能力,貉的孕期大约在65天左右,平均每胎可以产六到七只幼崽。
正是因为貉的超强繁殖能力,所以这也是貉在上海泛滥的先天条件之一;但是,貉真正在上海泛滥,人类的活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人貉冲突
貉和狗一样都是杂食动物,食谱范围比较广,但是,即使食谱再广,在野外也要为食物发愁。然而,自从貉发现人类生活的小区,有很多厨余垃圾和宠物猫粮后,它们就发现了新天地,赖在人类居住的小区不走了。
动物学家表示,实际上貉生性胆小,但是随着人类不断地向其投食,同时还发现人类并不会主动伤害它们。就这样,貉开始在人类的城市中生存下来,而且还适应了这种环境,让其种群数量不断增加。
能够做出这种改变的小动物本身就很聪明,而且有非常强的学习能力,再加上它们的好奇心,让貉的心态开始发生变化,胆子也逐渐变大。
在上个月,上海的陈先生早上牵着绳子像往常一样遛狗,这时突然有一只貉窜出来,并对着陈先生手中的狗一顿狂叫,完全不惧怕牵着绳子的陈先生。陈先生与貉纠缠了十几分钟,期间貉与狗一度撕咬起来,狗的后腿还被咬伤。
实际上,这几年人类与貉的冲突开始频繁,奈何貉已经在城市扎下根,要全部将它们请出去,短时间很难做到,于是,当地不得不制作了貉分布图警示人们。
在与络相处过程中,一定要保护好自己,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专家王放介绍:
貉是一个犬科动物,所以是可能携带细菌或者病毒,比如狂犬病、犬瘟热或者细小病毒,但是整体来看,它携带这些病毒的几率不会比流浪猫更高。
万一人或者宠物被咬伤,就迅速去医院清洗伤口和注射狂犬病,像被猫狗抓伤一样,按照正常的处置方式进行处置。
为何还要保护络?
其实,上海人眼中泛滥的貉,你还真拿它们办法,因为它们是不折不扣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杀害二级保护动物一只就会入刑。
既然貉已经在上海泛滥,他是怎么进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名录,实际上在我国大多数地区,很少看见野生貉,甚至很多人表示貉只是传说中的动物,另一方面,貉的毛皮非常珍贵,如果不加以保护的话,它们数量会直线下降,甚至灭绝。
要想让貉自觉远离人类,最核心的办法就是“饿走”它们,有三种法宝:控制投喂方式、管好垃圾投放点、截断水源。当然,真正做到这三点非常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