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龙分享:西安碑林博物馆石雕艺术系列十四
西安碑林博物馆石雕艺术之十四
刘海龙分享
刘海龙,网名大佛,盛世收藏论坛“金石碑帖.古籍旧书"版块资深版主。拓本爱好者。
西安碑林始建于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经金、元、明、清、民国历代的维修及增建,规模不断扩大,藏石日益增多,现收藏自汉代至今的碑石、墓志4000余件,数量为全国之最,藏品时代系列完整,时间跨度达2000多年。
长安佛韵石刻艺术馆展出西安碑林精选出的151件佛教造像,陈列分“众生祈愿”、“宝相千颜”两大主题:前者主要展现北朝(386—581)时期的佛教造像碑;后者展示唐代安国寺造像等佛教单体像和头像。
菩萨头像
唐代(公元618—907年)刻。残高15.7厘米,为汉白玉雕刻
1959年西安市东郊安国寺遗址出土。
菩萨头梳高髻,发丝刻画细致入微,线条流畅,上佩描金发饰。面貌丰腴秀美,端庄和善,柳叶细眉,双耳下垂,戴有金彩耳饰。
北周白石佛头
高16厘米
观音菩萨头像
北朝时期(公元386—581年)刻,高49厘米
1984年出土于陕西省公安学校内。
这尊观音菩萨头像残存胸以上部分,观音面相丰润,清秀安详,双眼微颌。面部曾贴金彩绘,显得华美富丽。头戴高宝冠,冠前正中为一结跏趺坐之小化佛。观音宝缯垂肩,颈饰项圈、璎珞,帔帛自肩而下垂。造型稳重,气势雄浑,雕刻细腻,刀法精湛。
菩萨头像
北朝时期(公元386—581年)刻,高42厘米
1983年出土于西安市西郊空军通讯学校内。
菩萨头戴宝冠,束发结于脑际,宝冠前雕有宝相花并带穗,头饰雕刻细腻。发髻高盘,宝缯垂肩。面相刻画得肥硕丰满,前额宽厚,颊腮圆润,双眉细弯,双眼微闭,眼睑下垂,双唇微翘,略带笑意。
南北朝时期佛像艺术一方面吸收和模仿印度犍陀罗和马图拉艺术风格和手法,同时又不断融进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和雕刻技法,石刻造像的艺术特征普遍表现为气势雄浑,风格古朴,清秀俊美,神态沉静含蓄,雕刻缜密华丽,与当时北方民族审美和重视禅修的佛学风气完全吻合,体现出南北朝时代的佛教造像特征。
菩萨头像
隋代(公元581—618年)刻,
高55厘米,宽32厘米,厚28厘米。
菩萨发饰为头戴花冠,云鬓高髻,上刻宝相花。菩萨眉如弯月,双目微合,嘴角上翘,鼻直且端,面庞圆润,宝缯下垂。
佛头像
唐代(公元618—907年)刻。
佛头发髻呈波纹式,雕饰云髻,面相丰颐圆润。造像领口以下残缺。
观音菩萨头像
宋代(公元960—1279年)刻
高36厘米,宽20厘米,厚22厘米,
1973年出土于西安市南郊沙滹沱村。
这尊观音菩萨头像饰有幞头披巾,面相圆润,两腮鼓出,从额头到鼻梁处一路凹陷下去,呈一条明显的圆弧线,与当时现实中庶民面型十分接近,趋于写实。白毫饰于两眉正中,宝冠中有一尊小佛像,雕刻细腻。
两宋时代的佛教造像艺术在传统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虽然无法与前代相提并论,但是其艺术风格、表现手法和造像题材也有相当突出的表现。宋代造像以写实为主,以艺术的手法表现现实生活中人、物的真实特征。
感谢墨香阁大力支持
传拓技艺 正定非遗
墨香阁的人文旅程
非遗传承人简介:刘秀峰,河北石家庄市正定人。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秀峰,墨香阁创始人。河北金石拓片博物馆馆长(筹备)。墨香阁创建于一九八九年,由当代书法大家黄绮先生题写《墨香阁》匾额。墨香阁以书画装裱和收藏为主要载体,传承中国文脉,承接金石之文化,其收藏的金石珍品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其中碑志、造像、秦砖汉瓦印章等数百件,期不乏至臻上品。藏拓近万种之多。刘秀峰先生,几十年苦心经营,不断追求,收藏其金石珍品现已成规模,不断受到文化各界的关注和盛赞。近年来,由于热衷于对金石文化的研究与收藏,被吸纳为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金石学会理事,中国龙藏寺碑研究会副会长,河北金石学会副会长,河北装裱协会副会长,正定文联理事,正定收藏协会常务副会长。墨香阁藏品丰富,广交贤友。吸引了众多书法名家,文化学者,金石专家到此参观,进行学术交流,其中有:沈鹏、黄绮、旭宇、何应辉、刘正成、王镛、周志高、丛文俊、刘恒、华人德、李松、刘文华、陈根远等。并为墨香阁留下了多达两百多种墨宝跋语和信件。墨香阁的收藏珍品被全国著名书法大家、金石学家撰文,并发表于国家级杂志报刊上。曾发表在荣宝斋、书法丛刊、中国书法、中国国画、上海书法、河北书法、书法导报等几十种全国知名学术杂志与刊物。其藏品还多被文物学术机构引用与收藏。(《洛阳碑志三百种》、西安《碑林》、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吉林大学、河北社科院等)。特别是2017年,由刘秀峰传拓151种北朝精品拓片结集,与北京大学合作推出《墨香阁藏北朝墓志》一书,由上海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