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通鉴(13)利用人性的弱点,乘乱获利
读通鉴(13)乘乱获利
三十四年(丙戌,公元前335年)
秦伐韩,拔宜阳。
三十五年(丁亥,公元前334年)
齐王、魏王会于徐州以相王。
韩昭侯作高门,屈宜臼说:"国君肯定不会从此门进出。何也?不得其时。我说的这个时机,不是今天明天这种时日。人都会遇到有利之时、不利之时。前些年国君曾遇到有利之时,不作高门。前年秦国夺走了宜阳,今年国中大旱,这个时候,国君不抓住时机体恤民众之疾苦反而只顾搞这些奢侈没用的东西,增加国力损耗,此所谓时诎举赢者也。所以叫不识时务。"
注:韩昭侯为什么要作高门,因为他想让后人记得他搞的改革,记得他的成果,他和秦孝公不一样,秦孝公不求这些虚名,韩昭侯却十分在意这些东西!所以会被人看穿,底下人说他不识时务!
在困难的时候而做奢侈的事情。同“时绌举赢”。
越王无彊攻齐。齐威王派使者劝说他,伐齐代价大而利益小,不如伐楚。当年吴王就攻破楚国都城。越王这个脑残就转而伐楚。楚国军队打得越国军队大败,楚军乘胜尽取原属吴国的故地,向东至于浙江。越国因此被打散,诸公族纷纷自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海上,向楚国称臣。
注:越国在春秋时曾击败霸主吴国,直到这个时候才最终破灭。
周显王三十六年(戊子,公元前333年)
楚王伐齐,围徐州。
韩高门成。昭侯薨,子宣惠王立。
注:楚国的政策谁强打谁,齐国击败魏国,又和魏国相王,楚国就要打齐国,这战,齐国人打回原形了,田忌到楚国,孙斌又退隐,齐国军力就打了折扣。
一开始,洛阳人苏秦游说秦王以秦国军力兼天下,秦惠王不能用他的战略。苏秦只好离开秦国,赴燕国游说燕文公:"燕国之所以不被秦国、魏国等强国侵犯,是因为有赵国在南面帮燕国挡住了。假如秦国攻燕国,需要战于千里之外;赵国之攻燕,只要百里就打到了。不忧百里之患而顾虑重重千里之外的敌人,战略最失败不过如此。如果大王与赵国结为亲家,天下为一,则燕国的祸患就消除了。"
燕文公认可苏秦的观念,资助苏秦车马,让他去游说赵肃侯:"当今之时,山东众多新建的国家,赵国最强,秦国对外扩张最大的阻碍也是赵国。但是秦国不敢举兵伐赵,是担心韩、魏合兵攻其背后。秦国现在进攻韩、魏,不争一城一池,采取的是蚕食战略,也不以攻陷国都为目标。韩、魏被消耗得厉害,一定就向秦称臣;秦无韩、魏背后之祸,那么就会集中精力攻赵了。臣以天下地图反复研究,山东诸侯的土地五倍于秦,估计诸侯加起来的兵马应该在秦国的十倍之上。六国合为一,并力向西攻秦,秦国必然破灭。但是大家纵横家都说要靠割诸侯的地资秦,秦国成功则其身富荣,哪管其他国家的忧患,所以连横之士日夜说服各国,用秦国的强权吓阻诸侯,以求割地。因此站在大王角度仔细想想!大王最优的方案,就是韩、魏、齐、楚、燕、赵结为纵盟共同对付秦国,可以让天下各国派上将军在洹水上集合,通质结盟,盟约:『秦攻一国,五国各出锐师,或桡秦,或救之。有不如约者,五国共伐之!』诸侯合纵以并力抗秦,秦甲兵必不敢出于函谷以害山东。"肃侯大说,厚待苏秦。尊宠赐赉之,以约于诸侯。
正好秦国派犀首公孙衍进攻魏国,将魏师四万余人打败,禽魏将龙贾,攻取魏地雕阴,而且做好向东进攻姿态。苏秦担心秦兵至赵使合纵失败,想找一个到秦国去制造影响的人,于是激怒同窗张仪,逼其入进秦国。
张仪本是魏国人,与苏秦一起在鬼谷先生门下学习,学纵横之术,苏秦自认为学业不及张仪。张仪游说诸侯没有遇到认可的势力,穷困于楚国,苏秦因此召而辱之。张仪又怒又恐,心里认为诸侯只有秦国给赵国带来麻烦,于是进入秦国。苏秦暗地里派其舍人资助张仪金币,张仪得见秦王。秦王说之,以为客卿。舍人辞去,曰:"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激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也。"
张仪叹道:"嗟乎,此吾在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
注:纵横术即是胡罗卜加大棒之术,一边哄,一边打,张仪被苏秦一边哄着,一边打着到了秦国。
于是苏秦劝说韩宣惠王曰:"韩地方九百余里,带甲数十万,天下之强弓、劲弩、利剑皆从韩出。韩卒超足而射,百发不暇止。以韩卒之勇,被坚甲,跖劲弩,带利剑,一人当百,不足言也。大王事秦,秦必求宜阳、成皋;今兹效之,明年复求割地。与则无地以给之;不与则弃前功,受后祸。且大王之地有尽而秦国欲求无止尽,以有尽之地逆无已之求,此所谓市怨结祸者也。不战而地已削矣。鄙谚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夫以大王之贤,挟强韩之兵,而有牛后之名,臣窃为大王羞之!" 韩王从其言。
注:拿秦国的大棒打韩国,再拿联合好处诱惑韩国。因为大家要联合,就少不了苏秦,这是苏秦号令列国必须的前提。
苏秦说魏王曰:"大王之地方千里,地名虽小,然而田舍庐庑之数,〔曾无所刍牧。人民之众,车马之多,日夜行不绝,輷輷殷殷,若有三军之众。臣窃量大王之国不下楚。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士二十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乃听于群臣之说,而欲臣事秦!故敝邑赵王使臣效愚计,奉明约,在大王之诏诏之。"魏王听之。
苏秦说齐王曰:"齐四塞之国,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三军之良,五家之兵,进如锋矢,战如雷霆,解如风雨,即有军役,未尝倍泰山、绝清河、涉渤海者也。临淄之中七万户,臣窃度之,不下户三男子,不待发于远县,而临淄之卒固已二十一万矣。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斗鸡、走狗、六博、闒鞠。临淄之涂,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挥汗成雨。夫韩、魏之所以重畏秦者,为;与秦接境壤也。兵出而相当,不十日而战,胜存亡之机决矣。韩、魏战而胜秦,则兵半折,四境不守;战而不胜,则国已危亡随其后;是故韩、魏之所以重与秦战而轻为之臣也。今秦之攻齐则不然,倍韩、魏之地,过卫阳晋之道,经乎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比行,百秦人守险,千人不敢过也。秦虽欲深入则狼顾,恐韩、魏之议其后也,是故恫疑、虚喝、骄矜而不敢进,则秦之不能害齐亦明矣,夫不深料秦之无柰齐何,而欲西面而事之,是群臣之计过也。今无臣事秦之名而有强国之实,臣是故愿大王少留意计之!"齐王许之。
注:秦国与韩魏之间的战争是不平等之战,秦国胜了韩魏失地失人,秦国输了,魏韩则失人而损实力,秦国这么强,连齐国原战略是与秦国搞个天下分治,齐秦联盟时间不久。
乃西南说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强国也,地方六千余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秦之所害莫如楚,楚强则秦弱,秦强则楚弱,其势不两立。故为大王计,莫如从亲以孤秦。臣请令山东之国奉四时之献,以承大王之明诏;委社稷,奉宗庙,练士厉兵,在大王之所用之。故从亲则诸侯割地以事楚,衡合则楚割地以事秦,此两策者相去远矣,大王何居焉?"楚王亦许之。
于是苏秦为从约长,并相六国,北报赵,车骑辎重拟于王者。
齐威王薨,子宣王辟强立;知成侯卖田忌,乃召而复之。
燕文公薨,子易王立。
卫成侯薨,子平侯立
注:苏秦在世的时候,天下征战明显减少,不得不说他有过人的能力,也有洞察天下的视野,苏秦不是建制派的政治家,他是个投机政客,靠利诱威逼,让天下各国给其极高的荣誉。
而人性的弱点就是都喜欢有用的东西,外界直陈的利害往往会让人放弃自我的主张。
苏秦什么都没有,拿的全是秦国的大棒在打各个国家,逼各国交出相印,响应他为纵约长,苏秦手里就有了兵,但苏秦只是投机政客,并非军事天才,而且他也不能把秦国给打没掉,打掉秦国,他就需要重新找一个身份以列于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