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蔡锕 是我们新专栏「浅空间」的作者,这是他的第二篇文章。读完此文,让我想起了在17年,研究过的“画中画”,来源于网易的H5,通过canvas技术,实现了静态图的空间体验。
还有更多的灵感,欢迎大家和作者一起探索~ ☀️
shadow
蔡锕
hi,大家好~~我是蔡锕。北建大建筑学本科,即将就读 TU Berlin 的舞美场景空间(Bühnenbild Szenischer Raum) 研究生,持续关注场景与空间体验的话题。
浅空间 shallow space 上一篇,我们探讨了:
场景,或许才是未来空间设计的关键词,可能是最接近元宇宙的空间体验?
今天我们的话题是浅空间专栏的第一部分,我试图和大家讨论这个重要的空间问题。本篇为该系列第一篇,主要聚焦于静态图像中的虚拟空间与真实空间的互动关系。
欢迎文末交流~~ ☕️
在谈论未来的空间设计和空间体验时,我们无法回避虚拟空间与真实空间的互动关系。未来的生活场景,必然是一种介于在线和在场,虚拟与真实之间的混合态。
美国摄影师Eric Pickersgill的一组摄影作品“Removed”。将人们手中的手机P掉后,更加直观地体现出如今人们正将越来越多的精力投入在在线的虚拟空间中。虚拟空间与真实空间之间存在的界限是如何一步步被拆除的?未来,虚拟空间和真实空间可能以怎样的方式共存与互动?
蔡锕
我们将发现,虚拟空间,并非互联网时代的新产物,虚拟空间,其实在美术史中已经存在了上千年。
《重屏会棋图》中的屏风上画着另一组屏风,这是一种虚拟与真实的多重互动关系。
何为虚拟?何为真实?
在讨论空间的虚拟与真实之前,我们有必要重申虚拟空间与真实空间如何定义。这里,我采用美国艺术史家大卫·萨默斯(David Summers)对空间的定义:真实空间的艺术指的是人们在三维空间中直接感知的艺术形式,传统意义上主要是建筑和雕塑。
意大利建筑师卡罗·斯卡帕(Carlo Scarpa)改造设计的雕塑博物馆是建筑艺术与雕塑艺术结合的典范。
图像中的虚拟空间
在这个定义中,虚拟空间则指的是二维平面上构造出来的图像空间,包括各种类型的绘画和印刷品,包括各种类型的绘画和印刷品,一种以二维平面再现三维空间的艺术形式。然而,这种虚拟空间并不一定完全再现人在真实空间的观看方式,也可能是一种与人眼真实所见完全不同的视觉形式。
以透视法描绘的真实空间,在二维平面上塑造了“深空间”的视错觉效果
雅典学院是史上一点透视的名作
相比之下,西方绘画传统更加注重这种视觉的拟真性。而中国画则相反,经常常用的散点透视,或者投影画法,都不是人在真实空间里能直接观察到的视觉现象。例如,郭熙的《早春图》其实并不是对真实存在的山水的描绘,而是一种对理想的登山观看体验的建构。这种绘画,本质上是一种空间体验设计,而不是单纯对真实空间的再现。图像空间不必模拟真实空间,其自身就可以是一个自洽的“虚拟空间”。
《早春图》郭熙
《早春图》左侧的局部,深远的山水场景
这种虚拟的图像空间并非仅仅是挂在墙上的装饰物。在古代,它其实是一种虚拟现实,一种可打开的空间体验。传统文人看山水画,称为卧游,意思是文人躺在床上看着山水画,想象着自己正在山水画的虚拟空间里游山玩水。而采用这种投影加散点透视的方式画图,则可以在一张图上同时呈现数个场景,如此,便最大化了一张画的体验深度。在欣赏山水画时,正宗的“体验”方式应该是一个局部一个局部地欣赏,看画人把自己代入成正在山中攀爬的旅人,完成虚拟的空间体验。
《晴岚萧寺图》中的旅人
《纪念碑谷》
而这山水画中的“旅人”,其实与游戏《纪念碑谷》中玩家操纵的小孩有着相同的功能。古人卧游山水,是透过脑补来构建空间中的交互体验。而躺在床上捧着ipad的现代人,则可以通过屏幕的点击,直接控制画面中的小人在虚拟空间中行动。从而更加沉浸地体验虚拟图像空间。另外,在古代,只有经过高度美学训练的文人士大夫才具有观赏《早春图》的能力和机会。而如今,人们只要在app store上点击下载,就都能玩到《纪念碑谷》。所以,虚拟空间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一种可以进入的空间体验。并且在当下,这种虚拟的空间体验正在变得触手可及。
图像介入真实空间
除了本身可以被近距离观看体验以外,图像还经常被放置在真实空间中,成为真实空间体验的一部分,来增强场景的体验感,叙事性。例如,义县奉国寺墙上的彩画的“虚拟空间”,与佛像和建筑的“真实空间”一起,令大雄宝殿变成了一个沉浸式叙事场景。
山墙上的壁画
佛像上的彩绘
房梁上的彩绘
奉国寺著名的七佛像
在奉国寺,观者的目光所及都在传达着着佛教的故事和精神。不论是空间正中央真实的佛祖雕像,还是侧墙,斗拱,房梁等建筑构件的表面的彩绘。我们可以想象,在奉国寺的彩绘刚刚完成的时刻,它一定不是像我们如今所见的灰头土脸的“文物”,只有研究和纪念意义。那时的奉国寺是一个最新的沉浸体验空间,彩画上新鲜的颜料,金箔反射着环境光,绚烂夺目。观音们安坐在墙上,直视着造访者。与周围正在进行的法事,升腾的烟雾,还有僧人喃喃的低语声一起,构成了一个再“真实”不过的场景。这时,造访者的情绪被调动,崇敬感油然而生。同样的空间体验也存在于哥特教堂之中。
教堂窗上绘制的圣经故事
教堂湿壁画
柯布西耶在朗香教堂大门上绘制的现代派绘画,画中的元素表达了他对于宗教信仰的理解
图像构建商业场景
🌍✖️🚀
教会和寺庙希望通过这种沉浸式空间体验的营造方式,向信众们描绘一个“真实”的宗教想象,让更多的人相信这个教派。而在当下的商业社会,商业和艺术联手,也开始使用类似的手法,制造吸引力,提升流量,延长用户停留时间,构建品牌形象,传达商品信息,最终达成“转化率”。
绘造社设计的果汁店,灵感来自于游戏《水果忍者》
日本艺术家草间弥生以标志性的“点点”图像闻名
草间弥生与LV合作的线下概念店
日本艺术家村上隆与巴黎水联名设计的线下空间
Hello 设计研究所设计的杭州漫画主题体验店采用漫画的装修风格令实体空间产生了“虚拟”感
日本建筑师隈研吾设计的中国美院民艺博物馆,在玻璃上印了《瑞鹤图》的白鹤,在防止游客撞到玻璃的同时也与远处的景观形成了一种类似AR的效果,此处为人气打卡点。
绘造社完成的建筑立面改造,用高密度的建筑画呼应了重庆森林的主题。
丹麦建筑事务所BIG 的成名作 山形住宅,在建筑外墙使用了山的图像
荷兰建筑事务所MVRDV与插画艺术家合作设计的鹿特丹网红菜市场,将巨型《缤纷果园》图像印在中庭空间。
图像的介质与空间
不论是承载着《早春图》的纸墨,还是承载着《纪念碑谷》的ipad,虚拟空间的艺术都必须寄托于具体的承托材料。因此这种“虚拟空间”(图像中的空间)也不是绝对的,而是永远处在和“真实空间”(我们所处的三维环境)的互动之中。也就是说,图像除了可以参与人的空间体验,承载图像的介质也是真实与虚拟互动的一部分。比如,油画是西方美术传统最具拟真性的绘画形式。而当代油画的关注点不仅仅在油画上的图像,油画本身厚涂颜料的物质感更是现场欣赏油画的重点。此时,笔触与颜料的物质性就是一种介于虚拟空间与真实空间的互动。
油画颜料的物质感
梵高的绘画可以明显地看到颜料和笔触
李拥军 《小楼-昨夜东风》,60*90cm,布面油彩
当承载图像的介质由反射光线的画布转换为透射光线的玻璃材质时,图像与空间互动方式又增加了许多层次。
绘造社在成华党校的空间改造项目中,绘制了一幅巨大的生活长卷图,与党校的主题相符合。并将长卷图用玻璃贴膜打印在中庭的透光玻璃上。
“偶尔碰到阳光灿烂的天气,光线穿过玻璃依然能量十足,在墙面和地面投射出五彩斑斓的光影,让原本平淡的空间演绎出戏剧般的高潮。”
这种利用透光介质给自然光滤色的设计方式,就是最原始,最自然的“投影”技术。
成华党校改造设计 绘造社
彩色玻璃上的图像,能够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在空间中投射出变化的光影。而现代发达的投影和LED技术就让这种图像的变化更加可控,连续变化的图像,成为了更具叙事力,更能制造空间幻觉的媒介。非常期待后续的精彩内容。以上,是作者@蔡锕 为“浅空间”(shallow space)专栏选取的研究核心,也是他长期关注,引领着他的实践与思考的两组关键词。
欢迎大家同他一起进行关于未来场景空间的思考 ⤵️
shadow
欢迎加入Mix社群收听线上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