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扑朔迷离的古代奇案,明明有人身亡,却没有真正的凶手
清朝末年,有一地的县官正在后堂之中看书喝茶,突然听到前面传来了一阵急促的鼓声。
县官听声音就知道,这个鼓声来自于自己衙门前的“鸣冤鼓”,他知道必然是发生了人命关天的大事,于是赶紧穿戴整齐,带人去了前面的大堂之上。
等到他到坐定以后,立刻让人把击鼓的人给传到大堂之上。
击鼓的人没多久就进来了,他们是一群人,在他们之中还有两个被绳子绑住的两个人。
县官一看这个情形,推断是被绑住的两个人犯了错,结果被人家给当堂场抓住了,现在自己要做的,就是根据具体情况审案,于是他就问这到底是是怎么回事。
人群中一个人哭着对县官说,自己的姐姐被那两个人给杀死了,这两个人是一对兄弟,而且是自己的邻居。他们杀了自己的姐姐之后,正准备把自己的姐姐给埋起来。
自己则是因为吃坏了肚子,半夜上厕所,所以才碰巧发现了这个情况。于是他当时就喊了自己家附近的几个亲戚,闯到邻居家中,把这对杀人凶手给抓了个现行。
县官一看人证物证俱在,就想走完形式直接结案,但是那对兄弟却大呼冤枉。他们分辨说,自己兄弟二人并非真凶。
原来,这对兄弟二人,因为好逸恶劳,所以不事生产,专事偷鸡摸狗的勾当。有一天他们的钱花完了,他们就想到哪里去偷点东西。
他们想来想去,最后想到了自己的邻居家。原来他们听说他们的这位邻居,最近要迎娶一个孀居已久的寡妇,他们就想,这个寡妇既然要嫁过来,自然会准备一些嫁妆,于是他们就决定去偷这个寡妇的嫁妆。
他们商定以后,就在一天晚上跑到了寡妇的家中,当到了寡妇家以后,他们拿布把自己的脸上给蒙了起来,然后强行地闯入了寡妇家中,寡妇一看对方是两个人,自然不敢反抗,于是任由他们抢走了一只疑似嫁妆的大红箱子。
这对兄弟把箱子拿回家之后,并没与当场打开,而是外出去办了一点事,结果回来就发现箱子里不光没有财物,反而只有一具女尸,两人心慌意乱之下,就决定把尸体挖个坑埋了,没想到被邻居给抓了个现行。
还没等县官继续问话,报案人也就是死者的弟弟他们的邻居,又急切地说这二人撒谎。因为当时他们偷东西回来之后,自己和姐姐发现了他们的行为不轨,于是就跑去听了墙根。
当他和姐姐听说这兄弟二人所偷的财物,是自己未婚妻的嫁妆以后,就决定去把它给偷回来。于是他们姐弟俩,就在这兄弟二人出去之后,前去他们家去偷箱子。
但是到了地方之后,姐弟俩发现箱子太沉,于是姐姐就决定留下,让弟弟再去找人。等弟弟回来之后,恰好发现这对兄弟正准备埋人。于是他判断,自己的姐姐是因为窥破对方的不法事实才被杀害的。
那边的兄弟二人一听也急了眼,死活不承认是自己杀的对方姐姐,一口咬定当时箱子偷回来之后,自己兄弟二人就从来没有打开过。
县官一看两方争执不休,于是就决定另找一个突破口。他让人去找那个寡妇,希望能从那个寡妇那里了解到箱子里装的是什么,然后再看看箱子里的东西在不在那对兄弟那里,就能推测出那兄弟二人是否拿了箱子里的东西。
但是等寡妇来了之后,案情却发生了神奇的翻转。
据寡妇说,箱子里根本就没有任何财物,有的只有一个人,这个人是她的姘头吴三。那天晚上,自己本来正和吴三抹黑谈心,结果听到有人敲门,于是吴三就藏在了箱子里,结果进来的兄弟俩就把装有吴三的箱子给抢走了。
县官一听到这里,立刻想到,杀害死者的凶手十有八九就是这个吴三,于是就赶紧安排人去抓吴三。
等到吴三被抓回来之后,县官直接就问他,是否是他杀了死者。吴三听到县官的问话话,赶紧说自己冤枉,并表示自己当天晚上并没有去寡妇家谈心,那天晚上自己以内喝多了,在酒肆待了一晚上,酒肆中的人都可以和自己做证。
正当县官安排人去找人证来问话时,吴三又说,自己当晚是跟自己的一个朋友喝的酒,在喝酒的过程中,他这个叫李四的朋友,曾侧敲旁击地问过自己和寡妇的事,自己隐约的还记得,自己喝醉以后,李四曾经从自己嘴里打听过自己和寡妇约会时的细节,这其中也包括两人见面时的暗号。
县官听到这里以后,立刻问寡妇,当晚是否确定和她幽会的就是吴三。寡妇听到这里,立刻变得脸色苍白,然后支支吾吾地说,当晚,“吴三”对完暗号以后,让自己把灯吹了之后,才进的门。
听到这里以后,县官立刻明白了“真凶”应该就是李四,于是赶紧派人去把李四抓了过来。
李四被抓来之后,他对自己冒充吴三和寡妇幽会的事供认不讳,也承认了自己曾藏在箱子里,并没那俩兄弟给带到了家中,但是李四表示,自己并非不是杀人凶手。
原来,当时自己藏在箱子里被兄弟二人带回家以后,自己曾试图从箱子里跑出来,在自己想尽一切办法打开箱子以后,死者突然看到自己之后,被吓了一跳,然后就晕死了过去,自己就把死者装进了箱子,然后自己就跑了。
县官听到这里,赶紧让仵作验尸,仵作仔仔细细的验完尸之后,对县官说,死者没有任何外伤,死因应该是受到了惊吓。
案件到了这里,基本已经理清,于是县官根据各人的“贡献”,对他们分别进行了惩罚。
虽然这件奇案最后并没有“真凶”,算不上什么大案,但是因为它的情节过于离奇,所以还是被有心人记了下来,并流传到了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