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口腔溃疡,下面肚子冰凉!这是上热下寒,一张小方能改善|下寒|寒热|山茱萸|吴茱萸|口腔溃疡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文中所述方剂、配伍,必须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借鉴应用!)

本文理论依据:《中华药海》、《中华本草》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说,我给你聊一个常见的症状,这就是所谓“上热下寒”。

怎么个上热下寒呢?说起来,这里头的体现很多。我接下来说这个,相对更常见一些。

话说我以前在社区做中医科普讲座的时候,有一回,一个20来岁的年轻女孩找到我,说自己最近这半年来一直被口腔溃疡折磨着,很难受。用了一些清热去火的中药,比如菊花、金银花泡水什么的,效果不大,要不了多久还会犯。她说,她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了。

当时,我一看,发现她嘴巴里头确有两处口腔溃疡,颜色淡黄,周围红肿明显。但是一看脉象,发现有些细弱。

我就问她,我说你肚子凉不凉?或者说平时手脚凉不凉?

她听了,忽然耳目放光,说自己手脚凉倒是不明显,肚子凉却是真的,手摸上去,从来凉凉的,而且容易消化不良。天气凉的时候症状更明显。

我说这样吧,你也不用吃药,回去搞一味中药,叫做吴茱萸。你把这个吴茱萸,给它研成细粉,做成以后是浅棕色的粉末。每一次,取药粉15克,用食醋调成糊状,外敷在涌泉穴,用纱布包扎好,24小时后取下来,换药。

我跟她说,按你这情况,顶多有个三四回,就该好了。

结果,她药用一剂,立刻见效,疼痛减轻,创面愈合明显。两天之后,口腔溃疡几乎好利索了。

这个看上去挺神奇,其实,明白中医药的人都知道,这一点都不神奇,是老掉牙的办法了。

老到什么程度呢?《本草纲目》就有记载:“咽喉口舌生疮者,以吴茱萸末调醋,贴两足心,移夜便愈”。这是古代的记载。到了现代,后人针对古籍有了具体尝试。1989年的《天津中医》记载,用吴茱萸研粉30克,每次15克,调醋外敷涌泉穴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效果满意。这个办法被人叫做“吴茱萸散”。

你看,这够老吧?是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

这里什么道理呢?

其实这个女孩的问题,就属于典型的上热下寒。上,指的是头面,唇舌被口腔溃疡所扰。下,指的是脾胃,脾胃虚寒,所以她总是感觉腹部发凉。为什么会有上热下寒、泾渭分明的局面呢?第一,要考虑寒热阴阳失衡,不能和谐共处,于是寒邪把虚热“赶”到头面处了。第二,就是肝气不舒。肝气不舒,疏泄失常,寒热阴阳之气不能相容、对立统一,于是出现这个局面。我们可以这样简单地理解。

这个时候怎么办?用吴茱萸是相对科学的办法。

吴茱萸,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的未成熟果实。它是传统的中药,性味辛苦温,入肝经和胃经,善于温中、疏肝 、理气。我们把它外敷贴在脚心,利用它的温热之性改善中焦虚寒,再用其疏肝下气之能,引上焦之火势下降,从而改善症状。

另外,你记住,我说的是吴茱萸,而不是山茱萸。吴茱萸和山茱萸是两味药,名字类似,但功效不同。你可别弄混了。

其实,关于这个“上寒下热”的问题,现实生活中多见。有的人爱上火,但是下面双脚发凉。有的人头晕头胀易怒,但是下头腰膝酸软。这类情况,我以后会慢慢撰文讲到。

好了。对这个事儿,我就说这么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