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力量在民间 —— 记缪氏大厅堂保护
文物保护力量在民间——记缪氏大厅堂保护
(原载《中国文物报》2017年8月25日第3版)
作者:丁清华
看着即将完工的保护支架,四川农业大学的在校学生王天祥终于舒了口气。经过近三个月的努力,明中期古建筑群——缪氏大厅堂终于脱离了"危险期"。
缪氏大厅堂坐落于福建省福安市穆阳镇,现存建筑由仪门、轿厅遗址、二门、大堂、后厅等组成。虽经后世改建,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如大堂、后厅、天井铺装等仍呈现典型的明中期风格。由于建筑群的第一进厅堂采用了早期民居中不多见的扛梁减柱造,且规制近署衙大堂,整座宅第在当地被习称为"大厅堂厝",其"大"更因为其主人是当地名门望族,自明代起就出过缪一凤、缪士珦等官员和乡贤,大宅仪门有清人榜书"追仰前贤",可见在当时就被认定为"名人故居"。
缪一凤,字朝雍,号丁阳,嘉靖三十一年举人,嘉靖癸丑年入北京国子监,历官江西石城、宁都两县知县。其曾孙缪士珦,系崇祯十二年举人,与闽中十子之首曹学佺、"西来孔子"艾儒略等文人交游甚密。明末民族英雄,崇祯十三年进士,后授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的刘中藻系缪府姻亲,亦在青年求学和后期斗争活动中在缪氏大厅堂留下了生命轨迹。明末鼎革之际缪士珦随刘中藻抗清,兵败罹难,祀忠节祠。藉由与缪氏与艾儒略交往后衍生的关系,17世纪部分缪家人的事迹除被志书、宗谱等本土文书收录外,还被记载于当时来华欧洲人的书信、笔记中,成为今人研究明末清初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珍贵材料。
拂去历史烟云,从建筑史的角度看,大厅堂建筑本身亦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由于闽地到浙南一带建筑技术滞后,而缪氏大宅主体建筑延续早期建筑做法,局部有宋元遗意,可作为从高古到晚期风格过渡的重要实例,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为此,建于明中期的缪氏大厅堂不仅在建筑年代上具有稀缺性,在建筑样式上同样具备历史价值。与缪府同类型的建筑在福建省内乃至东南地区普遍具有较高的文保等级。然而,由于屋面长期失修,最珍贵的第一进大堂常年受雨水侵蚀,木构件病害严重,这一稀见的16世纪遗构随时有倾覆之虞。
缪氏大厅堂2011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后才被发现,因行政程序的要求,政府无法对这一暂时没有文物身份的珍贵遗构进行财政拨款,进行科学修缮及添置消防设施,同时该建筑使用者也无力承担完全修复所需的巨额费用。随着台风所带来强降雨即将来临,民间热心人士为保住这一明代古建筑精品而奔走活动。从5月31日起,王天祥同学在网络上发起众筹,筹款为缪氏大厅堂第一进大堂的大木架做必要的临时加固,搭盖古建筑防雨棚,使其先脱离风雨侵蚀之害。帖子经陕西师范大学的于赓哲教授,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的@遗产卫报、@战争史研究WHS,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沈阳等微博文博、历史类大V转发扩散后,达到 82.5 万人次的阅读量和一千余条转发。到7月19日,巩固支架大体完工,所收到的两万余元众筹资金全部用完,搭建防雨棚的资金仍缺口两万余元。志愿者与缪氏浯溪祠和镇政府沟通,大家达成统一意见,祠堂、镇政府、缪氏后人等共同出资协助完成防雨棚建设。7月27日,搭盖彩钢板雨棚,7月29日完工,次日双台风登陆福建,福安暴雨,大幸缪宅安好。
现在民间募捐初见成效,福安市文体局也针对缪氏大厅堂暂时没有文保身份又亟待抢救的情况,开通了绿色通道,缪氏大厅堂将作为单体重要历史建筑申报市政府,尽快安排进行抢救性修缮,由文体局成立抢救小组和穆阳镇政府合力进行抢救。支架的搭建工作也即将完成,缪氏大厅堂这个闽东北地区已知最古老的高等级住宅厅堂即将消除坍塌危险,期待着民间和政府的相互协调下尽早迎来科学修复。民间文物爱好者、志愿者这种帮助政府分担压力,让有限的资金更多地用于抢救性修复上的行为,也正彰显了"人民群众是文物保护的重要力量"。
民众是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使用者和守护者,是文化遗产的真正主人。文化遗产保护需要民众积极参与,只有每一位普通民众均能倾心地保护身边的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才能最安全和最有尊严。
编后语:
福安穆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据说最近由政策性拨款、当地正着手对缪氏相关古建筑进行第二期修缮,并计划对其辖区内的古水碓、石马兜旧城门进行修复,将仰止祠重建,还要编撰《穆阳古民居》一书等,甚喜,特转发以上相关文章,祝愿工程能够按照优选的方案进行修复,让其重放应有的历史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