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甘棠莲花山上曾经发生的古今传奇……

福安甘棠莲花山古今传奇

作者:薛为河

现位于福安市甘棠镇区西北部的莲花山,形如莲花状,花开数瓣。莲花山之东南原本一片海滩,经宋朝围塘筑堡,沧海桑田,形成三塘,史称“官塘”,别称“莲城”,后改称“甘棠”。

甘棠在秦以前为七闽地域,西汉属闽越国冶县,东汉为会稽南郡地,三国时期归建安郡东安县,晋、宋、梁、陈属温麻县,隋属丰县,唐、宋淳佑四年(1244年)前属长溪县,淳佑五年福安建县,甘棠隶属福安县秦溪乡沿江里。

相传很久以前的莲花山顶有个独脚仙,某年要去蓬莱仙聚会,他离别时经过的莲花山半山腰,现此地依然存留着他的一个足迹(位于樟洋岭靠莲花山边的一块石头上,后人称之为“仙人足迹”)。

独脚仙离开莲花山后,未曾回归。后来莲花山来了一只猫猁精,占领此山石岩头,时常兴风作乱,常扰乡间。过后不久,当地来了一位白莲禅师,引其归善,后成正果,回天竺尘界,该石岩头,后人称之为“猫猁岐头”。

猫猁精归善离开后,岐头岭壑被一条黄蛇精占据,山麓之间有一只修炼千年的青蛙精,黄蛇精要吃青蛙精,它们经常斗法。后来巧遇有位白莲禅师到此,将此山化成一座莲花,还将莲花山岭尾点化成四洲文佛塔(现有遗址)、青蛙精巢穴化作三个金池,池中有三个土台,台上点化三条蜈蚣,黄蛇精就无法吃青蛙精了。青蛙精被白莲禅师安排到石室里修炼(石室就在冬瓜岗,今城隍庙后面),从此两物无争。此地方的三个金池,时间长了就变成三坵田,人称“黄蛇掏青蛙”(黄蛇扑吃青蛙)。

莲花山的右边岗(今名大岗边),山顶形如一只狮子,山下也有一只老虎,它们也经常相争,致使人们不敢到此耕作,又被白莲禅师点化成两座山岗,上岗称“仰天狮”,下岗称“老虎岗”,岗下田边有一泉水,人称“虎阴丸”。

莲花山的西边有一条山涧(人称老鼠坑),涧壑源头藏着一只黄毛鼠,想吃上塘平原河边修炼多年的一只鲤鱼精,经常斗法,兴风罩雾,影响路人通行。后来又被白莲禅师在半山上点化一座“七星墩”,在山脚下化有一个猫猁亭,种上几棵榕树,此后黄毛鼠进退两难,所以无法吃了鲤鱼(猫猁亭位于上塘村头;鲤鱼精化成一座小山,名叫鲤鱼屿,就是甘棠产业园中间现已铲平的梨山)。

原始的甘棠平原是一片海滩,莲花山脚边住着几户人家,背靠莲花山,面向甘棠港,人们安居乐业,常在附近以捕鱼耕作为生。

斗转星移,一日外地搬来一户雷姓人家,主人叫雷厉,居住在莲花山南部的山脚下。他农忙时在上山劳作,农闲时去海滩上捕鱼虾。有一年天气异常,久雨无晴,因多日下雨,他在家中没有火柴煮饭。待天气正常,他就备了砍柴的刀绳枪担,上山砍柴。他攀至莲花山上,突然发现山间有一池红鲤鱼在游来游去,忙将枪担插在池中,赶回家中拿鱼网去捕鱼。当他再来到山上时,却不见了鱼池和枪担,一头雾水,只好回来。

次年夏天,雷厉生下一个男孩,取名“雷柱”。数年后,雷柱长得虎背熊腰。他二十岁时,有一次去附近村里看戏,夜间突然下雨了。看完戏回家时,雨还下着,他没带雨伞,看到村前井边有个圆形的盛水石槽,他毫不费力地将这石槽举到头顶当帽子挡雨回家,当时让在场的所有人十分震惊。此后,雷柱的名声越传越远,被朝庭发现后,来了一位将军,将其接走。他从此赴汤蹈火,卫国保家。相传最后的他,立功封官,死后为神,在外地当土主。

据甘棠薛氏族谱记载,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薛令之后裔,其祖先自廉村移徙金斗洋后,两兄弟再迁甘棠莲花山脚下兴居。兄居官洋(今山兜里),弟居路口廊(今大岗尾涧边)。薛令之廿三世孙取名“薛佛”,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丁酉科举人,授广东省连山县教谕。有一年他回家为父母选地砌造坟墓,地理先生选定莲花山大岭边,择吉日开山。事有奇巧,开工的笫三天,就出土一个古瓷花瓶和一个古瓷葫芦,薛佛认为此处可能是佛家有缘之地,故暂停父母坟墓的建造,着手备料,在该处建起了一座“莲花庵”,并请了一个尼姑在此庵担任住持。但万没想到,几年后的一天,这位比丘尼被歹徒强奸后自杀,此庵后来就荒废了。事后多年,经当地族人再捐资重建,在原址移上一点的地方(即莲花庵现址),重新建造了莲花庵,缘法一直延传至今。

故事传说话过往,铭记故土莲花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