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探访福安周边一个传奇而美丽的好地方

昨天探访福安周边

一个传奇而美丽的好地方

福安多数人对佛教很信仰,特别是下半区群众。在小编老家甘棠,更是寺院众多,高僧辈出,在市内外身为寺院住持、当家者不少。平日里,我们听说周边宁德霍童镇区附近的金峰山上,有个叫“麦麸土”的小寺,是甘棠人常走访的地方。本人觉得这寺名很特别,决意前往探个究竟。但动身之前总得了解一下该寺的简介,苦于搜不到“麦麸土”这寺名,后经多方打听,终有所获。

原来在很久以前的当初,这里是个道教茅山派修炼传道的地方,叫“茅师庐”,后因主人离去而废弃。相传历史上有一年当地闹饥荒,民不聊生,饿死了许多人。观音菩萨知道此事后,为解救民众之苦难,迅速下凡来到“茅师庐”,将附近山中之土点化成麦皮(即麦麸),并托梦给当地民众,让大家上山取土充饥救命,才慢慢平息了那次饥荒。

听说山土变麦麸,能充饥救命,当地有人认为这土出自他们的山上,前往取土者必须交点钱给他们。观音菩萨觉得这是趁火打劫,心生不悦,而且当时饥荒已近解除,就将山土变回了原样(现在山上的土,还有点像麦麸)。附近群众为感恩观音菩萨,后来就将废弃的“茅师庐”重新修整,改成佛教的寺院,并将“茅师庐”改名为“金峰禅寺”,常年香火不断。

由于在福安方言中“茅师庐”与“麦麸土”谐音,以前的人文化少,不去讲究字眼,也没注意“金峰禅寺”新名称,且因“麦麸土”救了大家,故在比邻的福安甘棠一带佛教信众中,一直以来都将“茅师庐”说成福安本地方言“麦麸土”,也就难怪小编搜不到“麦麸土”这寺名。

茅师庐(麦麸土)位于霍童镇区以北的金峰山顶,建于唐咸通年间(公元860-874年)。虽然已改名“金峰禅寺”,但在当地民间信众的口语中,依然有很多人称之为“茅师庐”。相传寺后有石盘出圣水,其色如乳。天若久旱,乡人虔祷,雨必辄应。

从福安各地自驾前往宁德霍童的金峰禅寺(麦麸土),可在手机导航中键入“金峰禅寺”,但由于此名很多,必须选取霍童境内的才对。然后按导航再选择适合自己的线路走,经沈海高速复线,在八都的互通口下来,改走省道“宁屏线”沿溪北上,经九都,在快到霍童镇区前右转,改走931县道,过桥后沿盘山公路上山,可直达该寺停车场。全程约70公里,大概需要一小时:

以下是笔者昨天前往“麦麸土”的随拍。

前晚一夜小雨,昨天早晨看似会转晴。等到近八点决定出发,一路顺畅,到达霍童镇区前931线的大桥上。从梦中醒来不久的霍童镇,晨景风光秀美:

上山途中来到一个分岔路口,在一个缓坡处发现风景不错,驻车欣赏。看到一个路标写着“风吹罗带村”,很是好奇;周边高大挺拔的大松树,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甚是好看:

上山水泥路好像有几公里,不时便来到了金峰寺。这是个坐落在山坳中小巧玲珑的寺院:

寺院大门前立着捐款者的芳碑等:

寺前由山泉所积的池塘,养着放生的鱼类。池中一处小假山,酷似一只乌龟在佛前听经:

相传吕洞宾曾两次到此,并植罗汉松一株于古寺右侧,至今已历经千年。看似这棵古树中空,或许暗藏什么妖孽,曾遭雷击,但现在依然苍翠挺拔:

在罗汉松空洞的内部拍照:

从寺院边的石阶小径上山观光:

来到山顶的三面观音处观光,看图:

在山顶的杂木林中漫步,发现两棵相拥的“夫妻树”,树干上还长着类似千年的灵芝: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闽东风光无限好,踏春赏景一起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