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修好这颗心,可以扭转命运

距今已有将近500年的王阳明心学,对于现代人的生活到底还有什么意义?诚然,时代在变迁,但外在环境再怎么变化,人心却并没有两样。看透和超越外在环境,从内心寻求强大的力量之源,这正是王阳明心学对于今天的最大价值。

心若复杂,再小的事情,都成了过不去的坎;

心若简单,再大的事情,也显得不值一提。

心宽路就宽,让心简单,幸福也就离你也不远。

1、修心,可以百病不侵

在虔州时,陈九川病倒了。王阳明说:“关于病这个东西,格也很困难,你感觉如何?”陈九川说:“功夫的确很难。”王阳明说:“经常保持快乐、乐观的心情,即为功夫。”

可能大家在现实生活中看到过很多这样的例子——两个得相同疾病的人,一个人性格开朗,另一个人性格忧郁。那个性格开朗,能用乐观的心态看待疾病的人,肯定比另外一个性格忧郁、遇事悲观的人好得快。

现代医学已经证明,对于一件相同的事情,如果人的心情不同,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即使碰到很困难的事情,只要心态积极,凡事看到事情的光明面,充满乐观的意念,大脑处于这种和谐的状态,就会分泌出对身体有益的激素。相反,如果心情忧郁悲观,整天哀声叹气,处于一种苦闷怨怒的状态,大脑受到这种恶性刺激,就会分泌出对身体有害的物质。

所以如果能修养自己的心,不论什么事都保持一种乐观开朗的心态,就能促使身心处于阴阳平衡,从而保持健康的体魄和年轻的精神。正因为王阳明在任何时候,都能保持一份愉悦、快乐的心情,被贬谪到龙场那个环境十分恶劣的地方时,跟随他来的仆人都病倒了,唯独他一个人无事,这正证明了拥有好心情的重要性。

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中,竞争空前激烈,人们的内心普遍受到各种压力的侵扰,压力大到一定程度,就会对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伤害。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及时对自己的身心状态进行调整。

2、修心,可以扭转命运

王阳明针对练习书法曾说:“古人随时随事只在心上学,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古人不论什么事情,随时都在心上学习,等到心精明透彻了,字自然也就写得好了。这种方法他总结为八个字:凝思静虑,拟形于心。

这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大秘密:你心中的所思所想而形成的心理图像,会将与之相应的事物吸引过来。

纵观王阳明的一生,虽然无数坎坷,历经磨难,但令人惊奇的是,每当面临危机的关键时刻,总有贵人出现,机遇也总在那看似无望的时候到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在有意无意中运用了这个方法。

因为无论在怎样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都能很快调整自己的心境,尽量保持在一种淡定、愉悦、快乐的状态中。在这种状态里,呈现在他心中的心理图像,必然是积极向上的,既有对人生的美好追求,也有对事业的热切期待。精神如此专注在美好而光明的境界上,自然就能将美好而光明的东西吸引过来。

假如一个人过多地关注那些负面事物,就会把一些负面因素留在自己的心里甚至深深地刻印在潜意识中。这时,他心中对自己的期待,就会有意无意地停留在那些消极的层面上。

所以,我们要想在人生中获得幸福,就得 “ 凝思静虑,拟形于心 ”,让自己的心灵安静下来,在脑海中经常想象自己所希望的美好、幸福的事情,让它形成一幅稳定、生动的心理图像,发挥主导作用。将自己的精力集中在那些有价值的事情上,这样才可能达到成功。

3、修心,需要高度自律

王阳明说:“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白天做功夫觉得烦扰,就静坐;如果懒得看书,就去看书;这是对症下药。他告诉我们,修心的要点,在于做到克己自制,有一种自律的精神。

要做到克己自律,关键在于每天去做一点自己心里并不愿意做、但对自己有益的事情,以此来磨砺、调控自己的心性。换句话说,就是要经常强迫自己进入状态。这样,你便不会为那些真正需要你完成的义务而感到痛苦。久而久之,这种自律行为就变成习惯,主宰着你的行为。

也许有人不赞同做事要强迫自己的说法和做法,而认为一个人应该以一种愉悦、欢快的心情去学习、读书、做事,以为这样才符合心理学及大脑思维的规律。因为据研究,人类的大脑只有在愉悦、快乐的状态下才能最好地发挥作用。

但世间哪有那么多心甘情愿和心情愉悦的事?除非是好逸恶劳,娱乐享受。越有用的事情做起来越不舒服。所以要考虑人性的弱点,对此王阳明和曾国藩都主张:咬牙做去!

人都有习气,蒙蔽了自己的心,习气和蒙蔽越重,强迫自己就越艰难。但别无他法,只有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和功夫,在一次次强迫的磨砺中,慢慢清除掉自己的坏习气,才能恢复心的本来光明。这就是王阳明为我们指出的路。所以,凡事多强迫自己,能获得意想不到的修为和成功。

4、修心,需要减压心灵

王阳明说:“读书作文安能累人?人自累于得失耳。”读书作文,怎么能牵累人呢?人其实是被自己的计较得失牵累了。

这句话道出了人之所以活得累的根本原因——精神的内耗。这内耗则来自内心对得失的计较。比如你做一件重要的事,会希望做的好、害怕做不好,会思虑做得好会怎样、做不好会怎样,这就是计较,内耗也就开始了。

焦虑也是如此产生的。在这种状态下,必然会在那里患得患失,杂念丛生,而不能进入全神贯注的高效状态。表面上他很努力,其实根本无法做到真正的投入,效率很低,当然就不会有好的成绩和效果。

怎么应对?王阳明告诉我们,只要心灵提升到一定境界,有自我控制的能力就不会给心造成牵累;即使有了牵累,也容易察觉并去掉。比如读书的时候知道有强记的心不对,就去掉它;知道有求快的心不对,就去掉它;知道有争强斗胜的心不对,就去掉它……如此一来,就是一个完全没有自我计较、纯为天理的心。

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更高一些的目标与追求,这样心灵就能从眼前的事情中脱身出来,立于更深、站在更高去看待这件事情,也就不再有那么多的计较了。这样就能做许多事而不为其所累。

王阳明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如果你觉得诸事不顺,疲惫不堪身体也越来越差,却成绩甚微,也许你该将眼光投向自己的内心,去检索心内的陋习,跨越自己的心坎。若能把心中之贼破掉,学业、家业、事业就会改观,人生问题就能釜底抽薪地解决掉。此心光明,人生才能光明。

5、放下伤害,方能蜕变

人这一生就是一个不断放下、不断和解的过程。当我们受到伤害时,不要冲动,更不要耿耿于怀,要学会放下,像王阳明那样,笑对伤害,重新出发,最终蜕变为一代圣人。

明正德年间,朝野大乱,宦官当政,满朝文武大臣都不敢站出来反抗的,王阳明则是第一人。他这一上书,惹怒了宦官刘瑾,当众被廷杖四十,打入大牢,后又被贬至贵州龙场担任驿丞。

赶往龙场上任期间,又遭遇杀手暗杀,幸亏王阳明机智,才得以逃脱。他打算脱离俗世,不再过问世事。

但王阳明又碰到了之前认识的一位道长,道长听完他的遭遇后,帮他算了一卦,得“明夷”之卦。意思就是得此卦象者,必先遭遇一些挫折和磨难,唯有勇敢跨越,放下伤害,才能在人生之路越走越远。

王阳明听完恍然大悟,也联想到了自己的至亲,因此他决定放下这些伤害,只身赶往龙场一带,继续自己的人生。

抵达龙场后,随从生病,环境恶劣,乡民排挤,但王阳明内心坦然,他用乐观的人生态度去面对一切。照顾随从,教化乡民,自己也在不断地修道,终于成功蜕变,悟道成圣了!

谁都曾被有意或无意地伤害过,面对这些,时间或许不是最好的抚慰剂,要想真正得到解脱,就必须打心底里放下!

过去的伤害和痛苦已经过去,当我们看清生活的时候,就要有勇气放下过去卸下内心的包袱,去拥抱更加美好的未来!

6、放下我执,方得自在

“心是快乐的根”,王阳明的心学观之一。心即理,天下没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无私心就是无“我执”,放下“我执”便是道。自心修养越深,受外境影响的程度就越小,心就越清净,就越接近大道。

放下“我执”才能开显明了万般事物的智慧,所谓“不昧因果”,放下一切执著,是修行人一生一世的功课。心即是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一切福田,从方寸中求,求人不如求己。“我执”从心生,有执著就有烦恼痛苦。我们不能离开生灭法,另找一个不生不灭法,我们如果悟到空性,当下放下我们就是不生不灭,就能证道开悟了。

要明白一切都是因果的显现。人的思想、语言和行为都是“因”,会产生相应的“果”。如果“因”是善的,那么“果”也是善的;如果“因”是恶的那么“果”也是恶的。人只要有思想,就必然会不断“种因”, 种“善因”还是“恶因”由人自己决定。修心就是为了种善因,为了脱离外道。外道,就是永远断不掉我执,迷于外道,永远都甩不掉对错误知见的坚固执着。

放下并不意味着妥协,而是在跟过去和解,让心归零,重新出发!放下意味着拥有,唯有一念放下,方能万般自在!

7、只知逃避永远没出息

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感悟:王阳明所说的情况,放在现在叫“逃避”,而不是清静。事情是要面对的,人是要在事上磨的,逃避是永远没有出息的。

8、对朋友少指责、多鼓励

大凡朋友须箴规指谪处少,诱掖奖劝意多,方是。

感悟:朋友犯了错误或者遇到难处,本就心里懊恼痛苦,规劝其实没什么用处,指责更无疑是在伤害朋友、毁灭友情,雪上加霜。只有开导和鼓励,才是最有情有义的做法,才对朋友真的有用。所谓“患难见真情”,王阳明告诉我们的是基于人性和情义的交友之道。

9、蒙蔽心灵的,永远是物欲

若无有物欲牵弊,但循著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但在常人多为物欲牵蔽,不能循得良知。

感悟:王阳明口中的“良知”,等同于“本心”。本心人人都有,王阳明则告诉了我们为什么多数人不能保持和守住本心,那便是因为物欲的蒙蔽。当今时代,这点尤其值得人们重视。被蒙蔽的心,如蒙蔽二字的含义,是阴暗而糊涂的,就算得到再多,又有什么用?唯有本心呈现,才能清明、放松和自在。

10、要善恶分明,更要爱恨分明

人但得好善如好(hào)好(hǎo)色,恶(wù)恶(è)如恶(wù)恶(è)臭(xiù),便是圣人。

感悟:很多人都以为圣人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存在,可望而不可即。王阳明则告诉我们,圣人其实很简单、很平常,就是知善恶,并能从善如流、嫉恶如仇,这就是大道至简。可说起来容易简单,又有几人能做到呢?

11、别在打扮自己上花费太多时间

人只有许多精神,若专在容貌上用功,则于中心照管不及者多矣。

感悟:如今是个看脸的世界,颜值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注重。是人都会老,颜值也会有保鲜期。而内在气质却不会,它会如酒一样越陈越香,时间越久反而越发“光鲜亮丽、耀眼夺目”。分多一点时间,去多关照和修养下自己的内心吧。

12、好学+坚持=涵养

人须是知学,讲求只是涵养,不讲求只是涵养之志不切。

感悟: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王阳明这句话的意思基本也是一样,但要更深一些 —— 学不仅关系到才,更关系到涵养。所以人是不能不学的,如果学不下去,那就是你的意志不坚定,志向不牢固。

13、心正就是少发怒

凡人忿懥(zhì),着了一分意思,便怒得过当,非廓然大公之体了。故有所忿懥,便不得其正也。

感悟:王阳明这句话其实是在告诉我们:易怒、爱怒、暴怒,那都是修养不足的表现。修养不足则意不定、心不正,既失去了廓然大公的本心,也违背了中正之道。这样的心,有两个词可以形容:偏激,邪气。注意和克制自己的怒气,则正是矫正涵养之路。

14、要想快乐,须哭出来

须是大哭一番了方乐,不哭便不乐矣。虽哭,此心安处即是乐也。

感悟:假如天天吃肉,也就不觉得肉香了;如果天天都像过年,真到过年时也就没有年味儿了。王阳明说的道理,完全合乎阴阳辩证之道。不要害怕生活中的痛苦,那正是在为明天的快乐打基础。如果实在忍不住,就哭出来吧发泄也是一种放松身心的好方式。

15、这个世界没有对不起你

汝若以厌外物之心去求之静,是反养成一个骄惰之气了。如若不厌外物,复于静处涵养,却好。

感悟:为什么厌弃外物就是骄横怠惰?因为那背后是你对这个世界的鄙夷,以及不屑为伍。而世界只是自然,运作只依造化,又有什么可鄙夷和不屑的?所有的一切都是你心的问题,你以为你是被辜负,其实不过是你的私心私欲没被满足罢了。所以,摆正心态是第一步。

16、遇到恶人,最好的办法是置之不理

凡文过掩慝(tè),此是恶人常态。若要指谪他是非,反去激他恶性。

感悟:对于那些不地道的人,讲理是没有用的。要说服他们等同于改造他们的整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跟他们探讨下去,不但说服不了,还会不断愤怒失态;如果跟着呛,他们就会变本加厉;所以如果碰着这样的人,趁早置之不理。

17、好好吃饭,就是修行

今人于吃饭时,虽然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宁,只缘此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感悟:一个忙惯了的人,一旦闲下来就会百无聊赖、无所适从。人这样,心也是这样,平常胡思乱想惯了,脑筋就闲不下来,吃饭时、睡觉前也会胡思乱想。怎么办呢?就从安安静静做好和享受当下开始,吃饭的时候就好好吃饭,走路的时候就好好走路,睡觉的时候就好好睡觉。这些,正是收摄心思正是修行炼心。

18、人最怕一个傲字

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从恶之魁。

感悟:谦为什么是众善之基?因为一个能谦虚的人,他的心必定是宽容的,他的人必定是有涵养的,他的行为必定是有教养的。那么他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语,必定都是合乎仁礼的,自然都是善的。而傲慢者恰恰相反,他的心狭窄阴鸷、封闭自恃,言行之间充满私心私欲。一谦一傲,值得深思。

19、诋毁他人,耽误的是自己

以言语谤人,其谤浅。若自己不能身体实践,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度日,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感悟:耽误人的其实不是诋毁,而是看不到自己的狭隘戾气,不够宽容和涵养,又把精力放了太多在诋毁上,那么就既在加剧心中恶疾,又没有时间精力去改善这种状况。那么久而久之,自然就把自己耽误了。人心不正,则事事不正,处处都会耽误自己。其中的值与不值,一目了然。

20、你只是不够全神贯注、全力以赴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感悟:王阳明这一句话说到了点子上,你为什么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总是容易三心二意开小差?不是那些让你分心的人和事的问题,而是你的心不够定志不够坚,这才是根本。要牢记一点:一切的问题,都是心的问题,都要从心上找原因。而这原因,往往都是心不够定,心性不够沉。

21、事不虚应 居中守正

所谓居中守正,就是为人处世端正庄重,公平正直,恪守正道,光明磊落。这样的人安顺守正,真实无妄,不偏不倚,有着稳重成熟的处事方式,在为人处世的时候,不会为了一时的虚荣而随便轻易许诺。

古人曰:“言必信,行必果。”一个人如果动不动就拍着胸膛承诺,却每每一番慷慨激昂之后便没了下文,更不要说有什么行动与结果了。这样的人,谁会相信他呢?一诺值千金,许下承诺就要守信去做,这是为人之本,诺而无信,是得不到别人的信任的。

一万句承诺抵不上一个实在的行动。古人曰:“千人之谔谔,不如一士之诺诺。”不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答应了别人的事情,一定要努力去帮其实现否则就不要轻易承诺。凡是把握不了的事情,还是不要承诺好,那样既累己又误人,也终招怨。

22、愿莫轻许,讷言敏行

每个人都有愿望,希望事业有成、希望家庭美满、希望身体健康,于是把这些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希望可以保佑自己。但其实这些愿望都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的。宋代诗人苏东坡曾与方外交佛印禅师同游杭州寺院。东坡见大殿上的观世音菩萨手持数珠,东坡觉得奇怪,便问道:“彼自是观音自诵其号,未审何谓?”佛印答道:“求人不如求己。”

能够依靠自己的能力做成的事情,就不要去许愿。努力做事,讷言敏行,一步一步走过,你的愿望就会实现。

《论语·里仁》中说“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话是不能随便说的,话说多了肯定会有失言的时候,因此要做到当说话时就说,不该说时永远也不说。这对我们平常的言行有一定的警示作用。说话谨慎,恰到好处,少说废话,套话,才能不至于把话说绝,给自己不留一点余地。但也不能谨慎到不说话。行动敏捷是说要及时解决当下面临的问题、不要把想法只停留在口头上,要付诸行动灵活做事,多干实事,才能让自己的愿望早日实现。

23、江西剿匪记

王阳明 —— 王守仁,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绝非是书斋里的空想,而是实实在在的可以学以致用的东西,用到政治上,王阳明成了第一流的政治家,和王阳明较劲的对手们不管多强大,最后都败给他,用到战争上,王阳明则成了最可怕的、所向无敌的军事家。

王阳明的哲学,称阳明心学,认为心是万事万物的根本,只有疗救人心,才能拯救社会,才能解决现实社会问题。其“心学”并不是纸上学问,而是实践中的智慧。他的一生,就是心学的最佳代言。他是思想的巨人,也是行动的巨人。

王阳明

王阳明的军功实在可以写成一部小说,从正德十一年(1516年)开始,王阳明平定内乱,战功赫赫。他巡抚江西、福建、湖南、广东等地,剿平了四省边境多年扰民的顽寇,平定了江西的宁王叛乱,还征服广西土酋,开拓南疆,绥靖边陲。

正德十二年(1517年)正月,王守仁到达江西,开始履行巡抚的职责。他的辖区当时盛产一种特产—土匪。

这帮土匪绝不是那么简单。他们不但人多势众,而且作战勇猛,消息灵通,每次官兵出击,不是扑空就是中埋伏。很少能够展开作战。

土匪怎么可能知道官兵的行动?答案只有一个——卧底,在官府中有土匪的卧底。

王守仁决定解决这些人,不久之后,他突然发布命令,表示最近要集中兵力剿灭土匪。然而大家忐忑不安地等待了很久,却没有得到开战的命令。与此同时,身边的一些同事突然失踪,之后又被放了回来,而且个个神色慌张,怎么问也不开口。

这是王守仁的诡计,他先放出消息,然后派人盯住衙门里的各级官吏,发现去通风报信的就记下,回来后全部秘密逮捕。但他最高明的地方在于,这些人他一个也不杀,而是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再问清楚他们家庭住址和家庭成员,聊几句诸如“希望你的母亲、子女保重身体,我们会经常去探望”之类的威胁性话语。软硬兼施之下,这些人乖乖答应当官府的卧底,成为双面间谍。这下子土匪们就抓瞎了,很多头目因此被一网打尽。

王巡抚却意犹未尽,他决心把这场“江西剿匪记”演到底,他拿出了绝招——十家牌法。所谓“十家牌法”,通俗点就是保甲连坐,十家为一个单位,  每天轮流巡逻,如果出了什么事,大家就一起完蛋。这一招实在太狠了,搞得本地土匪过年都不敢回家,只能躲在深山里一边啃树皮一边痛骂王守仁。

土匪们再也无法忍受了,软的不行就来硬的!与其被王大人整死,还不如起来拼一拼。

可惜王大人实在是一个软硬不吃的人。

土匪们不会知道,王守仁先生不仅会读书,还是军事天才。

所谓军事天才,就是不用上军校,拿一本盗版《孙子兵法》也能打仗的人。王守仁就属于这一类型,他不但会打仗,还打出了花样。他的用兵方法可以用两个字形容—诡异。

24、王守仁创奇特兵法

王哲学家却大大不同,他从来不与敌人正面交锋,从来都是声东击西,你往南走,他偏往北,经常搞得敌人晕头转向。

不按常理出牌也就罢了,有意思的是,这位仁兄还有个不合常理的习惯,即使兵力再少,他也敢出战。士兵不够他就玩阴的,什么挖坑打埋伏,那是家常便饭。更为奇怪的是,即使他占据绝对优势,把对手围得如铁桶一般,也从不轻易发动进攻。如果时间允许,总要饿他们个半死不活,诱使对方突围钻入伏击圈,才开始发动总攻。基本上这几招一路下来,神仙也受不了了。

公正地讲,在日常生活中,王巡抚确实是一个正直忠厚的老实人。可到了战场上,他就会立马变得比最奸的奸商还奸,比最恶的恶霸还恶。

土匪们很快结成了同盟,集合兵力准备和王大人拼命。王守仁的手下有些担心,劝他早作准备,王守仁却满不在乎,“一起来就一起收拾好了,也省得我去找他们,有啥可准备的?”

土匪们也听到了这句话,他们虽感觉自己的人格尊严没得到承认比较生气,但这也同时明白王守仁轻视他们,暂时不会动手。对他们而言,这是一个很好的准备时机。

其实土匪们应该记住一个真理,在战争时期,王守仁先生的话,是要反过来理解的,否则你被他卖了还要帮着数钱。

就在他们躲在深山中休养生息的时候,王守仁突然调集军队主力大举进攻,土匪们措手不及,被堵在了赣南山区,全部被包了饺子。

王守仁包围了他们之后,却突然不动弹了,一直置之不理,仿佛这事就不是他干的。土匪们急得不行,粮食也不够吃了,是打是抓,您表个态啊!

没办法了,逼上绝路的土匪们准备突围了。可他们刚向包围圈发起冲锋,后路却突然出现大批人马,退路随即被切断,他们又一次掉进了王守仁设置已久的陷阱,很快被打得溃不成军。大部投降,小部逃窜。

经过这一仗,王守仁真出了大名了,那些逃回去的人又大肆宣传,王巡抚长了八个脑袋,九条胳膊,厉害得没了边。于是剩下的土匪们一合计,这个阎王是惹不起了,不如先服个软,暂时招安,反正你老王总是要走的,到时候再闹也不迟。

土匪头子们手牵手、肩并肩地到了巡抚衙门,表示愿意服从政府管理,改当良民。其实这一招倒也不坏,可到王大人那里,实在是过不了关。

因为王大人有一个好习惯—查档案。在剿匪之前,这些人的老底他早摸得一清二楚,真心假意他心里有数。

没过两天,王大人突然发难,杀掉了其中几个人。而这几个人都是曾经受过朝廷招安的,这种老痞子,王守仁是不感兴趣的。杀鸡给猴看,这一招用出来,就没什么人敢动了,于是假投降就变成真投降。

就这样,烦了朝廷十几年,屡招不安、屡打不平的江西土匪被彻底扫平。王守仁先生在几个月的时间里,连打带拉,连蒙带骗,终于解决问题。

知行合一的真意

江西剿匪记在明代历史上并不起眼,但对于王守仁而言,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要知道大凡历史上干哲学这行的,一般都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智商要过剩第二,必须是有足够的空闲时间。

别人我不敢说,至少王守仁先生是符合这两个条件的,他已经成为一个哲学家,而这帮赣南土匪正好为他提供了另一个机会——突破的机会。

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王守仁终于发现光懂得哲学是不够的,整天谈论“心学”并没有什么效果,“心学”并不能打跑土匪。他隐约地感觉到,要想理论联系实际,成功立业处事,还需要另一样神秘的工具,那就是实践中的智慧。

万物之理,古人称之为“道”,中国是一个讲“道”的国度,从春秋起,便为此争论不休,老子讲天道,孔子讲人道,庄子则说盗亦有道……

人在道中,而不知其存在,就如同鱼在水中,不知水的存在,但我们也如同鱼离不开水一般,无法脱离道而存在。人身难得,至道难闻,平凡人一生能参悟到几分道的非“因缘,慧根、福报”三者具足不可。

而王阳明却以“致良知”三字道破“我心即天理'之天地人之道,“圣人之心,人人本心具足”之圣人之道。

25、王阳明----致圣之道

王阳明在贵州龙场顿悟天地人心之道后,提出平凡人“致圣之道”的四次第立志、勤学、改过、责善。指出圣人之学的方法是:正诸先觉、考之古训。王阳明从百死千难的实践中、从12岁立志为圣贤的一生不懈探索追求中,悟出“致良知就是致圣之道”。

一语道破圣学之天机“区区所论致知二字,乃是孔门正法眼藏,于此见得真的,直是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考诸三王而不谬,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此者,方谓之知道;得此者,方谓之有德。

异此而学,即谓之异端;离此而说,即谓之邪说;迷此而行,即谓之冥行。虽千魔万怪,眩瞀变幻于前,自当触之而碎,迎之而解,如太阳一出,而鬼魅魍魉自无所逃其形矣。尚何疑虑之有,而何异同之足惑乎!

26、孔子——为人之道

做人要善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做人要本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做人要诚实,诚信乃做人之本也。做人要自重,严以律己宽于待人。做人要知足,知足者常乐也……处高,处低,居安,局危,孔子都能告诉你,怎样真正为人。

27、老子——处世之道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世第一法,宽容是处事第一法;

寡欲是养心第一法;勿言无益身心之语;勿为无益身心之事;

勿进无益身心之人;勿入无益身心之境;勿展无益身心之书;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

潜其心,观天下之理。

28、庄子——养性之道

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以喜悦之身,养喜悦之神。有所敬畏,是做人基本的道义准则。所谓快乐,不是财富多而是欲望少。做人,人品为先,才能为次;做事,明理为先,勤奋为次。在庄子的逍遥里,学会平和心,喜乐心,慈悲心。

29、孟子——君臣之道

君臣相比,君属于强势,臣属于弱势,其关系由强势君主导。君讲礼,臣讲忠,故君臣之道在于礼。君礼于臣,臣必忠;臣忠于君而君不礼,其忠必退

30、荀子——学习之道

一是蜕:学习不能满足于已有的成就,应该不断地有所发明,有所进展,日渐而月进,并且使之产生质变。

二是虚:虚指的是学习态度。虚者,虚心、谦虚也。

三是一:“一”是专一、专心致志的学习,“学之道,贵以专”。

四是静:“静”,指的是心要静,而摒弃一切杂念。

五是积: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六是师:“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有了好的老师,便可以好学,“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

七是友:荀子提出,学者应“亲友”,以求得在治学上的“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即不断地得到批评和指正,而日有所成。

32、孙子——韬略之道

韬略犹如双刃古剑。轻用其芒,动即有伤,是为凶器;深若藏拙,临机取决,是为利器。愿学者得其精髓,重其所用,发扬古道,利国利民。孙子兵法十三篇,感受“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的用兵法则。

33、管子——教练之道

管子重视和提倡民众的道德教育、职业教育、生活教育、军事教育。并把教育、育人作为国家存亡战略的“百年大计”,加以倡导和施行。教练不是单纯的知识训练或者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拓展信念与视野的能力和习惯的培养。礼、义、廉、耻是国之四维,便是管子教练之道的最佳体现。

34、韩非子——统驭之道

统驭理论:“精诚为道,运筹为术,组织为器,人才为本,制度为体,文化为魂”,跟韩非子修炼六个方面的能量,掌握攻城略地、运筹帷幄的法门。道是变化的,天地是变化的,人是变化的,社会是变化的,治理社会的方式方法也是变化的。统驭之道,“法”、“术”、“势”缺一不可。

35、鬼谷子——权谋之道

权谋,是指在争夺、巩固、发展权力的过程中使用的一切灵活应变的手段。权力,是指能够直接支配他人,使之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的力量。

权谋天然地不受一切仁义道德、公平正义的约束;它甚至没有任何原则可言,唯一的原则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权谋的合理性取决于权谋的结果,即所谓“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是也。

人类史上有两种哲学家,一种是不停奔走,向各种各样的人和物请教、传播自己的学说,比如柏拉图。另一种是不喜欢走远路,只是安静地坐着,从自己心坎上说起,比如中国理学的大师们,王阳明也是其中之一。

我们都知道,想让自己忙碌多年的心静下来其实很难。所以静坐有很多门道。

首先要有个好环境,这个环境应该不受外界干扰,非常安静,如此才能比较容易静下来;其次,要将身体安放好,也就是静坐的姿势。坐姿可有很多种,盘坐、立坐皆可。佛家和道家喜欢用盘坐。立坐就是“正襟危坐”:双手平放膝上,背挺直,全身放松。王阳明心学用的是此法。最后,调整呼吸。不能张着嘴,应纯用鼻呼吸,一面呼吸,一面数呼吸的次数,最后让呼吸平稳。

36、做好这三件事后,王阳明说:

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初学时心猿意马,拴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久之,俟其心意稍定,只悬空静守,如枯木死灰,亦无用,须教他省察克治,……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逐一搜寻出来,……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

王阳明要人静坐有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息思虑”,也就是让自己的心进入空寂境界。让心空,佛家和道家会念口诀,儒家没有口诀,但“天人合一”“阴阳变易”“贵和尚中”“知行合一”都是最好的口诀,念口诀时须念念相随连绵不断。如此可取得以一念代替万念的作用,时间一久,自然入静。

如果仅停留在此,那就是枯禅。所以有第二步“省察克治”,先省察哪些是私欲,良知会干脆地告诉你答案:好色、好货、好名都是私欲。然后是克治,以前有这些私欲不要紧,现在我就把它灭了,斩钉截铁,绝不姑息。当然,不能总盯着这些私欲不放,还要想天理。尧舜气象,仁、义、礼、智、良知,这都是天理。

在脑海中不停地过这些画面,时间一久,心胸自是廓然大公,必有浩然之气贯注其中。个中妙不可言,只能是实践者才能知道。

大部分讲心学“静坐”的人,都在此留步。他们认为静坐无非就是这两个步骤,王阳明则认为,这两个步骤中必须要有两件武器保驾护航,否则,静坐要么成为枯禅,要么不如不坐。这两件武器就是“诚意”和“谨独”。

诚意,就是正念头,诚实地践行良知给你的答案,一个念头出现,良知自然知道好坏,好的保留,坏的去掉,这就是诚意。王阳明说,诚意就是“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喜欢善如喜欢美色,厌恶恶如厌恶恶臭一样!

听上去简单,做起来实在难。比如一念虽知好坏,然不知不觉就流走了。我们知道不义之财是坏的,可有时候却经不住诱惑去取了。一旦取了,这就不是“好善恶恶”的心了。正是因为我们总不诚,所以王阳明才大力提倡“诚意”:

37、惟天下之大诚,能立天下之大本。

在静坐中,我们揪出一个私欲,马上就克掉它,这就是诚意;如果我们揪出一个私欲,却姑息它,甚至不想克掉它,这就不是诚意了。那我们的静坐也就失去了意义。

谨独就是慎独,原意是,即使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也要注重自己的行为,严于自律,我们静坐时就是谨独时。在王阳明这里,谨独其实就是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包含了诸多要素,王阳明说,静坐时只要把这些要素一一排列,就是谨独了。

第一是分析,我有什么私欲;第二是目标,我要通过什么手段克掉这些私欲;第三是信心,我要坚信自己能克掉这些私欲;第四是毅力,必须具备强大的意志力,一日不成就两日,两日不成就三日,不可半途而废;

第五是心态,在克私欲的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能为克而克,更不能想克掉私欲的目的,一旦有这种心态,就是新的私欲了;第六是学习,所谓学习只是通过各种手段光明自己的良知,以良知的巨大力量来帮助自己完成自我管理;

第七是检验,当你确定自己把私欲克掉后,要去实践中检验;第八是反思,我为何会有这种私欲,这一私欲产生的基础是什么。你只有反思到位,才不会再犯同一错误。

如果在静坐过程中没有诚意和谨独,那不坐也罢。

如果一个人不能通过静坐诚意和谨独,那他就无法光明良知,自然不能知行合一。这样的人就会失去自我,随波逐流,永不可能获取成功。

由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确信学习阳明心学的关系链:立志—谨独—意诚—知行合一—良知。

意思是:我们先立个真切为善之志,专心致志于此,然后从谨独处下功夫,就是自我管理,久之自见意诚境界。只要你意诚了,自然会认识到知行合一的本意。认识到知行合一的本意,自然而然就悟到了自己的良知本体。悟到自己良知是怎么回事,天下事也就在我心中,在我股掌之间!

(0)

相关推荐

  • 王阳明心学有何独到之处?

    ​王守仁(1472-1528年),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 ...

  • 人道的宝典1:阳明心学

    最近,有幸到了贵州省修文县龙场阳明洞观瞻. 阳明洞是王阳明先生从朝堂之上被贬贵州后居住三年的地方,期间夜里顿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龙场悟道,阳明先生悟了 ...

  • 小闱品读--郦波《五百年来王阳明》

    内容介绍 王阳明,中国心学的奠基人,也是难得的儒将.他一生传奇,却也让人遗憾.写王阳明的书很多,而这本郦波老师的<五百年来王阳明>却是让我觉得最亲切的一本. 郦波老师用年轻人能接受的方式, ...

  • 为王守仁阳明歌

    为王守仁阳明歌 诗/卢秀辉 婆娑风月生精气,整顿乾坤即眼前. 阳明五岁尚不言,大父诵读默记绵. 高僧嘱之改名后,守仁道破天地颠. 科举不是要紧事,读书辨理方圣贤. 幼年失恃恩缺馀,江南人文山水穿. 年 ...

  • 王阳明:修好自己的心可以扭转命运!(说得真好)

    将一个人唤醒是对这个世界最大的功德!         你自己醒来是对这个世界最大的贡献! 修好自己这颗心,可以百病不侵 在虔州时,陈九川病倒了.王阳明说:"关于病这个东西,格也很困难,你感觉 ...

  • 王阳明丨修好自己的心可以扭转命运!

    修好自己这颗心,可以百病不侵 在虔州时,陈九川病倒了.王阳明说:"关于病这个东西,格也很困难,你感觉如何?"陈九川说:"功夫的确很难."王阳明说:"经 ...

  • 王阳明:修得此心,扭转命运,人生光明

    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与现实意义便是:每个人都应该唤醒自己内心沉睡中的.被遮蔽的光亮,都可以也都应该自力更生地去做一个或许平凡但不失尊严的.内心强大的普通人. 就如孔子所说的那样:勿意,勿必,勿固,勿我. ...

  • 王阳明 | 修好自己的心,可以扭转命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 ♬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主播朗读音频 01.修好自己这颗心,可以百病不侵 在虔州时,陈九川病倒了.王阳明说:"关于病这个东西,格也很困难,你感觉如何?" 陈 ...

  • 王阳明:心学四大惊人智慧:修好这颗心,百病自不侵

    大家 修好这颗心,百病自不侵... 点上方绿标收听主播诵读美文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他创立的"心学"体系,集立德.立言.立功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微信公号:老子道 ...

  • 王阳明:人生最高的境界在于修心,做好这4点,修好一颗心

    心若不动,万事从容.万事万物都是人内心的投射,凡事都在人的心里.一个人内心足够强大,无论外界发生什么,都能从容应对. 01 艰难处修心 王阳明说:"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面对的 ...

  • 王阳明:修好这颗心,百病自不侵

    儒道佛 [儒道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替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48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大家 修好这颗心,百病自不侵... 点上方绿标收听主播诵读美文 作者:王守一 来源:国学生活(ID:gxsh78 ...

  • 心学四大惊人智慧:修好这颗心,百病自不侵【王阳明】第21集

    点上方绿标收听[王阳明] 主讲:王守一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他创立的"心学"体系,集立德.立言.立功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 几百年来,王阳明的思想遍及中国.日本.朝 ...

  • 王阳明:修好这颗心,才能做最好的自己

    公元1529年1月29日,王阳明于回乡途中溘然长逝. 死前他的学生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一生坎坷磨砺却坚守信念.索求真理:一生不被认可却执着大义.心怀天下.黄宗羲评王阳明:千古一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