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窑紅描金筆洗
紅釉器始燒自明初,臻善於永宣。紅釉發色極艱,即便巧匠難成,窑出多有瑕疵,色正佳器寥寥,是以景德鎮禦器廠明代遺址出土大量廢品破片。宣德以後,幾乎盡弃銅紅,紅釉器之燒造,至康熙才告大規模復興。郎廷極(1663-1715),康熙四十四(1705)至五十一(1712)年間,出任江西巡撫,督理景德鎮禦窑廠事務,嘗命重調明初釉色,複燒銅紅,濃若牛血殷妍者,謂之“郎窑紅”,又稱“郎窑紅”美人醉,其釉色酷似貴妃醉酒後臉部泛出的紅潤膚色,柔和悅目,給人以含蓄的美感。
郎窑紅釉器為仿明代宣德寶石紅釉的創新品種,代表了當時景德鎮瓷器燒制的最高水准。它恢復並發展了元明以來的高溫銅紅釉工藝,其似初凝牛血一般鮮紅濃豔的釉色,可與飲譽中外的明代宣德寶石紅釉並肩齊名,因而有“比視成宣欲亂真”之說。郎窑紅燒造過程中對燒成的氣氛、溫度等科技指針要求很高,燒制一件成功的產品非常困難,所以郎窑紅釉瓷器在當時就很名貴,民諺有“若要窮,燒郎紅”的說法。郎窑除郎窑紅外,還有郎窑綠、郎窑青花、五彩等,但以郎窑紅最為珍貴。乾隆皇帝曾稱讚郎窑紅“暈如雨後霽霞紅,出火還加微炙工。世上朱砂非所擬,西方寶石致難同。插花應使花羞色,比盡翻嗤畫是空。數典宣窑斯最古,誰知皇祜德尤崇。”由此可見郎窑紅的珍貴。
郎窑紅的特點是:色彩絢麗,紅豔鮮明,且具有一種强烈的玻璃光澤。由於釉汁厚,在高溫下產生流淌,所以成品的郎紅往往於口沿露出白胎,呈現出旋狀白線,俗稱“燈草邊”。而底部邊緣釉汁流垂凝聚,近於黑紅色。為了流釉不過底足,工匠用刮刀在圈足外側刮出一個二層臺,阻擋流釉淌下來,這是郎窑紅瓷器製作過程中一個獨特的技法,世有“脫口垂足郎不流”之稱。
此康熙郎窑紅描金筆洗,斂口,扁腹,圈足。口沿、圈足描金。通體施郎窑紅釉,釉面通透如玻璃,猩紅如牛血。底書青花“康熙癸醜中和堂制”六字楷書款。整體造型樸實端莊而不失俊秀,胎體厚重規整,釉色紅豔光亮,別具風韻。又是案頭水洗,實屬文房佳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