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少将家里断粮,竟向保姆借钱吃饭,被保姆“教训”了一顿
导读:他是1955年的开国少将,官至济南军区副司令员、昆明军区司令员,在寻常百姓眼里,这样的“大人物”过的肯定是丰衣足食的好日子。可现实却恰恰相反,这位开国少将不仅没有过上丰衣足食的好日子,还险些因为没钱导致家里断粮,最后不得不向保姆借钱买粮食渡过难关。
这位开国少将名叫张铚(zhì)秀,1933年参加红军,历任红军班长、连长、营长,抗战爆发后,进入抗大学习,毕业后前往新四军,历任团长、第七师十九旅参谋长等职。解放战争中,担任华东野战军9纵26师副师长、师长,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大战。
新中国成立后任27军80师师长,于1950年入朝参战,后升任志愿军26军副军长,回国后升任26军军长。1955年大授衔,被授予少将军衔。
按照1952年全军干部评级的标准,正军级干部的工资每月是310元。这在五十年代,绝对算是高收入,当时城市一般的工人家庭,每月的生活费也就四五十元。
那为什么张铚秀家还会入不敷出,甚至到了断粮的地步呢?
这主要是因为张铚秀家里人口多,特别是孩子多。在“人多力量大”的生育政策影响下,张铚秀一共生育了8个孩子,4个儿子,4个女儿。随着孩子年龄的逐渐增长,饭量自然也越来越多,俗话说:“半大小子,吃死老子”,更何况是4个狼吞虎咽的儿子,每月光是买粮票就要花去张铚秀工资的一大半。
除了孩子多外,张铚秀还是一个“不太好”的优点,那就是不会拒绝别人。但凡有人上门求他帮忙,只要不是违反纪律和原则的事情,他都会出手相助。特别是一些老战友的遗孀和烈士的家属,遇到困难后,他都会“穷大方”地送钱、送粮。
有朋友劝他量力而为:“你自己还有一大家子等着你养活,将钱和粮食都帮助了别人,家人都要吃不上饭了。”张铚秀却说:“相比那些为革命牺牲的战友和同志,我能活到今天,拿着国家的工资,就应该心怀感恩。就是再困难,也要保证烈士遗孀和家属的生活,不能让他们心寒。”
有一次月底,家里的粮食眼看就要吃光了,但离发工资还有几天,为了不让家人挨饿,张铚秀只能硬着头皮去借钱。不过想了一圈,发现身边的战友都像自己一样,吃饭的人多挣钱的人少,根本没有余钱。
想来想去,张铚秀最终决定向自己家的保姆借钱,因为只有她花销不大,能够攒下一点钱。
张铚秀家的保姆是个直性子,听说首长要找自己借钱,最初是吃惊,后又感到气愤,训斥道:“首长,你这么大的官,工资也不低,还要找保姆借钱,说出去肯定没人信。以后你不要再穷大方了,谁来找你帮忙,你都送钱、送粮,最后却来找保姆借钱。”
最后,保姆将自己的钱拿出来一部分,借给张铚秀买粮食,帮助家人渡过了难关。
后来,新中国发展越来越好,张铚秀的官越做越大,家里的生活条件逐渐得到了改善,不再为吃喝发愁。可即便如此,他仍然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
在解放战争中,张铚秀曾在华东野战军9纵担任过师参谋长、师长,与司令员许世友关系密切。在我军中,许世友是出了名的“千杯不醉”,酒量无人能敌。在许世友手下任职期间,张铚秀不仅学会了带兵打仗,也喜欢上了喝酒。不过与许世友不同,张铚秀从不喝昂贵的茅台,只喝普通的粮食酒。
在当昆明军区司令员期间,有一次张铚秀下基层视察,见军队训练有方,他非常高兴,在中午吃饭时兴起就想喝两口酒。可事发突然,基层领导并没有准备酒,于是立刻叫人去买好酒招待司令员,却被张铚秀制止了。
他叫来随行的警卫员,交代说:“咱们车里好像有我平时喝的粮食酒,你去拿来我喝两口就行了,不用再破费了。”
酒拿来后,张铚秀对身边的干部说:“我就喜欢喝这种粮食酒,便宜又实惠,自己的工资就能买的起,不用花公家的钱。”
作为新中国的开国元勋,以张铚秀的身份和地位,日子本不用过得如此艰苦。只要他跟军区的后勤部门打个招呼,那肯定是要粮有粮,要酒有酒。可他是一名共产党员,一生光明磊落,绝不会以权谋私,宁愿向家中的保姆低头,喝廉价的粮食酒,也绝不占公家一丝便宜。
这就是老一辈革命家一生为公,艰苦朴素的精神,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