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小时候曾经让过梨,但这不是孔褒争罪的原因,其母亲也争罪

作者:鲁速

配图:鲁速 / 编辑:清懿

提起孔融,相信对历史不了解的人也会知道,因为孔融让梨的故事实在是如雷贯耳,很多家长经常用孔融让梨的故事教育家里的小朋友,而这个故事也被写入了《三字经》,在这样强大攻势下,想不知道都难。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孔融其实是孔子的后代,是孔子的十二世孙,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孔子的地位是逐年升高,无论是在现代还是在东汉三国时期,孔子后人的地位都是比较崇高的。
而孔融也继承了孔子的才华,很小的时候就展现出来很高的文学天赋,最关键的是孔融从小还勤奋好学,这正应了那句话,比你有天赋的人比你还努力,这就可怕了,再加上孔融家族本来就有的实力,这让孔融成长很快,也让孔融能够比较早的接触到启蒙的知识,孔融四岁的时候能够有让梨的举动,家庭氛围对他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孔融能诗善文,是建安七子之一,曹丕都很欣赏孔融,孔融是一个刚正不阿的人,而且是非常的刚直,他看出了曹操的本质,因此多次在公共场合嘲讽、讥骂曹操,让曹操非常的不爽,应该是勃然大怒,只不过碍于孔融的身世加上社会地位,不好对他对手,不过等曹操稳定下来,终于还是忍受不了孔融长年累月的嘲讽,是指使丞相军谋祭酒路粹枉奏孔融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等罪名,于建安十三年八月二十九日(208年9月26日)将孔融处死,并株连全家,孔融时年五十六岁。
孔融虽然名气很大,但关于他的事迹并不多,让梨是他最广为人知的故事,不过就算如此,谣言还是瞄准了孔融,网上有一种观点称:孔融的哥哥孔褒替孔融担罪是因为孔融让梨。不得不说这个谣言还是很能抓住读者的眼球,而且由于历史上并没有记载孔褒担罪的原因,因此如果硬要将两件事情扯到一起也未尝不可,接下来就来探究一下事实的真相。
首先来看孔融让梨的故事,其实孔融让梨并不是记载在史书上的,在《后汉书》李贤注有提到《融家传》,记载了孔融让梨的故事:
“兄弟七人,融第六,幼有自然之性。年四岁时,每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
这段大家都了解,就不做翻译了,这是孔融让梨的故事,不管正史有没有记载,基本默认这件事情是存在的,那么孔褒担罪是怎么回事呢?这在《后汉书》里是有记载的:
山阳张俭为中常侍侯览所怨,览为刊章下州郡,以名捕俭。俭与融兄褒有旧,亡抵于褒,不遇。时融年十六,俭少之而不告。融见其有窘色,谓曰:“兄虽在外,吾独不能为君主邪?”因留舍之。后事泄,国相以下,密就掩捕,俭得脱走,遂并收褒、融送狱。二人未知所坐。融曰:“保纳舍藏者,融也,当坐之。”褒曰:“彼来求我,非弟之过,请甘其罪。”吏问其母,母曰:“家事任长,妾当其辜。”一门争死,郡县疑不能决,乃上谳之。诏书竟坐褒焉。融由是显名,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齐声称。州郡礼命,皆不就。
大意是这样的,孔褒有个好朋友是张俭,他因为揭露宦官的不法行为而被嫉恨,遭到陷害,被官府通缉,张俭就逃了,逃到了孔褒家里,但是孔褒不在家,但是的孔融十六岁,张俭认为他年龄小就没有告诉他,孔融少年老成,早就看出了张俭的慌张神色,于是对他说,我哥哥不在家,难道我就不能收留你吗?于是就把张俭留下,张俭躲了几天逃走了。
但是这个事情后来被官府知道了,于是就将孔褒、孔融收到监狱里,孔融说,藏人的是我,放人的于是我,要杀就杀我吧,而孔褒抢着说:张俭是来找我的,与我弟弟无关,应该杀我,审案的官吏没脾气了,于是就问孔融的母亲,他母亲说:家里的决定由长辈决定的,这是我的过错,应该杀我,孔融一家三口争死,管理就不知道怎么判决,于是上报,诏书下来是让孔褒承担罪责。
通过这一段可以很明白的看出,孔褒担罪并不完全是为了弟弟孔融承担的,不仅仅是孔褒,孔融的母亲也参与了,难道说也是因为孔融小时候让梨了吗?谣言中特意没有说孔融母亲争罪的事实,就是为了让谣言显得合理,这是其一;其二,张俭的确是来找孔褒的,虽然是孔融做主留下来的,但是以孔褒的性格,难道会把张俭赶出去吗?孔褒说的有道理,此事是由孔褒引起的,最终决定让孔褒来承担罪责也是合理的。
其三,孔褒一家三口都争罪,这是孔褒家里的风气,这就跟孔融小时候让梨是一样的,有没有孔融让梨的事情,发生同样的事情,他们三个人还是会争罪的,两件事情没有必然的联系,史书中没有记载孔褒内心活动,不可以胡乱猜测,更何况这个猜测,没有因果关系,这两件事情能同时证明一件事情,那就是孔融家风好,而且都非常的刚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