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读书不知道曾经走过的弯路
不读书不知我们曾经走过的弯路
渐新堂
在今年的封闭期间,阅读了带上的电子书,其间的不少文化名人的著作令人惊叹。
在我的电子书中,有《胡适文集》 12卷、《 蔡元培全集》7卷、《 郭沫若全集38卷(文学20考古10 历史8)》、《 鲁迅全集》18卷、《茅盾全集》28、《叶圣陶文集》13卷、《周作人文集(散文集14 文类编10)》等等。这些文化名人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影响与贡献,令人惊叹。
在半个多世纪前,我曾经在图书馆借阅浏览过当时能够翻阅到的一些诸如郭沫若、茅盾、鲁迅等的文集及选集。阅读过沫若文集中过半的内容,对自己身边的事情,对抗战文化以及一些历史名著有了懵懂的印象。现在重新阅读,尤为有亲切感,特别是一辈子在教育口做事,对清末民国初年急于图强,囫囵引进西学的情况,感同身受。为什么我们的教育改革不能够不重蹈历史旧辙,要去重复曾经的笑话?
郭沫若文集 28卷之文学编第十一卷的《少年时代》里写道:学堂里开始学英文,把 English 念做“因革赖徐”把“ school ”念做“时西火儿”。把“比阿把”“比奥保”“比爱摆”的拼音教了我们半年。学日文学了一两个学期,用尽我们的力量连五十音都没有学好,向左转——喊做“西拉里母克西拉里”, 向右转——口令为“米拟母克米拟”,立正的口令为——奇奥次克,下洋操时喊: 一二一,一二一为:“西呼米西呼米”。才办学,请的日本教习多,连日本皮匠都请来了。
这些为什么一个世纪过去了我们国家至今在一些人傻钱多的所谓经济发达的地方还在继续着重复?
尤其是在我们的经济还没有上去的时候,我们一点文化自信都没有了,更不要说教育自信了。而今天呢,一些人还是固执地言必称希腊,缺乏最基本的事实判断。一辈子甚至几代人搞教育,却对自己的职业彻底否定,请个皮匠来就是今天的教育国际化了,这岂非咄咄怪事!
不是不读书在继续无知,就是内外勾结,利用所谓的教育国际化来为自己捞金!
长按或扫描此码方便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