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古宛城:烧柴火的汽车你见过吗
二八自行车横梁,你坐过没有?(晋清秀提供)
出行,对如今的人们来说都不叫事儿,兴之所至,就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汽车、火车、飞机、高铁……现代化便捷的出行方式,一再拉近城与城的距离,任你热辣的川渝、秀美的江南,还是广袤的塞北,都可轻松到达。
所以有时想想古人的诸多离别诗,或伤感或慷慨,或缠绵或凄凉,囿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条件,路途漫漫,远水迢迢,相见时难别亦难,总带着一种一旦分离就不知何日再相逢的怅然。还有小时候听广播剧《城南旧事》,剧里童声唱的《送别》至今还深深地刻在我脑中:“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那种凄美柔婉的旋律,很容易产生一种画面感,让人瞬时落入惜别的哀愁与眷恋中。
别离怨,相思苦,终归是因为过去不如现在交通便利通讯发达。那么,古宛城人们是如何出行的呢?你可能会说,当然是轿子、马车、黄包车了。是的,这些都是选项,不过还有二轮架子车哩,民国时还有自行车和汽车哩,对了,烧油的汽车你知道,那么,烧柴火的汽车你可知道?
黄包车(资料图片)
从前慢,花轿、人力车都很慢
小时候看《西游记》,一直不理解孙悟空为何不直接背着唐僧驾云飞到西天却一定要跋山涉水历尽凶险,长大后,却逐渐理解了木心的《从前慢》。抛开文字里所有内涵不说,单单从交通功能上来看,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不过是古人对出行一种浪漫的想像,事实上,从前人们出行,无非是靠着人的两只脚和一身力气,花轿、人力车,速度能快到哪里去呢?
花轿我们都很熟悉,当然,这种熟悉不是因为常见或常坐,而来自影视剧。但对古宛城人来说,花轿就是有钱人家的出行工具。1995年版的《南阳地区交通志》介绍说,花轿也称肩舆,由轿身和轿杆组成,轿身为木质框架,加以布围,轿杆为两根木杆或再加以数根短杆,由两人或数人肩抬,“为古代的一种客运工具,多为达官显贵所用。民国末年,南阳城内尚有轿铺8家,铺内备有轿具,轿夫多为临时雇用。”不过《南阳市城市建设志》的介绍与交通志有些出入:“花轿又叫亮轿、条轿,民国年间,南阳有轿行4个,每轿行有7至8乘轿,专供租赁,为婚嫁使用。1939年前后,南阳仅有两乘轿,轿夫8人,普通百姓全靠步行及木轮车,富贵官宦人家添置汽马车以代替花轿。”
架子车,如今在街头还能见到
除了花轿,还有架子车、人力三轮车、黄包车等人力车。架子车我们并不陌生,如今在农村和城市街头还依然见得到。1932年到1936年,南阳有3家架子车行,45把人坐斗子车和二轮架子车。那时拉乘客坐到许昌一带,每次可得银圆17元左右,往返一次可得净利润27元。架子车行的发展应用显然比花轿宽泛:抗日战争初期,南阳有4家架子车行,156辆架子车、31辆斗子车;1948年以前,南阳也是有4家架子行,但架子车已达256辆;1950年,发展到11家架子车行,310辆架子车,往返于南阳地区各县。不过此后,架子车便逐步由客运转为货运了。人力三轮车如今也很常见,但过去它曾做过客运的主力。1949年我市还曾成立三轮车合作社,有车20辆,1950年发展到48辆……
黄包车,眼下在不少古城景点还能见到,成了景区一景和游客体验民俗的项目。如今咱们瞅着这车好简单,但它又名“东洋车”,可是从日本引进的,因其最初为黄色且多为包车用,故名黄包车。此车民国初年即已风靡京、津、沪、汉等大都市,但直到1932年才由开封传入南阳,多用于短途。
过去人的出行,除了船,似乎就是靠脚力人力。别的办法?也许就是牛车、马车了。民国时期,南阳城内就有马车场十几家,上世纪五十年代,南阳至邓县、镇平、内乡、唐河、社旗、湖北老河口曾开通马车班车。今年62岁的市民勇建森说,如今仲景路与新华路口向北一百多米路西,曾有个马家场,“是个大院子,能拴马,能住人,四面八方的马车都聚拢到那儿等着拉车。”后来因扩路马家场搬到校场路,改名骡马干店,“直到上世纪七十年末还存在,水路运输过来的东西,接着就靠马、车运输。”
马车(资料图片)
想当年,自行车是家庭的“大件”
如今私人汽车早进入普通百姓家,买自行车,不少人只是为了锻炼身体,但在过去,自行车可是极为重要的代步工具,是所有家庭的“大件”梦想。民国初年,自行车开始在我市出现,1949年前数量极少。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自行车都是单位配的,个人拥有的数量并不多,永久、飞鸽、凤凰等都是那时的名牌产品。
“那时候买自行车得凭票,1981年我花160块钱买了辆永久牌的二八自行车。”市民赵星辉说,那时候一个月工资才30多块钱,年青人都是上班后省吃俭用攒钱买自行车,车子买回来后,用胶带把车身缠缠以作保护,没事了就擦车子,将车子条一根根擦得明光锃亮,一尘不染的。买了自行车还发执照,“公安局还会给车子上牌、上面有编号。”在城区内骑自行车,前头横梁上坐个小孩子可以,后面却不允许带人,一旦被查还会罚款。
南阳市区、各县城都有自行车证(薛军生拍摄)
1982年赵星辉结婚时,妻子家里陪送的除了高低柜、大衣柜等各式嫁妆外,还陪送了一辆凤凰牌自行车,在娘家人陪同下,新娘子骑着这辆崭新的自行车来到了婆家,“那时候结婚,自行车可是必备'三大件’之一。”赵星辉说,过去人们工资低,一个月几十块钱,省吃俭用买的自行车都看得很重,他记得当年解放路北头龙亭门外 (门内一个外字,ma′r,与mang读音相近)有个人,刚买的一辆新自行车,进公众厕所时未落锁,出来后发现车子丢了,为这事他连急带气居然疯了,“可想而知,一辆自行车对一个家来说多金贵。”
赵星辉的永久牌自行车骑了两年后,推到菜市街中段的自行车交易市场卖,“刚去就有人问我卖多少钱,我随口说'180’,对方抓住车子就把钱查给我了。骑了两年还挣了20块钱,就因为这车子是名牌,没有票买不来,而且我也缠有胶带,还可新哩。”
后来自行车慢慢普及,资料显示,1984年底南阳市拥有自行车15万辆左右,市区各主要交叉路口高峰时平均每分钟通过自行车270辆,南阳商场市中心十字路口高峰时每分钟自行车流量达350辆,自行车逐步成为干部职工上班、学生上学、农民进城、城乡小型商品流通的代步工具。自行车多了,摩托车也开始出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赵星辉花600块钱买了一辆玉合牌小摩托车,骑着很时髦,虽然买的人不多,但在街头也能碰到,“90年代我还买了一辆嘉陵摩托,骑着可自豪,看见有人还在擦自行车车条,就想着咋还在弄这哩!”
过去一些单位还配备有偏三轮车摩托车,一下子可以坐三个人,身后带一人,右侧的车斗里也可坐一人。我们单位在十几年前还有,我也曾坐在车斗里,路上汽车不多,同事开得挺快,一路呼呼前行,非常拉风。当然这些场景,和当年人们买自行车时自豪的心情一样,如今只是留存在记忆中了,小小的车轮,承载着时代变迁的印记,也见证着人们物质生活越来越幸福丰盈的现实。
骑偏三轮摩托,也曾是件拉风的事儿(刘云鹏提供)
汽车少,孩子们追着闻汽油味
以前汽车很少见到,拥有一辆私家车代步更是大多数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而如今,市民家里拥有一辆、甚至几辆汽车已成为寻常事,孩子们绝对无法理解过去人们见到汽车的新奇劲。
民国初年至抗日战争前,由于道路不平,交通不便,南阳商车稀少。1925年8月,南阳巡辑营统领张继甫向镇守使马志敏献策,由地方商会筹款,以每辆车价白银720两,从武汉美丰洋行购置美制福特牌汽车7辆(载重标准为750公斤,8个座位),在县署院成立利康汽车公司,开辟南阳至许昌、南阳至湖北老河口两条运营线路,以客运为主,兼营货运,这是南阳出现最早的汽车。据《南阳地区交通志》载,1928年,南阳出现从商军车,国民军石友三部驻守南阳,有道奇车7辆,其中4辆由商会负责售票从事客、货运输,派商勇押车。此后,还有宋天才部开办的利通公司,李万如部开设的万利公司,马鸿奎部开设的民生公司,均有汽车从事运输经营,但规模不大,且时间不长。1932年山东人陈书轩带汽车5辆,在南阳城内粮行街开设许南汽车公司(后改名大昌汽车公司)来往于许昌、老河口、信阳等地拉客运货,生意兴隆。后来南阳的私营商车有所发展,至民国末年,南阳的商营汽车共有22辆。当时的汽车全是国外进口,主要厂牌有道奇、雪佛兰、福特、万国等。1955年9月,南阳专区运输总站成立,由省交通厅从许昌、洛阳等地拨给载货汽车57辆,1958年,省交通厅调拨给南阳公路运输公司解放牌汽车40辆,南阳首次有了国产汽车。是年底,全区载货汽车总数达到513辆……
解放初期的南阳汽车站(资料图片)
南阳出现最早的汽车速度并不快,据《南阳市志》载:(利康汽车公司)以客运为主,常客货混装,遇雨停车;因车辆破旧,许南线往返需时7天。次年,建国豫军占宛,利康汽车公司车辆被没收。 1931年,河南省长途汽车营业部在南阳设立汽车站(在今新生街北段),营运南阳至许昌线路。1934年,每日两辆客车对开,为全省运输较盛线。1938年,营运路线有洛阳至南阳、南阳至老河口、南阳至西坪镇及许昌至南阳。洛阳、叶县沦陷后,营运路线只有南坪、南老二线。1945年,南阳沦陷,汽车站迁龙驹寨。次年迁回东关吉兆街口(也称鸡爪街,东南、西北向,西北方与现仲景路、新华路相交,西南与河街相接,因仲景路南延拓宽被冲而消失),恢复许南、南老、南坪营运线。解放前夕,站长王延峰带1部汽车逃往西安,汽车站停闭……另有资料显示,1953年,建立许(昌)南(阳)运输总站,在南阳鸡爪街口设中心站,站内建有机瓦房候车室和其他配套设施。1955年,许(昌)南(阳)总站分家,建立南阳专区运输总站,在仲景路北段设汽车站。1979年,在南阳火车站对面建成新汽车站……
以前汽车少,孩子们见到汽车也觉得新奇。南阳民间文化学者吕风林说,上世纪五十年代,他六七岁时,孩子们看见汽车都很稀罕,“那时车少,汽油也非常少,燃烧后在空中有一种说不上来的香味,所以一旦有车过,总会有七八个娃儿跟在车后闻汽油味,反正车跑得也不快。我们一听见喊'去闻汽油味啊’,就赶紧跑出来了。现在倒是真不喜欢闻了。”
老南阳汽车站(仲景路西、仲景商城对面)
烧柴火?这样的汽车你见过没
汽车烧什么?你的回答估计是汽油、柴油、天然气。的确,汽车烧油,似乎历来是天经地义的事。但事实上,以前不仅车少,汽油也十分匮乏,所用汽车燃料说出来会让不少人吃惊:烧柴火、烧木炭的汽车,不仅现在许多人闻所未闻,估计当年不少大人都不甚了解哩。
勇建森小时候家住勇夹道(仲景路与新华路交叉口附近,因新华路向东延伸冲街,此巷消失),即鸡爪街附近。他记得,小时候这一带非常繁华,为啥?就因为这儿有汽车站,从水路运来的货在大寨门、小寨门、琉璃桥等处卸下后,就送到这里装车运走,“河边木板担在船上,人们扛着马包从船上下来。”车站就在家门口,所以当时不少勇姓人家在此做生意,“车站门朝北,对门连着好几个旅社,像振华旅社、铺大旅社、忠和旅社、白河旅社等,都是大旅社,瓦房,院子可深,一进数院,全是勇家开的。我家卖蒸馍。”除了这些,车站附近还有饭店、药店、杂货铺等,卖啥的都有。
勇建森的母亲郭秀珍今年93岁,老太太精神矍铄,回忆起过去说,汽车站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就有了,“我们家房子紧挨着汽车站,后墙就在汽车站内。”她说,那时候汽车不多,有货车有客车,坐车的也不算多,“汽车烧的啥?就是柴火!那时候汽油、柴油奇缺,人们就把木头劈开烧,靠烧柴加热,着火了开走。”她说,当时家里的房子是草房,有一次她在家里听见后头(汽车站)有人大声说:“着了!”吓得她腿都软了,还以为家里房子着火了,后来才知道是车上点柴火点着了,“到后来不烧柴火,改烧木炭,再往后烧酒精。”
烧柴火,据说原理类似以前的煤气包车,其实是柴火没有完全燃烧形成的木炭生成了木瓦斯。这车上得安一个硕大的“炉子”,开车前司机提前生火,一边烧柴一边使劲摇鼓风机送风,把火烧旺后发动汽车上路。想想一辆车一路喷着烟火招摇过市,行车途中还要经常停车“添柴”,那画面无论如何都会叫现在的年轻人感到难以置信。
事实上,1931年就有了木炭汽车。当年3月,木炭汽车由留法工程师汤仲明研制成功,南阳人王庭荣也参与研究。其构造为:用铁皮制做炉子,炉壁下开口做进风、出灰用,炉底处装火篦子,炭置其上,炉壁上部开小孔接橡皮管,用于吸炭气。炉壁上制一小水箱,中置开关,使水滴入炉底。壁缘两端用铁条相牵,铁条中开丝孔,炉盖中心垂直一过丝铁条,与丝孔旋接,待火烧旺,加盖,防漏气,炭气从炉壁上部小孔中排出,接橡皮管,通过化油器进入汽缸。木炭汽车载重略减,时速不慢。1944年许南公路上就有木炭汽车行驶。1950年前后,许南公路上经常参加运输的木炭车有40辆以上,由于当时汽油紧张,在许南总站的车辆中,木炭汽车最多时占60%以上。1951年下半年,木炭汽车逐渐被淘汰。而在1939年至1941年,南阳芳林酒精公司邰士芳(中共党员)用酒精代替汽油试验成功,为当时军、商界普遍使用。
老车票(刘云鹏提供)
1949年前的车辆时速,《南阳市城市建设志》作过介绍:烧酒精的每小时25公里,每加仑行7公里;汽油车每小时行25公里,每加仑8公里;烧炭车每小时20公里;烧木柴车每小时20公里。与如今的车速显然不可同日而语。此后,1958年南阳民用飞机场启用,1970年,焦枝铁路南阳段建成通车,自当年起南阳的公共汽车也开始开辟线路……眼下,郑万高铁南阳段施工正酣,南阳人的出行将越来越便捷。
回望过往,心中不由慨然,双脚行走时,我们渴望有一辆自行车;有了自行车,我们未曾想过摩托车的出现;而坐着烧柴火的长途车时,谁曾奢望着拥有一辆私人汽车呢?然而,不知不觉间,汽车已成为普通的交通工具走进千家万户。
时间就是一双充满魔法的手,弹指间便改变了世界,那些一路冒着烟火的汽车,那些追着汽车闻汽油味儿的场景,成为城市进展中早已翻过的一页,但未来的未来,会不会有更新更便捷的出行工具等着我们呢?也许若干年后,我们如今的交通工具,便像古宛城的花轿、黄包车、烧柴火的汽车一样,走向沉寂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