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事之思 《马尔克斯——远不止魔幻的现实》
◆ ◆ ◆ ◆
马尔克斯——远不止魔幻的现实
◆ ◆ ◆ ◆
木心曾经在谈巴尔扎克时说道,对于一个这般伟大的作家,任何主义、思想、文体都是没有必要去谈的。因为一切后人为其贴上的标签,都是对他的束缚——,没有任何主义或流派能够完整真实地描绘巴尔扎克这样一个伟大而又复杂的作家。细想也正是如此,幼时走马观花般翻过的书和高中教材告诉我他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然而他的作品充满了洋溢的热情与精致的语言,与俄国那几位现实主义作家完全不同。那么他究竟是什么主义的作家呢?可能什么都是,也可能什么都不是。所谓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不过是后人为了自己图方便而创造出来的事物,若是纯靠这类标签而忽略了作家本身的复杂性,或许可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吧。
况且,对一个小说家贴标签、下定义,本就不是什么特别靠谱的事。
对于加西亚·马尔克斯来说,尤其如此。
世人对马尔克斯最初的了解,莫过于两个词:《百年孤独》和魔幻现实主义。或者说,在某种方面这两个词已经合二为一,变成同一个涵义了,仿佛百度百科里两个互通的词条。于是,作为马尔克斯最广为流传的作品,《百年孤独》也将魔幻现实主义这一层涵义附加在了马尔克斯本人身上。简介、明了,但是不完整。
我初读他的书时,也是从这一本《百年孤独》开始的。一个不过十五岁的男孩,读完第一遍几乎如读天书,后来稀稀拉拉又看了几遍才勉强看懂故事。但即使是在晦涩难辨又重复出现的人名以及朦胧虚幻的语言的“干扰”之间,我还是被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迷住了——将魔幻与现实这样几乎相悖的元素结合,营造出一种仿佛巴比伦空中花园一般的若隐若现的、充满无数隐喻与暗示的文体,这样的做法简直就是为了迷住读者而被创造出来的。更不用提故事本身的迷人的象征意义以及每一页字里行间的语言的精雕细琢。于是《百年孤独》甫一问世,便征服了整个世界。
所以要说《百年孤独》是马尔克斯的代表作、马尔克斯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这类话,是完全没有疑问的。但是,如果说马尔克斯只有魔幻现实主义,未免又有些……不完整。
《百年孤独》是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的巅峰之作,在此之后他再也没有写出更优秀的此类作品了。甚至,他很少继续写这类作品了,后来陆续出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也不过一些短篇小说,例如《蓝狗的眼睛》和《世上最美丽的溺水者》。这类短篇,闲暇时光看看当然再好不过,但若是读完伟大的《百年孤独》之后,抱着虔诚的心去追读,又未免太轻太薄,不够深刻,难以称之为伟大。那么笔耕不辍的马尔克斯写了什么呢?的确不少,比较有名的大陆出版过的大概有:
纯粹炫技般的如同散文诗一样的《族长的秋天》
披着历史人物传记外皮的《迷宫中的将军》
充满政治隐喻与批判、结构精美无双的《一桩事先张扬的谋杀案》
以及最著名的、不朽的《霍乱时期的爱情》
仿佛想向世人证明自己的各种可能性一般,马尔克斯后来的作品,魔幻现实的成分并不多。当然也有,比如《爱情与其他魔鬼》,但这部长篇比起以上的几部,倒显得有些没那么有名。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霍乱时期的爱情》。
对于此,张佳玮曾经谈到过:
《霍乱时期的爱情》之于马尔克斯,类似于《情人》之于杜拉斯,《树上的男爵》之于卡尔维诺,《黄金时代》之于王小波。马尔克斯有很多的可能性,但他在因《百年孤独》获得了诺奖之后,选择写一个纯虚构的,并不用太多华丽技巧的,漫长浩瀚的爱情故事。这算是一种返璞归真。
没有多余的引申,忘记庞杂的技巧,不考虑宏伟的体系,只是讲故事,故事和时间一起流淌,一直到最后。
大概伟大的、熟悉一切写小说的技巧的作家,老了之后都会有这类倾向吧:不玩高难度的了,只是用最简单、最诚恳的语气跟在座各位摆下一桌酒席,平谈心中事,无语对斜阳。
如同欲为徒弟报仇的鱼俱罗,八十而出山,只用一招拖刀计便将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李元霸斩于马下一样。
马尔克斯曾经说过,自己是一个“优秀的讲故事的人”,这是当然——只不过在前期的作品里这些字与字之间的细活不可不免地被他老人家肆意汪洋般地想象力给盖过了。但是在《霍乱时期的爱情》中,在除去了无数的技巧、隐喻、神话以及仿佛实体般的史诗般的宿命感之后,最后剩下的,只是一个最简单的爱情故事。
这个简单的爱情故事,再一次震撼了世界,也改变了文坛对马尔克斯的看法——除了魔幻与现实的结合,原来他还能用这样的方式成就伟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