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缘
从小就喜欢竹子。可能与父母给我取的名字里有竹子有关吧,所以与生俱来就喜欢竹子。宋代诗人苏轼曰:“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可见,从古至今,竹子对人们的影响足够深。自幼便对竹子情有独钟。小时候对侍弄花草并没有在意过,因为生活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人人都想尽办法养家糊口过日子的年代,谁还会有闲心侍弄花草。即使是有那个闲情逸致,可在当时全家被“下放”到边远的山沟沟里,想养盆竹子也没地方置放。直到参加工作返城后,在办公室里养了一盆竹子,算不上附庸风雅。只是喜欢竹子刚毅挺拔的品格、坚韧不屈的气节、无私奉献的风骨!喜欢“竹未出土便有节,待到凌云总虚心”的谦卑。遇事时常思竹子气节、品格,可以静心修身。闲来无事时观赏竹子时吟上两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出于喜好也曾漫无目的地涂抹过几笔,只不过是年少轻狂的涂鸦而已。虽不解其意,不知其所以然,但也不失为情感的一种流露。朋友看后还说:“还真有点竹的风骨”!由于对竹子的特殊情感,多年来家中一直养竹子,并精心侍弄。曾几次搬家,甩了不少东西,唯独这几盆竹子不忍舍弃。闲暇时看看青枝绿叶,倒也十分惬意。近日,读邓拓老先生的一首关于竹子的诗,感触良多。“阶前老老苍苍竹,却喜长年衍万竿,最是虚心留劲节,久经风雨不知寒”。老先生通过写竹,表达内心情感,虽经大风大浪,仍初心不改,坚守自己的内心和价值,展示高风亮节的灵魂,是我辈所不能及的。前几年去杭州,为了观赏竹子,专门去了“云栖竹径”,并写了一篇《云栖“问”竹》的观后感。看过“云栖竹径”才真正体验到“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的竹海听“涛”之气势和“万竿绿竹影参天,几曲山溪咽细泉”的清幽。这才知道,自己养的几盆竹子是多么的渺小,多么的微不足道。与其说喜欢竹子,倒不如说是与竹子与生俱来的缘份,喜欢的是竹子的气节、品格。至于养竹观赏,只不过是随声附和、附庸风雅而已……
编审:陈章文
作者: 邓笠,内蒙古兴安盟工商银行退休干部。爱好诗歌散文,喜欢用码字抒发情感。
1. 凉城文苑公众平台不介入任何版权纠纷。坚决反对抄袭、洗稿等违反创作道德的行为。如因版权问题引起纠纷,请投稿人与版权方自行处理。因此,为保护原创者权益,我们征稿的范围仅限原创作品,如在其他微信公众平台上公开展示过的作品,平台一律不予采用,一经发现,直接删除。
2.平台征稿的体裁为散文(随笔)、诗歌(古体诗、近体诗及现代诗歌)、杂文、小说等。文章一般以两千字以内为宜,小说不超过3000字,诗歌每次1-4首,长篇小说可安排连载。
3.稿酬规定:从2019年11月11日起,文章采用后,以一周时间为限,阅读量在100以下的,按赞赏金额60%计发稿费,阅读量在100-300的,按赞赏金额的70%计发稿费,阅读量在300-500的 ,按赞赏金额的80%计发稿费,阅读量在500-1000的按赞赏金额的90%计发稿费,阅读量超过1000的,赞赏全部归作者本人。发布的文章无赞赏金额则无稿费。稿费在文章发布的第8至10天之内,以微信红包或转账的方式发放,逾期未领视同放弃。10元以下(含10元)的赞赏及文章发布一周后的赞赏不发给作者,留作平台运行经费。作者请加主编微信15727260343。
来稿可发微信15727260343、tan15336693443,或发邮箱717326846@qq.com。投稿请附100字左右的个人简介及个人生活照1张。编者收稿后会及时处理及时回复,一般不会超过一周时间,在此期间请勿多投,超过一周可自行处理。
平台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如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
如有疑问,请点击
《凉城文苑》公众号“联系我们”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