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肝肠胞虫(一)
肝 肠 胞 虫
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 EHP(肝肠胞虫)属于真菌界、微孢子门、肠胞虫属,是一种可感染多种真核生物的专性细胞内寄生虫,2009年在泰国生长缓慢的斑节对虾中被首次发现分离而命名,其全名为“肠道上皮细胞微孢子虫”。
自2013年以来,我国各地养殖的南美白对虾先后出现EHP的感染,感染率居高不下,造成对虾生长缓慢,养殖户经济效益显著下降,已成为制约南美白对虾养殖业健康发展的最主要病害之一。
2017年,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开展的被动监测结果显示,EHP已在我国虾类主要养殖区广泛分布,在山东、河北、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和新疆均有不同水平的检出。
除我国外,泰国、印度、文莱、越南、委内瑞拉、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国均有EHP检出。在印度东海岸西孟加拉邦的对虾人工养殖中发病率高达84.9%。
在泰国,EHP引起的HPM(对虾肝胰腺微孢子虫病,hepatopancreatic microsporidiosis, HPM)已经成为继白斑病和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后影响泰国对虾养殖的第三个最棘手的问题。
极管是肝肠胞虫感染的主要结构,在未感染时,极管在孢子细胞内呈螺旋状缠绕,当孢子进入宿主体内感受到环境变化时,孢子内压力增大导致其极管外翻并弹出,极管弹出的同时将孢子内的遗传物质注射入宿主细胞内,随后遗传物质在宿主细胞内吸取养分进行复制、分裂,从而实现孢子的繁殖。由于EHP是在细胞内繁殖,传统杀虫药很难对其奏效。
肝肠胞虫感染细胞的过程
生活史和入侵机制
微孢子虫生活史大致分为3个部分:
1
感 染 期
环境中的成熟孢子弹出极管,像“注射器”一样刺入宿主细胞的细胞质。孢原质通过弹出的极管管腔释放,极管先端形成芽体,芽体进入宿主细胞内。
2
裂 殖 增 殖 期
芽体在侵入宿主细胞内后的几小时内,保持最初的圆形,大小则逐渐增大,随后芽体以二分裂或多分裂逐渐增大发育为裂殖体,然后变异为母孢子,此过程反复进行,母孢子数量增加,从而进入孢子增殖期。
3
孢 子 增 殖 期
母孢子以二分裂方式形成孢子母细胞,并由孢子母细胞发育为成熟的孢子,标志着一个生活史的完成。
参考文献
姜宏波, 陈裕文, 陈启军. 虾肝肠胞虫病的研究进展.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20, 51(3): 370-376.
彭张明,陈妃业,蒲桂川. 对虾肝胰腺微孢子虫病与虾肝肠胞虫关系的研究进展. 水产学杂志. 2020, 33(5): 74-81.
PM-CN-21-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