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评析(2):连云港市2020年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评析
连云港市2020年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评析
连云港市罗阳中学 刘玲
刘玲简介: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连云港市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连云港市薛家平乡村教师培育站首批成员,连云港市中考命题专家库成员,连云港市赣榆区教育局教研室兼职教研员,是2019年连云港市道德与法治学科中考命题组成员,现任连云港市罗阳中学九年级道德与法治备课组长。
2020年中考已尘埃落定,考前教师忙于基础教学,而考后我们更应该结合本年度中考试题及学科教学来自我反思考前的教育教学工作,并以此指引今后的学科教学。针对2020年连云港中考试题,我主要从2020年中考试题及对今后教学反思两方面进行阐述,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2020年中考试题分析
从试题总体看,2020年中考道德与法治学科试题在试题比例、知识布点、试题难易度等方面基本与历年中考试题保持一致,同时又突出其与2019年中考试题有所不同的独特的方面,即试题命题形式、考查角度、以及试题区分度较为明显等特点。
(一)相同点
1.坚守命题的原则和命制立意的立场不变
2020年道德与法治中考命题保持与2019年命题原则一致:“植根于教材,来源于教材”“理在书中,题在书外”的命题原则;命制立意仍坚持以“立足学生成长,引领教师教学”为主旋律,即着眼于未来社会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成长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多角度综合考查学生各个核心素养。命题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创设命题情境,从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集体、自己、学习、友谊、防疫与安全、劳动和担当等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进行命制。试题不是仅仅注重知识本身,而是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在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以学习的主人角色去吸纳和处理相关信息材料,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选择题1、2、3、4、6、8、12、14等,利用大众聚焦的“疫情”“民法典”“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等社会热点,综合考察学生对关爱和保护环境、维护社会公平、中国共产党、法治政府、创新、中国担当与责任等知识的理解,如选择题5、7、10、15、16和主观题17、18等。
2.坚持考查基础知识和关键能力的理念不变
2020年中考试题以梯度式、分层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的情况。如(1)低难度选择题13题中的“基本政治制度”,考查学生对三个基本政治制度的理解;(2)中等难度选择题3、7、14、15、16,重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识记和运用能力,学生只要能再现相关知识就可以较容易的选出选项。以15题为例,材料主要阐述的是疫情下,中国帮助其他国家共克时艰的事实,学生只要能提炼出中国的支持和援助不仅是经济方面,更多侧重于医疗卫生方面,就能轻松排除A选项,学生只要掌握选择题常用方法--排除法,就能轻松排除“主导”“领导者”这类表述选项,从而选出正确选项;(3)高难度选择题8、9、10、11。以第9题为例,题干是关于对监察委员会的理解,学生要联系并有效区分国家机构之间的关系,如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检察院、我国司法机关等,才能甄别出选项A监察委员会产生人民代表大会是错误表述,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其他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同时学生还需辨别此处监察委员会是行使监察权的专责机关,与人民检察院的检察权是不同的,从而排除B选项;学生具备我国司法机关包括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知识,才能排除选项D。因此,对于第9题命题材料虽然不多,但考查知识点更注重广度和深度,侧重从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角度深层理解知识点。
3.坚定“三观”引领与法治核心素养的渗透原则不变
2020年的中考试题延续了去年中考试题的价值引领原则,即考试不能只注重知识本身,而是要注重学生自身成长和发展,坚守考题在书本,但能力和素养面向学生、面向社会、面向未来。试题选取社会热点话题或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场景,依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认知特点,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地,积极主动融入、适应社会发展,成长自我,认识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逐步形成核心价值观。主要体现在:
(1)从学生“自我成长”角度,选择题1中的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选择题2中自我成长的接纳、梦想、学习,选择题3中的正确对待友谊中的冲突等,重在引导学生关注成长中与自己有关的问题,如接纳自己、梦想、学习;与他人有关的的友谊、集体等问题。
(2)从学生的“我与社会”角度,引领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在亲近社会、奉献社会的参与中培养公共参与素养,在正确对待社会问题,明辨是非中体验社会公民的角色,并自觉恪守道德、遵守法律,坚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如选择题5、6、8、12、13及17题。以选择题第5题为例,试题选择2019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黄旭华事迹,旨在让学生在阅读素材后,能感悟到不同角色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责任,正是因为有无数的默默无闻的英雄,才有了今天强大祖国,学生通过黄旭华的事迹,进一步启发感悟,联系自身,心怀爱国之情。
(3)从学生的“我与国家”角度,明确考查学生“爱国”意识,增强学生对我国的执政党、国家政策、国家制度、国家制法律等问题的认识、认同和认可,选择题7、9、10、11、15、16,主观题17、18题分别从国家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国家机构、国家经济层面的措施、国家外交等角度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理解,将政治认同落小、落实、落细检测,逐渐帮助学生实现对国家的政治认同,增强爱国情怀。如第4题结合热点中小学复学后的疫情防控,让学生认识到国家对未成年人这一特殊群体的保护真实地落在实处,疫情防控每个人都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从自身做起,增强安全意识和防护意识。第17题从备受国人关注的十三届全国三次会议及民法典两个热点时政切入,通过民法典中的“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大问题小切口地考查,从国家机构层面考查学生对国家的理解,引导学生;第9、7题第1小问学生对法条的解读能力,考生要在正确解读信息的前提下,有效联系题干材料中的“关爱和保护环境”“维护社会公平”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考量才能避免失分。本题除了考查学生必备的知识“关爱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如何维护社会公平”外,更在引导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关注时事,与时代同脉搏,与祖国共成长,激发爱国主义情感。这些命题考查的维度明确,指向鲜明,考查层次逐渐递进,对考生的要求逐步加深,多层面呈现学生的学科素养。
(二)不同点
1.选择题形式多样化
与2019年的选择题相比,2020年选择题在考查的形式上更加多元化、多角度,除了保留去年的“说明类”“理解类”“启示类”“原因类”设问以外,今年的考题在设问用词上出现了“感悟类”“表明类”;“原因类”的设问方式形式更多样,具体体现在第4、7、10、11、12、14,如第4题“这一措施”,背后考查的是这一措施的作用或意义在于什么;第7题“这是因为”考查学生解读法条的能力,并理解设立国家安全公署的原因。主观题则体现在17题第1问、18题第2问。以18题第2问为例,材料选取疫情下的各级人民政府有作为、不作为或乱作为的两种表现,通过正反对比,引发学生思考规范政府依法行政的必要性。
2.主观题设问限定化
2020年中考主观题的命制,没有延续2019年一题多问的形式,如17题总共两大问,18题三小题,共3问,试题设问形式直观、一目了然,且最大的特点是设问的闭合性。18题三问都限定了答题的范围,如“党旗飘扬”侧重于党的角度,“法治政府”侧重于法律授权政府职权,“谋创新”侧重再国家和个人角度。此类试题看起来设问清晰,关键词易抓取,但学生答题中又往往容易丢分,主要原因在学生审题能力的马虎或欠缺,很多学生读题时一目十行,答题时囫囵吞枣,并没有结合材料,深度解读信息。以18题为例,第一问中设问的答题点隐藏在“要让党旗飘扬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学生要正确解读此题设问的点偏重考查对“党”的理解上,即进一步思考为:党旗飘扬在一线,说明的是党的重要性,党的地位,从而引入到问题所在:党的性质、地位及宗旨。第二问中学生如果解读信息时,停留在“有作为”、违法违规等信息表明,就容易形成表述型答案,只要将“依法履职”与“有作为”“不乱为”联系起来,结合设问中的“从法治政府的角度阐述”才能有效组织答案。第三问,是一个开放性试题,学生在解读时,一般较为容易的能抓取到关键词“创新”,试题设问角度清晰---从国家和个人角度分别各提一条建议,只要学生认真读题,综合分析,正常组织、解答是没问题的,如果学生能重现“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精神的表现”,并能理解两个问题分别从国家和个人角度倡导创新,只需要提取两个问题中的一点即可答题。
二、教学反思
1.研究中考命题,首先要理清研究的内容
命题大赛前后,很多老师把关注点放在尝试对中考命题估题、猜题上,而忽略了中考的本和根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中考命题有个预判,固然能让复习目标指向性更精准,但从某种角度,恰恰又容易导致学生复习环节出现死角,形成复习思维定式,因此教师在研读中考试题时,更建议从时政热点或学生身边的事例入手,以热点为抓手,以基础知识为教学支点,发散思维,帮助学生梳理相关知识点体系,形成核心知识框架链接,在学生充分理解知识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学科核心技能,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2.研究中考命题,注意要以研析学情为前提
教学是面向学生的目标性教学,教师应积极研读学情,研究学生态度不端正、懒散怠学较多、学习动力不足等原因,读懂激发学生内驱力的核心需求,研究学生对基础知识识记层面的掌握情况,读懂学生在识记的卡点所在;研究学生学习中易混易错知识点,读懂学生混沌状态下的迷茫;研究学生答题能力欠缺的原因所在,读懂学生需要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钥匙。教师在授课环节可以采取实践式、体验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营造了接触生活、探究知识、提升素养的学习氛围,以此让学生在情境中求知,在求知中体验,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实效。
3.研究中考命题,关键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每年的中考命题都是指引教师今后学科教学的方向标,教师有针对性的研究中考命题,研读命题的立意和原则,有效分析命题形式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指导自己今后教学,比如选择题中关于原因的设问有5中提法,这启示教师要针对某种题型,学会横向和纵向两方面对比,并总结出这类题型解题的方法,落实到课堂教学每一个具体环节。再如针对今年主观题设问方式的改变,教师可以在复习中以对比式设问方式呈现设问方式不同,对应的答题侧重点也不同,如18题的第一问,2020年中考试题设问是“要让党旗飘扬在疫情防控第一线,说明了什么?”设问的突破点在“党”,因此对应的答案为党的性质、地位和宗旨,而如果设问为“党中央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说明了什么?”则侧重于考查党与人民的关系,对应答案可从国家性质、党的宗旨、发展理念、奋斗目标等角度作答。因此教师要通过针对性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把知识从手段转变为工具,把能力和学科素养渗透到日常教学的点滴中。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粮草入仓不如枕戈待旦,未雨绸缪远比临阵磨枪来得更值得期待。告别2020年中考,面向2021年,我们唯有此刻做到高瞻远瞩,厉兵秣马,才能不负众望,决胜于即将到来的2021。(撰稿:罗阳中学刘玲 审核与修改:王常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