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名将辈出,如果要评选出十大名将,哪些人可以上榜?
唐代之所以名将辈出,是因为大唐与两汉一样,国家制度推崇军功,使得官民之风普遍雄烈而尚武。
尚武之风对大唐知识分子的影响有多深?
举一个例子,我们从历史书上看,每当战乱猝起时,如宋、明、清等朝,那些地方州县的县令与知府们,凡遇上敌人大军压城,一般只有二条路:要么自尽、要么投降。因为他们这些文官,是万万没有本事与敌军交战的!
但三千年来,中国文人们,本来却是并不文弱的,同样是人人尚武,能带兵,懂战阵,也能拉强弓、挥长矛杀敌的。
比如大唐的县令,就能召集民兵、据城坚守,能以数千之众与敌十万大军打上大半年攻防战,安史之乱的张巡,就是最出色代表。
而这样善战的文官,在宋朝之后直到清末,你是怎么找,也找不出第二个来的!
故以笔者看,大唐第一名将,当数张巡。
把张巡排第一,很多人肯定不服,那么且听下面分析一番,看看有没有道理。
张巡的睢阳之战,证明了他能打的仗,极大多数名将却是打不出,也不敢打的!
一:
史上那些屡战屡胜、威名远扬的大将,基本有两个共同点,
(1)多为将门出身,且军旅生涯已多年。
(2)上阵打仗时,麾下皆为训练有数、装备精良的精锐之师。
那么,将门出身的名将,带着强兵去打败强敌,实际并不稀奇。
什么是稀奇?
要临时应急转岗位任职带兵,以弱旅去力克强敌的,那才叫真稀罕!
但是,谁能做到这一点?
科举出身的大唐进士张巡,就能做得到。
当然,唐代科举与宋明科举,是有区别的。
二:
张巡守睢阳时,麾下只七千人,除少数正规官兵,极大多数全是临时招募的民兵。
而张巡面对的敌军,安史叛军的前身,就是大唐最有战斗力的边防野战军团。
敌军作为前大唐精锐常备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士卒骁勇,且兵力十数倍于张巡的睢阳守军。
三:
睢阳城,并非是筑于高山险隘,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城。事实上,只是华北平原上的一座普通城池。
张巡以七千民兵,据守无险可依的平原孤城,又在后援全无的情况下,孤军奋勇,与十倍之强敌相互攻防、激战一年,杀伤甚众。
这样的仗,三千年来,也没几个人能打得出,就是唐太宗与李靖,也不一定行。
领着数千民兵,顶住了十万天下强兵的攻击,那是惊世骇俗的战绩。
所以,张巡是非常罕有的,深具天赋的名将之才,大唐名将,应推张巡为第一。
而张巡能有如此战绩,本质上的原因,还是因为大唐崇武之风浓烈,使得张巡这个进士,也懂得行阵营伍与带兵交战的方法。
而大唐又因为整体尚武,使得大唐民众中,又多有敢战善战、惯习战斗之辈。
否则,如果唐民也像宋明等朝的民众般,让抑武之风熏成了不知战斗为何物、又从不习练战斗的懦弱羔羊,
那么,就算白起韩信重生,带着没有敢战之志,对战斗一无所知的乌合之众,那也是要一败涂地的。
大唐第二名将,那当然是唐太宗李世民了。
人们总说李靖是军神。但是,真正的大唐军神是秦王时代的李世民,而不是李靖。
大唐立国,那些最凶狠的强敌、最难打的大仗恶仗,全是李世民亲自统率大军,一个一个打下来的。
而李靖的平定南方之战,与李世在北方打的仗相比较,那是没法比的。因为南方之敌的战斗力,与西北强敌薛仁杲、刘武周;河北窦建德、洛阳王世充等相比,那不是一个量级之上的。
李世民还有一特点,武艺出众,骑射之技无双,毎当战斗激烈时,他总会亲率千骑,从敌军的侧翼发起突击,然后一击而让敌军崩溃。
虎牢关之战,唐军久攻洛阳不克,顿兵坚城下,却迎来了窦建德的援洛大军;
于是,唐军腹背受敌,危机已现。
而李世民以主力继续围洛阳,分兵拒敌,用三千骑兵一役破了十万河北大军。
这一仗就奠定了秦王李世民的军神地位,实际也可称大唐第一。
大唐第三名将,尉迟敬德。
凌烟阁二十四元勋功臣,尉迟敬德排第七,位居武臣第一名。
这样显赫的大将,如果选十大名将,当然要把位列凌烟阁武臣第一的尉迟敬德排进前三。
有人肯定又要质疑了,问:
尉迟敬德是个粗人,只是武艺强,又没文化,又不懂兵法,这样的人怎能排入十大名将行列?
那么对以上质疑,来分析说明一番。
(1)首先,史书中并没有说尉迟敬德没文化。
而贞观之后十余年间,尉迟敬德曾历任同州、宣州、鄜州等刺史之职,由此履历,明显就说明了他不但骁勇无双,也是通文治,具备治理一州军民之才的。这样的人,岂能无文化?
只是,成书于明清时期的演义,习惯性的把文与武分开了,然后把尉迟敬德、程咬金等人描绘成了无文武夫的形象,却忘了中国文武本为一体。
(2)所谓尉迟敬德只有勇猛、而不通兵法之说。
这说法,显然就忽视了他尚未投唐时的赫赫战绩。
刘武周攻唐,尉迟敬德独率一军为先锋,先击败唐右仆射裴寂,再与唐军连番大战,屡战屡胜,大唐诸多名臣大将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及行军总管刘世让全部被尉迟敬德俘获。
在尉迟敬德的兵锋下,唐军一败涂地,接连丧师折将,大唐北彊告急,高祖不得不调秦王从洛阳前线转兵,去抵御尉迟敬德。
两军决战,若只凭勇猛,或能侥幸胜一次。但是连战连捷,连续打覆其军擒其将这样的仗,不懂兵法的人,又怎么能打得出来?
所以尉迟敬德的战绩,位列大唐武臣第一,名至实归。
(3)如此名将,那么为何贞观之后,只是在州刺史上任职,而不去率军讨伐突厥,开彊拓土?
这个问题,实际很简单。就是唐太宗要保全尉迟敬德。
除非大唐到了生死存亡之际,如武德九年,突厥犯境,尉迟敬德临危受命为泾州道总管,率军大破突厥,斩首千余级,这是他最后一战。之后,就不让他再去一线打仗了。
因为大唐并不缺大将!
如李靖李世勣等,皆为良将,但在玄武门事变时,立场暧昧,没有坚决的支持秦王。秦王为帝,派此二人领军出征,二人必感激皇帝不计前嫌、信任如故之恩,然后必定殚精竭虑,不惜以死相报。
这就是帝王之术!
而尉迟敬德之功勋,不计他摧锋破阵的战绩,仅两次以身救秦王,以及玄武门定策、战斗之功已经盖世,若他再立下了灭国军功,那怎么赏?
所以,贞观之后的尉迟敬德历任地方州官,却不再统军出征,就是这原因。而不是因为他不会打仗,也不是没能力统大军远征。
大唐第四、第五名将——李靖与李世。
(4)李靖。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武经七书之一,中国兵法经典之作。
此书非李靖亲作,但亦足见李靖之名。
李靖的赫赫军功,那就不须再多说了,历史爱好者们,全能如数家珍般的道出来。
李靖最大的遗憾,就是在玄武门时没有下决心站队,然后虽然立有盖世武功,一辈子却活得唯谨唯慎。
然而李靖一上战场,为报太宗知遇之恩,那是真的不惜身家性命的。灭东突厥之战,就是例子。
其时,突厥已请和,太宗也已下诏停战,并派唐俭为使臣赴突厥。
李靖以战机不可失,以“韩信灭齐”为例,说服了副将张公谨等人,冒着违诏杀头的风险,以万骑奔袭,趁东突厥以为停战了戒备松懈之际,一役灭了东突厥。
这一仗,生动的演绎了一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中国兵家典范。
(5)李世勣。
李世勣就是小说中的徐茂公,本名徐世勣。因军功获赐姓李,成了李世勣。
太宗驾崩后,避讳“世”字,又成了李勣。
与李靖一样,在秦王与太子之争时,李世勣也犯了没有旗帜鲜明的站队李世民的错误。
但是唐太宗李世民仍然器重他的将才,对这人,是且用且防的。
太宗晩年,还用突然贬调李世勣出京外任的方式考验了他一番。并对太子李治说:
“若其接到调令立即赴任,日后汝登位后可召回大用。若其留京观望不走,我马上就先除了这隐患。”
所以立场不稳,也是大忌。类似这种手段,李世民只考验立场不稳的李世勣。
如尉迟敬德、程知节等勋臣,那是无须考验,深信不疑的!
但李世勣的将略与显赫军功,那也是明摆着的,唐太宗有一句话评价,说:
“历代君王皆修长城备北,唯朕不修。因为有李世勣镇守并州,就是活长城!”
这是对李世勣大将之才的最高褒扬!
第六、七,苏定方与薛仁贵。
(6)苏定方。
为大唐灭西突厥、平葱岒、夷百济、定高麗,“前后灭三国,擒三王”,将唐朝疆域向西拓至中亚、直抵波斯,向东延伸至朝鲜半岛以南的大将军苏定方,在评书演义中,却成了无恶不作的奸臣,这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
唯一解释,大概就是演义原作者祖上,与苏氏有仇。
苏定方最出彩的一战,就是平西突厥的曳咥河之战。
高宗显庆二年,西突厥叛乱,时任右屯卫将军苏定方率军讨伐。
西突厥亦以举国之兵拒唐军。两军相遇于曳咥河(今新疆额尔齐斯河),隔河对峙。
这一战的双方兵力对比:
西突厥有人马十万众,连营绵亘十里。
而唐军只步兵一万,骑兵一万,共二万人马,且是长途跋涉,万里远征。
因敌为以逸待劳,兵力又敌我众寡悬殊,唐军诸将多有忧色。
唯苏定方以为,敌军必自持兵多而骄横。
乃命令一万步军在南原结阵防御,诱突厥骑兵来攻。而自己亲率一万骑于北原待机。
突厥骑兵果然全军出动,对唐军步兵阵发起攻击。攻击三次,被唐军击退三次。
突厥大军以众击寡、仍屡攻不克,伤亡惨重,锐气大受挫折。
苏定万看到战机已至,亲率一万骑兵,自北原急驰而下,猛烈冲击突厥大军侧翼。突厥猝不及防,顿时队伍混乱。
唐军步骑夹攻,二万人马只一役便击溃了西突厥十万众,追杀数十里,斩首俘获三万余人。不久后,生擒西突厥可汗阿史那贺鲁。
唐军二万步骑能在万里之外以寡击众、灭国擒王、横行绝域;宋军与明军合百万众,也守不住家门。
所以说,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是人!敌人强大,并非敌人天就比我们强。正是我们变弱了,才显得敌人格外强大。
(7)薛仁贵。
“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人汉关!”
薛仁贵的生平与军功,无论正史还是演义,或者民间传说,那太多了,无须一一复述了。
薛仁贵虽有大非川之败,但大败原因,实乃郭侍封所致。
要论大唐名将,无论如何,也不能漏了三箭定天山,千骑横扫高句丽的传奇将军薛仁贵的!
第八,裴行俭。
中国文武一体时代,能出将入相者,比比皆是。而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唐高宗时期的裴行俭。
裴行俭,河东前隋军功贵族子弟。其父隋朝名将裴仁基,其之胞兄就是《隋唐演义》中裴元庆的原型,有“万人敌”之称的名将裴行俨,这是典型的将门世家。
裴行俭以门荫入仕,后来任长安县令,得罪了武则天一党,乃被贬出长安,往西州任职。西州,就是后来的安西。
由是,在安西十年,竟由军功升到了安西都护。正是:金子在哪儿都能发光。
裴行俭用兵,能识天文地理,能辩别预测天气变化,打仗善于出奇制胜,又能奇正结合,突厥人听了他的名字,都很害怕。
裴行俭在安西十年,威望极重。
突厥十部可汗阿史那都支及李遮匐叛乱,骚扰安西。裴行俭以狞猎为名,召集安西各部骁勇少年万余,突袭阿史那都支汗帐,生擒之,随后,又逼降李遮匐,竟不费大军,就平定了叛乱。
裴行俭以此功,升任礼部尚书兼检校右卫大将军。能同时获这样两个重要职务,身兼将相二职的人,史上也是不多的!
至于裴行俭的具体战例,篇幅太长了,不说了,百科一下吧诸位。
最亮点处:
裴行俭除了是大将军,能临阵决胜之外,他还是位大书法家。
而且别的书法家,要好笔好墨好纸,才能写得出好字。而裴行俭无论什么笔墨纸张,都能运笔如神!
(图)裴行俭的书法。
裴行俭的名言:士之致远,先器识,后文艺。
这是他从安西都护任上,又回入吏部时说的话,意思是:
人的才华,须要先懂如何办实务,然后再讲文彩。
这一点,恰恰是宋朝之前,文武一体时代的文官,与宋朝文武分道之后文官们的最大不同。
第九、十,郭子仪与李光弼。
郭子仪像。
篇幅过长,郭子仪与李光弼二将事迹,实际人们都熟悉的很,也无须重复说了。
平定安史叛军,对大唐的再造之功,排进唐朝十大名将,那是无可非议的。
(李光弼像)
而实际上,郭、李二将曾经的老领导王忠嗣,也是当之无愧的名将。
除此外,唐代名将武功卓著者,数不胜数,以上十人,只是最具代表性而已。
强汉盛唐,以其赫赫武功,兵锋威震万里而活在每一个有家国情怀的中国人心中。
当然,也有极少数人,只认可大宋而反对汉唐。
但极大多数人都会认为,如果中华复兴,那决不会以大宋为榜样,必定要以盛唐与强汉为标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