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犯焉识》读书书评
01
《陆犯焉识》的作者严歌苓,是一位著名的旅美作家,好莱坞专业编剧。
《陆犯焉识》是严歌苓颠覆性转型之作,语言平实,但是描写出来的内容让人有无限的想象,透露出许多的哲理,能让人陷入深刻的反思。
书中的主人公陆焉识是上海的一个富家贵公子,算是一个富二代,从小特别聪明,被人奉为神童。十九岁考上大学,之后继母把自己的侄女冯婉喻嫁给陆焉识,那也是一个大家闺秀,从此陆焉识也算是圆满了。
结婚后,陆焉识去国外留学,几年后回国,因掌握了四门外语,在一所大学做教授,过着平淡的温馨的生活。抗日战争爆发后,随学校迁移到了重庆,日本战败,战争结束,陆焉识回到上海与妻儿团聚,又过上了平实的温馨生活。
天有不测风云,国民党撤退台湾后,共产党开始清理政治犯。陆焉识被作为反革命罪犯,把他押往大荒草漠,在那里受尽苦楚和折磨。1976年粉碎四人帮,陆焉识被政府特赦,又回到了上海。
陆焉识回到上海后,发现自己日思夜想的妻子冯婉喻已经失忆了,不记得自己了。儿女也不欢迎他,把他作为一个不定时炸弹看待,居委会、邻居都用有色眼光看他。
几年后,冯婉喻去世,儿女更是推拒陆焉识,他象一个多余的人一样,无法自处,最后带着妻子的骨灰再次的回到了大荒草漠,去那里找他的自由。
02
这是一个悲惨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在那个年代是常见的,但是严歌苓单单把陆焉识拿出来写,用这一个具体的人,写他具体的故事,告诉我们,这样的故事,是那个时代特有的产物,也正是因为有他那样动荡的时代,让我们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烙印。
整本书没有任何评价性的观点,全部是平实的叙述,但是就是在这样平实的叙述中,让你感受到人性的残酷,面对政治的无奈,以及人言可畏,人性的多面性。读着读着,心情随着严歌苓的描述而高兴,气愤,恼怒,甚至激动,有时会有着揪心的疼。
抗日战争期间,陆焉识在重庆因为授课方式和内容与国民党要求的不一样,而被捕。那时的陆焉识是单纯的知识分子,他不关心政治,只关心文学,他只把他认为正确的内容教给学生。他有他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趣味和原则,他为着他的趣味和原则吃足了苦头。这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为着单纯的文学而奋力抗争的知识分子,不畏强权,坚守着自己。
同时,我们也看到战争能把一个单纯的女人变成了一个市侩,左右逢源的人。就象韩念痕,本是一个坚持不做母亲那样的人,可是最终战争把她变成了母亲的追随者。她比她的母亲被改变的更彻底,她为了更好的生活,开始在黑市上做买卖,这一切,都只是为了活着。
03
《陆犯焉识》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残酷。梁葫芦本应是一个单纯的少年,却因为吃不饱穿不暖,为了一个馒头杀死了自己的母亲和她的相好。
梁葫芦虽然杀了人进了劳改农场,但是他本质还是一个孩子,身上还有着义气和孩子的一面。就象他竭力的接近陆焉识,因为他希望从陆焉识身上得到类似父爱的东西。所以,为了陆焉识他去偷回欧米茄,为此他被加工,在冰天雪地里一会被皮鞭加工,一会被拳打脚踢加工。纵然最后被加工的奄奄一息,头皮和头发都与地面冻在一起,揭都揭不起来的情况下,他还依然保护着陆焉识,不把他供出来。看到那里的时候,你会把他当成一个英雄,一个义气的人看待。
可是,就是这样的一个英雄,在面临死亡时,却揭露陆焉识的结巴是装的。每每看到这里,心都会特别特别的疼,一个死刑犯,明明知道自己的死期已经到了,是不可挽回的,却还要去揭露别人。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是什么把一个曾经单纯的少年变成一个杀人犯,又是什么把这个少年犯变成了一个出卖者?
04
陆焉识曾经为了自己的趣味,为了自己的文学,宁可坐牢都不低头。可是他到了大荒草漠之后,以前凛然正气全不见了,装结巴,对人唯唯诺诺。并且在逃跑自首了之后,更是变的小心翼翼,整天的战战兢兢,干什么都要报告,出门报告,上厕所也要报告,生怕哪一步出错被人毙掉,他做的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活命。
陆焉识被释放后,邻居对他不理解,对他另眼相待。别人对他这样还罢了,可是,他最亲的人,他的儿子女儿,也不欢迎他,抗拒他,处处揭他的短。多年的共同生活,他依然不能融入到家庭中,不能得到儿女的真心对待。特别是儿子,始终把他看做是一个罪人,处处敌视他。他的在劳改农场受了二十几年的罪,那是精神和肉体的。可是回到家中,本来可以用亲情抚平曾经的创伤,可是等待他的依然是白眼和敌视,依然是精神和肉体的摧残。
这样的亲情,比陌生人还不如,每每看到都心凉如冰,心颤到发抖。
严歌苓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恶,也看到了亲情的凉薄,她在写这些的时候,没有用任何的华丽的辞藻,就是用很朴实的语言描述出来的,就是那朴实的语言,才更震撼心灵。
这本书让我们了解了很多无法想象的残酷,也体会了人性的凉薄。但是也让我们了解了那个时代给许多人造成的心灵烙印,永远不是我们能够理解的,只能从历史的角度尝试着去理解,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