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明:​ 我和小芳的故事

我和小芳的故事

文/沈 明

1974年9月7日《大众日报》头版的照片:

19岁的小芳在山东省茌平县温陈公社温庄大队的农民政治夜校里辅导贫下中农学文化

2010年12月10日上午,正在江苏南通的我突然接到了一个电话,一个似曾非常熟悉的声音在耳边响起:“请问,你是——沈明吗?”

“是啊,我是沈明。”我一边答应着,一边在记忆的储存卡中快速搜索,谁呀这是?这么熟悉的声音……

“你好沈明,我是小芳。”声音脆脆的,感觉对方好像在抿着嘴笑。

“小芳?”我一怔,随即就惊喜地叫了起来,“啊呀呀,小芳呀!你好你好,你……”

千里之外一个突然的通话,一下竟让我激动不已,那隐藏了三十多年的一丝丝记忆,渐渐浮现了上来。

往事如烟……

那是1973年的冬天,当时的山东聊城地区革命委员会“五七干校”的一个小组,来到我们插队的村子驻点。生产大队就把干校的几个同志安排到我们知青小组的院里住下,同时他们也把自己的伙房设在了我们知青小院内。于是,我就有机缘与他们认识了。白天我们一起下地出工搞生产,晚上一起学习,渐渐地,就从相识、到相熟、到相知了。

干校小组里有两位老同志,一位是聊城地委秘书长张金德同志,一位是聊城地区行政管理局局长张敬民同志;还有几个年轻的学员,有郑庆民、郑茂林、陈克甫、闫德平、王士省;还有两个女学员,小林(名字我记不起来了)和小芳(恕我不能说出她的真实姓名,因她名字里有个芳字,大家就喜爱地叫她小芳)。

记得他们中间级别最高的是行政14级的张金德秘书长,那时我们都叫他张主任。他虽然被“挂起来了”,但还享受着一定的待遇,例如:他还可以随身带着一支小手枪用于防身;干校里特意安排青年学员(转业军人)郑茂林与他住在一起,负责保护他的人身安全。另外,当时茌平县的头头们隔三差五地来看望他;干校的同志对他都非常敬仰和信赖,在他面前说话也是十分规矩。

张主任待人很和气,一点干部架子都没有。他对我很关心,经常与我拉家常。我在他面前也很随意,没有一点儿拘谨的感觉。张主任有早上练拳锻炼身体的习惯,也叫上我跟他一起在我们知青小院里锻炼。哈,我也就堂而皇之地偷了个懒,借着跟张主任学拳就不出早工了。原来几乎每天一大早就来大呼小叫地喊我出工的生产队长,见我在跟张主任一起打拳,愣在那里看了一会儿,也就不敢叫我上工了,而且我早晨两晌的工分照记。

1974年春节过后不久,即到了农村最难过的所谓“青黄不接”的时候。我们知青小组断粮了,同学们大都回了济南,小组里就剩我一个人。我们伙房里好几天不动火了,我是东一家西一家地吃开了“百家饭”。

我的惨相让干校的同志们动了恻隐之心。一天,张金德主任对我说:“小沈啊,你一个人就别再开伙了,跟我们一起凑合着吃吧。”

旁边的郑庆民插话说:“嗨,就是让他做他也没得做了,他们早就断粮了!小沈这几天一直在他队上‘打秋风’蹭饭吃呢!”

张主任看着我,好久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他扫了周围干校的人一眼,低声说:“看,这家伙闹的。干脆,就让小沈和我们一起吃吧。大家有意见吗?”

干校的同志七嘴八舌地说:“没意见,咱们也不多他一个人的饭,添双筷子就是了。”

就这样,干校的同志不仅帮我摆脱了断粮挨饿的困境,还真的给我创造了一个与他们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的难得机会。我呢,也俨然成了干校中的一员。

办农民政治夜校

那年秋后,上面忽然刮起了要各大队办农民政治夜校的风。干校的同志自然要积极地进行帮扶,闹腾了整整一冬天。

其实,所谓农民政治夜校,就是晚饭后把社员们集中到村里的小学校里,装模作样地进行“政治学习”,念念报纸、讲讲形势,譬如什么农业学大寨啦、批林批孔啦;还有就是“大批判”,谁家小猪小羊撒出来啃青啦,谁家妇女偷懒不出工啦,谁家偷着摸着往自家自留地里上肥啦,等等。我被指定为政治夜校的教员,每天晚上给贫下中农大爷大叔们念报纸、读文件、讲形势,还负责出了几期宣传壁报,倒是很忙活。

临近春节,聊城地革委宣传部的徐百喜同志带着照相机来到我们村里,拍了些干校活动的照片。其中有一次,在老徐的安排导演下,我参与了一场相当紧张的“排练”。那天,我的棉袄外面套上当时最时髦的衣服——绿军装,然后煞有其事地拿着毛笔,摆出一副口诛笔伐的样子。小芳被安排站在我的身旁。

小芳是干校里最年轻的女学员,一副娃娃脸,见人就笑,大家都很喜欢她,都亲热地叫她小芳。那时虽说我和干校的干部们都已经很熟悉了,但和小芳姑娘如此近距离地站在一起却是第一次。记得老徐当时给我们拍照时,一再要求我俩靠近一些、再近一些……弄得我俩都很不好意思。

老徐还要求小芳要看着我的脸,表示要想说点什么;我呢,则要和她对视着,做着要准备回答什么的样子。这姿势真难做!因为我和小芳一对视,先是不好意思,接着就忍不住要笑,怎么也绷不住。尤其是小芳,笑得面色绯红,又扭头又捂脸捂鼻子的,弄得我在大冬天里是一个劲儿地出汗。

我们折腾了好几次,都不成功。最后连老徐也有点儿不耐烦了,递给我一张稿纸说,算了,你们两个就别互相看脸了,就都看这张稿纸吧!就这样,反反复复又折腾了快一个多小时,总算拍完了(见下图)。

这就是后来发表在1974年2月27日《大众日报》第2版上的那张照片。照片中的我手拿着毛笔,小芳拿着稿纸,我们摆出一副商量研究的样子。右边伏在桌上抄写东西的就是干校另一个女学员小林;后面是大队的孔祥宏和本村的一个青年(忘记名字了)。

1974年秋天,干校的同志们结束了在农村的一年学习生活,要返回聊城了。我和乡亲们与干校的同志们执手相牵,一直把他们送到村头路边的汽车上。大家的眼睛都红红的,真是难舍难分啊!

“张主任!张局长!老陈!小郑!茂林!小王!小闫!小林!小芳!……你们有空就回来呀!”乡亲们一个人一个人地喊着他们的名字,那声音听着真让人心颤!

当干校的汽车终于消失在公路尽头的时候,那种失落、寂寥、惆怅、悲凉、孤独的感觉,忽地一下从脚底一直袭上心头,我感到了一种透心的冰凉!

长空雁叫,黄叶飘零。干校的同志们在村里热热闹闹“学习锻炼”了一年之后,走了。人家可都是地区的干部啊,人家走到哪里都是有工作的、吃国库粮的。可我呢?我不知道我的将来会怎样?

邂逅与寻找

当然后来,我也幸运地被“辛大铁路”(山东境内的一条新建成的铁路线)招工了。从饥寒窘迫几乎穷困潦倒的鲁西小村,来到了泰沂山区的那个小得不能再小的火车站,当了一名铁路养路工,开始了我的另一种方式的人生旅涯。

我欣喜万分地、无限满足地享受着每个月56斤定量粮食(当时济南市民每个月的定量是27斤)和每月39.9元的工资,还有每月11.7元的野外施工津贴补助(0.45元×26天工作日)。虽说是重体力劳动,可有在农村插队断炊挨饿这碗知青酒垫底,能在铁路上干养路工那就等于上了天,好得不能再好了!

记得是在1977年的夏天,我回济南休班,在大观园附近,突然与小芳邂逅了。我们都很惊喜,互相询问着对方的近况。我颇自豪地对小芳说:我现在干铁路了,在辛大铁路。你呢?

小芳也高兴地对我说,她现在正在上学呢。

我一愣,问道:上学?还上什么学?

小芳说:上大学,山大(山东大学)。

天哪,就她这句话,一下就灭了我的精神头儿!我真是自惭惶恐、无地自容啊!

我看了看小芳那充满稚气的脸,心中不禁暗叹起来:看看人家,人家小芳是上完了干校上大学,终身的干部啊!我呢?是抡完了锄头砸洋镐,修完了地球修铁路啊!

说实在的,我真是打心里羡慕小芳。你说,人家的命运怎么就这样好呢?

那次邂逅,我们只是短短说了几句话,就各奔东西了。并且那次邂逅在我的印象里也非常模糊,甚至后来都忘记了。直到前天——本文开头提到的2010年12月10日上午,小芳在电话里提及我们曾经在济南的巧遇,我才很费劲地想起来。是的,是有过这么一次邂逅经历的。

1994年夏天,我去聊城采访时,顺便去看望了张金德主任(后来是聊城市政法委书记,1993年离休)。在他家里,我见到了热情不减当年的张书记和他的夫人。

张书记面色白皙,还是那么和蔼、那么热情。我们互相寒暄了几句之后,谈起了许多当年在一起的事情。当我问起张敬民局长的情况时,张书记神情黯然地说:老张已经于五年前因病去世了。

他还告诉我,小郑(郑庆民)现在是聊城教育学院的党委书记了;小芳在市总工会;小闫回了冠县;郑茂林的情况不太清楚,听说他下海做生意了,一直也没有了联系;其他人他也说不清楚了。

中午,张书记执意要留我在他家吃饭,并特意把他在交警支队的儿子叫回家来陪我。临走时,张书记拉着我的手,很是依依不舍,还送了我一箱东阿产的“曹植酒”。

没想到那一次,竟是我与他的最后一面!2003年我再到聊城去时,张金德书记已经去世了!而其他的原来干校的几个同志,像郑庆民、陈克甫、茂林、小王、小闫,还有小芳她们,我一个也没有联系上。

后来,我就想打听着找一找当年给我们拍照的徐百喜老师,希望他能够帮我提供一下线索。虽然一直也没打听到,但一种说不出的情愫却怂恿着,让我的心更加执着起来。

直到2007年10月,我到临清去参加张彦青艺术馆举办的一个活动期间,在当地朋友的热心帮助下,我喜出望外地找到了当年为我们拍照的摄影师徐百喜老师。

那天晚上,我打通了徐老师的电话,他老人家立即就骑着电动单车,赶到了我住的临清宾馆。执手相对望,世事已沧桑。

寒暄了一阵后,我得知,面前这位精神矍铄的徐百喜老师也已经七十有二了。我们相互打量着,真是百感交集、唏嘘不已啊(见下图)!

叙谈之间,自然就谈及了当年和我们住在一起的聊城五七干校的同志们。徐百喜老师拿出他精心保存了三十多年的剪报集,指着上面的照片向我一一介绍当年的一些事情。

我一眼便认出了当年他给我和小芳等拍摄的那张照片的报纸剪辑。时隔三十三年之久,徐百喜老师还精心保存着,而且还这么完好,真是难得啊(见下图)!

我现在看到这张照片,仍然感到那么的亲切,那么的遥远朦胧,又是那么的近在咫尺。当年的一些情景,不由得全涌上了心头……

“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

长得好看又善良;

一双美丽的大眼睛,

辫子粗又长……”

李春波的一曲《小芳》,曾让多少人如痴如醉。特别是像我们这一代历经风霜、饱受磨难的老知青,谁的内心深处没有几张当年不敢曝光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底片呢?

世事沧桑,时过境迁。当年青春焕发、豪气冲天、壮志凌云的我们,在经历了几十年雨雪风霜的交淬之后,陆陆续续又回到了初始的原点,突然发现:当年那一点曾经的美好,竟还一直魅力非常地辐射着、召唤着……

当然我知道,此小芳非彼小芳。但只要有小芳这么一个让人一读就感到无比温馨和追忆留恋的名字,就足以让我们在一片现代拜金拜物教的嚣尘中,保存一隅干净的圣土、掬起一抔甘冽的清泉,来慰藉滋育我们尚未死的心性。

这是我和小芳当年偶然的、也是唯一的一张合影照片,而且是在三十多年以后才“物归原主”。我自然非常珍惜它。

我不知道小芳有没有这张照片,但我还是准备了一张,打算在我们有可能见面时送给她。

……

“沈明,我真的很高兴。我弟弟给我发了个短信,说有个作家叫沈明的在打听你,你认识吗?我说沈明?我当然认识了。他就把你的电话给了我……”小芳在电话里说了很多很多,那熟悉的声音一下就把我们拉回了三十多年前的许多往事里。

我们在温馨的回忆里,慨叹时光似箭,感喟人生无常。久远的倩影里,渐渐清晰了几个,仍然模糊着几个,蓦地还少了几个!唏嘘中有欣慰,有庆幸,也有些许悲凉……

小芳说:沈明,希望你有时间来聊城玩玩,到时候我把原来干校的几个人约好了,大家在一起好好聚一聚,叙叙旧,大家都这把年纪了,见个面很不容易的了……

我答应了她。

那天,我们这通电话不知不觉打了近一个小时,方才放下。

好长时间没有写诗了,那天竟蹦出这么几行来:

突接聊城小芳电话有感

一把秋风觅小芳,流年不觉已披霜。

温陈小院曾学步,华夏大风几赴汤。

执玉工章积墨厚,抱石归朴捡薪长。

识缘缘识缘有度,缘灭缘生缘自芳。

2010年12月12日

【图片为作者提供】

作者近照及简介:

沈明,笔名木雁、网名石头,1951年生于山东省济南市,退休于中铁十局;系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摄影家协会会员。著有个人诗词辑选《木雁行白》、散文集《潇洒人生》、自选小说集《心祭》、长篇传记文学《风雨写生——著名国画家张彦青传》《忠诚——济南空军医院原副院长王宝俊传》,201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又再版了补充后的《风雨写生——张彦青传》;先后编辑、主编过《丹青谱——山东省国画家传》《走向新世纪》《无愧岁月》《情系十三中》《天下知青歌曲集》等书籍。

(0)

相关推荐

  • 落羽

    雨巷白马 落羽 吴歌清语江南水, 成都浣花望江醉. 华灯初上夜未央, 是否红窗剪花卉. 沉香袅袅文殊坊, 鱼跃龙门摘天星. 落羽翩跹锦江岸, 雁飞东南袭葳蕤. ---- 张茂林 <听见,花开&g ...

  • 浙江杭州.沈明权的山水画欣赏(3)

    浙江杭州.沈明权的山水画欣赏(3) 作者:求是2013来了 沈明权, 1947年生于杭州.自小喜音乐,舞箫弄笛数十年而孜孜不倦,拜山水画大师陆俨少先生为师,为其最后一个入室弟子.深受先生的教诲,&qu ...

  • 浙江杭州.沈明权的山水画欣赏(1)

    作者:求是2013来了 沈明权, 1947年生于杭州.自小喜音乐,舞箫弄笛数十年而孜孜不倦,拜山水画大师陆俨少先生为师,为其最后一个入室弟子.深受先生的教诲,"转益多师是我师",突 ...

  • 重庆壹滋鸭沈明辉:分享是做卤味初心,做品牌更要做好厨艺传承

    "吃我们的麻辣鸭脑壳鸭脖子,就是飞一会儿的感觉."经过经年的筹备,有着三十多年厨龄的重庆中国烹饪大师沈明辉继创办读肴知味后创办了重庆壹滋鸭食品有限公司."伟哉创业主,用才 ...

  • 重磅:沈明均出任长安PSA营销副总裁 DS今年目标2万辆

    点击上方 e汽车 关注我们 文 | e汽车 微信号 | eautocar 在发布了新年规划后,长安PSA也迎来了人事变动. 近日,e汽车从相关人士处获悉,原长安汽车合资合作部部长沈明均将出任长安PSA ...

  • 江南妙韵:戚加萍先生评弹《张飞》沈明

    江南妙韵:戚加萍先生评弹《张飞》沈明

  • 沈 明:​朋 友 老 白

                朋  友  老  白 文/沈 明   老白其实并不姓白,他姓段,是我在云南大理的一个白族朋友.说起我们的相识,还真是有点儿天缘巧合的意思. 2005年8月,我因工作关系从广州来 ...

  • 沈 明:​“三巴”与“三头”

                 "三巴"与"三头" 文/沈 明 前天在网上忽然看到一个帖子,某一个官网站竟用赫然灼目的标题写道:"领导干部必须管住自己的嘴巴 ...

  • 「沈明权」|丹青追梦 水墨本色-中国当代书画名家个人云展览

    [个人简介] 沈明权,1947 年出生.杭州市人.为陆俨少先生入室弟子. 出版著作有: <中国当代名家画集.沈明权>人民美术出版社(大红袍)2014.5 <李郭画派纵述> 上海 ...

  • 沈明老师近期诗画新作

    沈明老师近期诗画新作 万重叠翠幽杳藏, 屏嶂雍依招隐山. 秀木岑浸云没壑, 人间醉里等闲堪. 秋尽还复日乍暖, 夏荫凋去岁已寒. 回看月冷观舟渡, 修苦求登兜率天. 白露霜袭叶影红, 苍烟抚渺酿虚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