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习的五个维度
维度一:选择正确的启蒙方式
在我的童年时期,还没有那么多的早教中心和幼儿英语教学机构,父母也完全没有那种要我“提前学习英语”的紧迫感,但是由于家庭原因,儿童时期的我常常有机会和西方人一起吃饭、郊游,在年幼的我看来,这些白皮肤、黄头发的人,除了说话和我们不一样,其他方面并没有什么不同。当时的我虽然对于“英语”这门语言没有任何概念,但是却切切实实地“听”到了这门语言。现在想来,这应该就算是我和英语的初接触吧。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影碟机开始流行起来,当时家里有一台很大很笨重的影碟机。母亲喜欢买一些原声的电影碟回来看,比如《人鬼情未了》(Ghost)、《罗马假日》(Roman Holiday)、《廊桥遗梦》(The Bridge of Madison County)等等。我做完作业之后就常常在一旁“蹭”电影看,虽然随着我渐渐地长大,这些电影中的情节都被忘得一干二净了,但是原声电影里头那些圆润流畅的英文对白却是“雁过留声”,在无形当中留在了我的记忆里。
我在初一的时候正式开始学习英语。当时的英语启蒙老师是一位刚刚大学毕业的年轻姑娘,这位老师气质超级好,又很有亲和力,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人美心善”,我们都很喜欢她,因此虽然她对我们要求很严格,我们仍然很愿意听她的话。记得当时的英语课本上并没有专门辟出音标的教学板块,但是她却坚持利用自习课等时间给我们讲解音标,并且给我们提了两点要求:一是要熟练背诵所有的音标;二是要掌握常规的字母组合所对应的发音。当时的我在记忆这些毫无逻辑性的发音和长相奇怪的音标时,真可谓苦不堪言。但是这件事情却为我的英语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我之所以能顺畅地利用英语词典自学英语,进而可以做到看到单词的拼写就大致能够知道单词的发音,我想都是和英语启蒙时期苦练音标的基本功分不开的。
反观现在很多学生的英语学习,他们从一开始接触英语就被要求机械地背诵单词的中文意思或者是记忆语法规则,相比较而言,我的英语启蒙方式可能更加接近英语学习的本质——交流。幼时的交流和看原声电影,初中时代的音标学习,都为“听懂”和“流畅表达”立下了汗马功劳。
维度二:吃透学习材料
回顾我的学生时代,英语学习资料比较匮乏,不像现在的英语学习者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到符合各种难度级别、风格迥异的学习材料,甚至还有各种手机应用方便英语学习者们收听BBC广播电台的节目或者是阅读《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的文章。当时英语的课后补充学习材料只有《新概念英语》这一套书。教科书上的内容往往比较基础,因此我的英语老师除了讲授教科书上的内容之外,还会给我们讲解新概念的课文。由于没有那些便捷、充沛的学习资料可供选择,我们只能拿着《新概念英语》反复研读。
首先是过一遍所有单词,确保知道单词的发音、词义、词性;接下来就是听课文、做句子解析;在非常熟悉课文的基础之上,老师还会要求我们做对应的输出练习,比如看着课文的中文译文进行翻译,自己说出或者写出英文,然后再和英文课文进行比较,又或者是为故事续写结局,甚至改写故事;最后,老师还会要求我们自己准备一个小本子,将《新概念英语》中一些比较好的词组和句型记录下来。这样一遍一遍地下来,每天完成一点内容,最后完成一篇课文的学习可能会花费一周的时间。虽然说,学习的过程有些枯燥,但是却在不知不觉中打牢了词汇、语法的基础。
久而久之,我发现自己竟然能够脱口而出课文中的一些表达。比如想表达“人性如此”的时候,我会直接说“Such is human nature that …”,这个句式就来自于《新概念英语3》的文章“The Double Life of Alfred Bloggs”。又比如,在学习《新概念英语》之前,我只知道用副词extremely来表示“极端地”,但是学习透了《新概念英语》的文章“The Facts”之后,我又可以自然而然地用go to extremes来表示这个意思了。
总是有英语学习者希望找到“完美”的教材,他们嫌弃《新概念英语》“过时了”,或者觉得《看听学》(Look, Listen Learn)太幼稚。他们不断在寻找“完美的”英语学习资料,然后不断地失望。殊不知,所有的英语材料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
以《新概念英语》为例,的确,这套书有些“古老”,当中的一些故事和现在学生们的生活可能没有那么紧密的联系,甚至它的印刷也不够精美,没有那么多精彩的配图,也很少安排有趣的互动练习,但是作为一套英语教科书,它提供了大量的词汇和表达法供学生学习模仿,每篇课文都有学习的重点,也关注语言技能的培养,学生如果能够踏踏实实扎进去学习的话,收获一定是很大的。
再比如说《经济学人》这份杂志,如果学生拿它作为学习材料,那么当中的一些较为专业、较为新颖的表达会造成一些理解困难,学习压力可能较大,但是《经济学人》信息量大,内容丰富,是学术阅读的典范材料,如果能够坚持学习下来,阅读和写作能力自然而然能够得到提升。综上所述,其实英语学习资料对学习者的影响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真正影响学习效果的是能否坚持下来,能否“物尽其用”,把每一份材料都能“吃透”,进而将其中的知识点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能力。
维度三:培养学习兴趣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如何培养兴趣却是一个不容易做到的事情。在这一点上我特别感谢初中英语老师的教学方法。
我初中的英语老师经常在课堂当中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授课,就是给大家设定一个场景,比如医院、超市等,然后由几名学生分别扮演工作人员和顾客,围绕一个小问题进行一段对话表演。学生们可以根据一个中心问题展开,自由发挥。老师一般会给我们两天的时间准备一个表演,我们就会几个同学聚到一块儿,自己写台词,有不会的单词就自己翻词典,然后还要讨论单词选用是否合适,意思表达是否到位。最后,我们要把这些对话背下来,到时候上台表演。
这样的活动每星期都有两次,一个学期下来,我能上台表演几十次。当然这样的表演机会并不完全均等,老师会鼓励大家都去参加,但是比较积极的同学机会明显多很多。有些同学会觉得害羞,所以尽可能地避免参加这个活动。我算是比较“放得开”,而且头一两次参加完之后,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因此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只要有这样的表演活动,我都会报名参加。
久而久之,我不但获得了很大的英语学习动力,而且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英语应用能力。在后来的英语学习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我也会很有兴趣地去查词典、翻资料,自己想办法去解决。我想,这其实就是语言学习的真谛吧:在实际语境中解决问题。
维度四:耐心对待细节
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我也会常常碰到一些“难缠”的小问题,在面对这些问题时我也常常懈怠,比如我曾经非常烦“单复数”和缩写的问题。我觉得为什么that is可以缩写成that’s,但是this is就不可以缩写成this’s呢?再比如,12个月份的英文缩写,基本都是前三个字母,比如August就缩写成Aug.,但是9月的缩写需要四个字母,应该写成Sept.,我觉得无聊极了,不愿意花时间去记这些“无用的东西”。有一次作业我又把9月的缩写写错了,我当时的英语老师非常生气,在整个班级里点名批评了我。鉴于我在英语学习上一贯比较优秀的表现,这种“耻辱”是我之前从来没有经受过的,我至今仍然记得当时的难堪、委屈和气愤,我觉得老师至于这么小题大做吗?就为了这个小小的细节这么跟我过不去。
后来,英语老师单独找到我,语重心长地跟我解释英语使用当中的细节的重要性,我至今仍然记得她向我强调说:“英文是一门重结构、重细节的语言,如果你写的英文文章,或者是你讲出口的英文,想让别人感受到你是一个认真严谨、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那么你就应该关注这些细节。”
虽然我当时对这句话可能还没有什么深刻的认识,但是一路走来,我却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了一件事,就是在英文表达当中关注细节,往往会让我的表达显得干净利落。在雅思的口语和写作当中,也正是因为我注意到了细节,所以这两项的分数一般都比较理想。
维度五: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
最后我想跟大家分享的一个关键维度是“明确的学习目标”。
不管是回顾我自己的学习历程,还是分析这么些年来接触到的学生案例,我都清晰地认识到一件事:学英语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这个目标可以是整体性的考试目标,比如托福考到多少分;也可以是特别具体的某项语言能力的度量,比如单词量达到多少;甚至是生活化的目标,比如看懂某部电视剧。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学习的动力很快就没有了。
不同的学习目标对应的学习材料和学习方法是不一样的,没有具体目标的学生容易被各种各样的建议所左右。比如我自己在准备口译证书考试的时候,我的室友在准备GRE考试,对她来说,“背单词”是每天的主要活动。她很在意自己能够记住的单词量,而对于一些单词的具体用法却不是很在意,这种做法是符合当年GRE考试的考点和题型要求的。
和她一起复习的我由于当时的考试目标是口译证书,因此我特别在意单词的词性、词组搭配、发音等这些问题,因为这个是口译考试当中的重要点。试想,如果当时我们互相“学习”对方的复习重点,那么结果非但不是“取长补短”,而要变成“邯郸学步”了。
简言之,从上述这五个维度出发,做好“正确的事情”,那么学好英语便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