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玉器,一点也不粗

七梁玉发冠

明代

高5.5、长4.3、宽5.9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洁白,抛光较好。玉冠两侧各有一圆孔,以插簪固定发髻。冠面凸起七道直梁。束发冠为古代男子戴在头上作束发所用,这种梁冠一般为退朝燕居之时束发所用,使用时扣覆在发髻之上,用簪固定。明代一品国公丞相以上官员才能使用七梁冠。

五梁玉发冠

明代

长5.5、高4.2、厚3.4厘米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玉质绿色。顶雕琢五梁,两侧呈卷云状,双侧下端有一穿孔,可用于插簪。

竹节首玉簪

明代

通长15厘米

现藏于福建博物院

玉质白色,细腻温润。簪首稍弯曲,雕刻竹节纹,簪体呈圆锥形,光素无纹。整体琢制精细,抛光细腻。

鹿首玉簪

明代

长12.4厘米

现藏于旅顺博物馆

玉质白色,光洁温润。圆雕,呈上粗下细形。簪首以俏色技法雕琢一昂首卧状瑞鹿,簪尾有褐色斑。

如意头玉簪

明代

长14.4厘米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玉质白色,质地润泽。圆长条状,末端稍尖,簪首呈如意形,略弯,用阴刻线琢一如意头,比较简洁。

龙凤纹玉簪 (一对)

明代

长14、宽1.5、厚0.3厘米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玉质白色,光泽莹润。呈扁圆长条状,末端尖且薄,簪首透雕各饰一龙纹、凤纹。

水仙花首玉簪

明代

长21厘米

现藏于福建博物院

玉质白色,细腻温润。簪首镂雕一丛水仙花卉,制作精细,簪体呈圆锥形,光素无纹,通体打磨圆润。

花蝶纹玉扁簪 (1对)

明代

长18.6厘米、头宽1.9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白色,莹润无瑕。簪为扁片形,簪首上镂雕宝瓶、花草和蝴蝶,上端一圆凹为掏耳,下端簪柄尖细。 琢刻精细剔透,抛光极好。

喜上眉梢玉簪首

明代

通长23、高2.7、厚0.3厘米

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由银簪体和玉簪首组成。玉簪首为白玉,片状,双面雕琢一喜鹊栖息于梅枝梢头。喜鹊俯身翘首,尖喙张开似在鸣叫报喜,翅拢于背,长尾略张,鸟身细部均以阴线刻划。鸟下枝头梅花盛开,后有叶片陪衬。梅花的轮廓为五连弧形,中心的花蕊刻斜方格纹,花瓣和叶片打洼。鸟身与花枝间采桯钻法镂空,表面打磨精细,但侧沿和镂空处的内膛毛涩,桯钻痕迹明显。

龙首形玉耳饰(1对)

明代

直径3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白色。耳饰呈圆形,耳饰中部雕一龙头,两角向后,龙嘴张开,口中吐出一圆珠,圆珠与嘴间有一穿孔,孔中穿银丝,银丝向上分为两支,顶端各串一珍珠。此耳饰设计别致,造型新颖。

龙首玉梳

明代

长11.8、宽4.5、厚0.6厘米

现藏于常熟博物馆

玉质白色,微泛青。梳背呈圆弧形,柄为龙首形。龙口微张,阔鼻,粗眉紧压双眼,眼圆而凸,头上长一分叉独角,造型古朴雅致。

双龙戏珠玉镯(1对)

明代

直径7.59、厚0.9厘米

现藏于旅顺博物馆

玉质青色。镯呈椭圆形。双龙张口,同衔一宝珠,三角形目,双长角。体圆润,光素无纹。

松石纹玉镯

明代

外径8.1、内径6、厚2.2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白色,温润细腻,有褐色沁。椭圆形,外缘浅浮雕松树、坡石、猎狗,形象生动自然,器表柔和温馨。

竹节形玉镯(1对)

明代

长径5.5、短径4.5、厚0.7厘米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和田白玉质,细腻温润。镯呈椭圆形,截面略呈半圆形,内侧稍平,外侧弧度较大。竹节处饰两道阴刻线。造型简约雅致。琢磨细腻,抛光明亮。

龙形玉环

明代

直径9.3、宽2.2厘米

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玉质青色,有褐色沁和玉绺。器为扁圆体,大孔,环面为一龙衔尾状,龙身较长,龙上唇上卷,橄榄形眼出须,龙角较长。身上饰勾云纹和阴刻线。龙脊凸起阴刻“×”纹。龙尾分叉,龙身两侧饰飞翼,上刻细阴线。制作较粗犷。

龙纹环形玉佩

明代初期

直径8.6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白色,局部有浅褐色皮色。稍椭圆形体,通体镂雕一团龙,龙双角、长发、两须,四爪,团身盘旋于云纹之中。背面一侧有环扣,应为带饰。此龙神态威猛,颇具元代遗风。

龙首玉带钩

明代

长12.5、宽2.9、高2.4厘米

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玉质青色。带钩呈长条形,钩头圆雕龙首,钩身浮雕一螭龙。龙首略方,吻端平阔,如意云头鼻,扭丝状粗眉上曲,额头饰一圆凸,双耳后抿,角卷曲。钩身螭龙盘曲,毛发飘拂,肩、胯部位阴刻卷云纹,背脊一道阴线随形弯曲,小腿刻密集短斜线。钩身背面有一圆柄形纽,直径与钩身宽度相等。从侧面观察,钩身呈弧形,但弧度较之元代和清代的平缓许多,周边棱角亦未做去棱处理。

龙首玉带钩

明代

高2.6、长6.4、宽1.8厘米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光润。钩首作龙首反顾状,张口长角,拱身,钩身浅雕夔龙纹,钩纽为圆形。

龙首玉带钩

明代

高2.2、长9.2、宽1.6厘米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光润。钩首为龙首反顾状,长角,拱身,素面钩纽为圆形。

龙首玉带钩

明代

长9.9、宽2.2厘米

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玉质白色。钩首作龙形,龙眼近似菱形,凸起。凹鼻,吻上翘,叶状耳,勾云纹大眉呈绞丝状,双角呈V字形弯伸至颈部,宽额高突。钩身呈螳螂肚形,光素无纹。底部有一较矮的椭圆形纽。

凤首玉带钩

明代

长8.6厘米

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上有黄褐色沁。凤首作钩,凤为管状圆眼,尖喙,头上有一条形花冠。钩身分成二节,隆起,钩面阴刻花叶纹。底部有一较矮的椭圆形纽。

凤首玉带钩

明代

长11、宽1.8 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洁白温润,抛光好。凤首钩,凤长眼尖喙,钩身雕刻出凤鸟的两翅及尾翼,纽为椭圆形。

兽首玉带钩

明代

长9.7、宽1.6 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白色,质地细腻温润。兽首钩,兽眼圆形外凸,兽眉上扬,双耳作桃形凸块向后贴于两侧,钩身略呈琵琶形,纽为圆形。

鹅首玉带钩

明代

长8.7、宽1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白色,质地温润。鹅首钩,颈部以短细阴线刻出一圈绒毛,通体抛光,线条优美流畅,纽为圆形。

螭纹龙首玉带钩

明代

高2.5、长11.2、宽2.4厘米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玉质青色。钩首作龙首反顾状,钩身爬一小螭和龙首相对,卷尾,钩纽为圆形。

螭纹龙首玉带钩

明代

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

长12.5、宽3.2、厚3.1厘米

玉质青白色,有油脂光泽,光洁温润。钩首作龙首形,钩腹正面浮雕盘绕卷曲的小螭,螭龙首相对。钩纽呈圆形。

螭纹龙首玉带钩

明代

长13、宽2.5 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青色,有黄褐色沁斑。钩为龙首,龙眉上扬紧贴眼部,龙眼凸出,蒜形鼻,龙嘴微张,露齿,刻上下两排牙。嘴中钻孔表示口腔,龙角向后分为两叉。钩身高浮雕一螭,螭首上扬,脸短而方,耳作猫耳形,口微张,颈部长,脑后生独角,发及肩部,肩部前凸。螭背上刻双阴线作脊线,脊线两侧刻冰纹作肋骨,四肢显得有力,关节处有卷云纹,整体富于动感。瓜形纽。此带钩在纹饰的刻画上还留有元代遗风,钩身仍略呈琵琶形,但与元代相比变窄,应为明代早期作品。

螭纹龙首玉带钩

明代

高2.5、长13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玉质灰白色,局部有黄褐色沁。龙首形钩首,圆珠眼,张嘴,上下唇有齿,腹上雕一爬行蟠螭与龙首相对,五官集中在面部下半部分,下颔有一长须,两前肢立起,腹下有一圆形纽。

龙首水晶带钩

明代

长7.8、宽2.3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茶色水晶质,晶莹剔透。龙首为钩,钩身素平,棱角挺直有力。背部纽呈长方形。

花鸟纹玉带(一套16件)

明代

总重716克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青白色。此套带板透雕两层花纹,底层为“卍”字纹,上层为花鸟纹,背面光素,有穿孔以供嵌于皮带之用。此种工艺为晚明风格。《明史·舆服志》载:“文武官常服,洪武详定。凡常朝视事,以乌纱帽,圆领衫,束带为公服。其带一品玉,二品花犀,三品金花,四品素金……”故此套带板为晚明一品大员所用。

凌霄花纹玉带(1套20块)

明代

桃形:直径4.2厘米

铊尾:长7.5、宽4.3厘米

长方形:长4.2~4.3、宽1.5~2.4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白色。带板1套计20块,皆扁平,其中铊尾2块,大长方形銙8块,小长方形銙4块,桃形銙6块。每块均透雕凌霄花纹及翻卷的花叶。玉带一直是帝王、高级官员使用的革带中级别最高的。在明朝冠服制度中,一品以上阁臣直至帝后才可使用玉带,形制亦有规定,在明中期以后固定为20块1套。多以龙、麒麟、人物、花鸟纹等为图案。这套玉带深受乾隆皇帝喜爱,配以紫檀木匣,并于其上刻诗、题款。

飞鱼花草纹玉铊尾

明代

长6.2、宽5.1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洁白温润。多层镂雕,下层镂雕卷草纹,上层雕一飞鱼。飞鱼为龙头、飞鱼身,类蟒,有角。鱼身有两翼,两翼之上又刻有龙爪,作展翅飞翔状,穿梭于花草纹中。背面无孔。雕刻极为细致精美。明代有飞鱼服,乃一定品级官员才可穿着。为玉带的组件之一。

三阳开泰玉铊尾(2件)

明代

长9.6、宽5.5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

玉质青白色,温润细腻。弧形首长方形片状。通体镂雕三只羊,形态各异,或奔跑、或低首、或回望,点缀山石、松树、花草。顶端正中部祥云环绕一圆框,内琢“日”字。整个画面寓“三阳开泰”之意。构图和谐,镂雕精细。为玉带的组件之一。

龙纹玉铊尾

明代

长16.8、宽6.6、厚1.6厘米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玉质白色。长方形,一端平,一端弧。中间镂雕龙纹,杂以八宝、缠枝花叶纹。背面光素。用料精良,雕工细致。

龙纹玉铊尾

明代

长8.7、宽4.6、厚0.7厘米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双层透雕。琢一正面龙,腾跃于花丛中。器物一端平齐,一端外凸弧圆。龙头大,厚额,毛发向上扬,龙身细小,龙身遍布斜方格龙鳞,明代中晚期龙纹特征明显。

龙纹玉带板

明代

长7、宽5.5、厚0.8厘米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玉质白色。呈长方形。减地浮雕一龙纹,龙盘曲上行,形态充满动感。龙发往前冲,独角,龙身粗无鳞纹,用阴刻线刻出胫骨、脊骨和腿关节处的毛发,三爪,尾分叉呈卷云状压于后腿下。明代龙纹特征非常明显。

云龙纹玉带板

明代

长8、宽4.4、厚0.7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局部有绺斑。器呈扁平长方形,正面以减地深挖工艺突出了龙的造型,龙的两只眼睛用双圈表示,呆滞而无生气。毛发向后飘拂,身体扭动弯曲,似腾跃于海浪天空之中。下饰水波纹,侧有云朵纹。背部光素,四角有四组对穿孔。

龙纹玉带板

明代

长7.2、宽4.8、厚0.7厘米

现藏于山西博物院

玉质青白色。扁体长方形。凸起的长方框内透雕龙纹。龙身细长,卷曲呈S形,龙首双眼圆凸,猪首形鼻,浓发前卷,张牙舞爪。采用双层透雕技法雕琢,主纹为龙纹,底纹为锦纹。为明代典型之作。

龙纹玉带板

明代

长7.2、宽5.8、厚0.7厘米

现藏于山西博物院

玉质青白色。扁体委角长方形。凸起的长方框内透雕龙纹。龙首正面,圆眼,凸鼻,阔口,长须,长发飘逸,躯体盘旋呈S形,脚踏海水。底层为镂空卷叶纹。

龙纹玉带板

明代

长7.1、宽4、厚0.6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有少许黄斑。此器采用双层透雕技法,琢一侧面龙纹,龙头雕刻较为简单,毛发后扬,龙身用细阴刻线斜方格纹代表龙鳞,龙爪为风车状。左右上角各有一花朵,并与龙体相互缠绕。这种身处花卉丛中的龙称为“穿花龙”,是宋元以来常见的装饰题材。

龙纹玉带板

明代

长6.8、宽5、厚0.8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带黄色绺斑。此器采用双层透雕技法,琢一侧面龙,其双角向后,毛发前冲,如意云纹的大鼻向上翻卷,两旁上冲两缕龙须,张嘴露齿。关节后面有一撮腿毛,龙爪为风车状。龙鳞用细阴刻线斜方格纹代表,尾端分叉状如卷云。龙体下方饰海水江崖纹。底为镂空窗棂式锦地纹。

龙纹玉带板

明代

长6.7、高5.7、厚1.8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白色,细密光洁,有灰色沁。正方形,扁平体。透雕龙体细长弯曲,龙首侧视,张嘴,鼓眼,突鼻,须外扬,长发飘逸,四爪坚实有力,身躯健壮,盘旋于卷草莲纹之中,阴线勾饰密集麟片形龙纹,三柿分别挂在框内三角。纹饰繁缛,细部逼真。

云龙花卉纹玉带板

明代

长6.3、宽4.9、厚0.5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白色。长方委角,单面透雕。主体纹饰为花中云龙,纹饰凸起,略高于边缘。在枝干底纹的映衬下,玲珑剔透,富有层次。

龙纹玉带板

明代

边长6.3、厚1厘米

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玉质白色。带板呈正方形,方框内纹饰双层透雕。上层中部雕琢一龙,周围饰以花卉。龙呈旋转飞腾之势,毛发上冲,圆目长角,四爪呈风车状。由颈至尾一道阴刻线勾勒出龙躯的扭曲之势,其上方饰扉牙状背脊。龙身和四肢饰短直线,小腿细瘦,爪为四趾风车形,属明代晚期风格。下层镂雕缠枝花草纹。背面四角各有一花叶穿有一孔,用于以金属丝固定带鞓,因两侧镂空,故而显得较为隐蔽。纹饰表面抛光精细,但侧壁、内膛和底部较为毛涩。

花卉龙纹玉带板

明代

通长7.7、宽6.2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带板嵌于木框中。单面双层透雕,上层主体纹饰为花卉龙纹,龙圆眼,长角,露齿,体细长,斜格纹阴刻线以饰鳞片;四角饰花卉、竹子、灵芝。下层衬以祥云纹。

龙纹玉带板

明代

通长12.9、宽5.9、厚0.9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白色,温润细腻。长方形扁平体,外框镶银。正面镂雕龙回首,张牙露齿、双角、重圈眼。体细长弯曲,四肢有力,脊呈齿轮状,盘旋于卷草莲纹之中,形态逼真,雕琢精细。镶银边饰卷草纹,背部平行镶二长方形环。

摩羯纹玉带板

明代

长7.2、宽3.9、厚0.65厘米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玉质白色。带板呈长方形,正面在镂空的底层带纹地上琢刻摩羯鱼、云纹和山石海水纹。带板正中雕刻一摩羯鱼,头侧视,双目圆睁,长发向后飘浮,上刻细密阴线纹。细颈,粗身,身上满饰鳞纹。肩部有双翅,上刻阴线纹。尾部分两叉,向两旁弯卷。摩竭纹两侧有“卍”字形云纹。下部及两侧有山石纹和海水纹。带板背部四角处各有一对穿孔。

鱼纹玉带板

明代

长6.3、宽5.2、厚0.7厘米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玉质白色。透雕水草群鱼图。八条鱼形态各异,穿游在水草丛中,底为窗棂式锦地。“鱼”与“余”谐音,寓意年年有余。

麒麟纹玉带板

明代

长7.4、宽6.1、厚0.7厘米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呈方形,双层透雕麒麟纹。麒麟行走于花草丛中,毛发向前冲,脸部用重刀雕琢,麟身用阴刻线斜方格表示,有飞翼,腿细小。底为窗棂式锦地纹。

婴戏纹玉带板

明代

长9.2、宽5.7、厚0.8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青白色,温润晶莹,有芝麻点杂斑。长方形,框内镂空深浮雕,分两层,上层雕八孩童嬉戏玩耍,中部一花盆,盛开荷花、牡丹,顶部两侧为松树、梅花相伴,背衬几何网状纹。下层雕锦纹为衬,雕法细腻,神态各异。

四仙乘鹤纹玉带板

明代

长8.1、宽5.3、厚0.8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白色。长方形单面双层透雕。主体纹饰为四仙人手托蟠桃、灵芝乘鹤齐飞,底部衬托祥云纹。反映了道家得道成仙的思想。

胡人戏狮纹玉带板

明代

长7、宽6、厚0.6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长方形,通体镂雕,上下两层,上层左下方雕一人着窄袖宽衫,正中上方有一火球,右下方一狮子仰望空中火球舞动。下层采用明代常见的窗棂式锦地纹。

胡人戏狮纹玉带板

明代

长7.4、宽6.6、厚0.7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青中带灰斑。单面透雕。胡人头戴尖帽,单腿盘坐击鼓,右侧一狮子昂首倒立。其间镂雕卷草纹。形象生动,层次丰富。

弈棋人物纹玉插屏心

明代

高15.7、宽18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灰青色。镂雕。松竹荫下,二老坐于石桌旁,欣然对弈,另有二老端坐一侧,观摩助兴,二童子侍立其后。画面恬静幽雅,气氛祥和,极富生活情趣。这种弈棋题材在玉雕中少见。

双鹿纹玉带板

明代

长7.2、宽4厘米

现藏于北京艺术博物馆

玉质白色,光洁温润。镂雕松、竹、梅为底衬,主纹为两只小鹿,一只低头觅食,一只仰首远望。通体纹饰以单阴刻线雕琢细部,抛光极好。

双鹿纹玉带板

明代

长7.1、宽6、厚0.6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白色。单面透雕,主体纹饰为双鹿,其前后照应,姿态优雅,在松、竹、梅“岁寒三友”间穿行。鹿即“禄”之意。底层为祥云纹。玉色晶莹,刀法细腻娴熟。

三羊开泰纹玉带板

明代

长6.8、宽4.8、厚0.7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青白色,细密光洁。长方形,框内镂雕,上端“日”字形圆圈,边有牡丹花相伴,中部为各色迎春花卉,争奇斗艳,下有三只羊作行走状。构图繁密,细腻精美。

羊纹玉带板

明代

长8.6、宽6.3、厚1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润泽精良。器面采用减地深挖工艺,共饰5只形态各异的山羊,或回头张望、或低头吃草、或游玩漫步、或口吐祥云、或口衔灵芝,极富吉祥寓意。背部光素,四角有四组对穿孔。

龙纹桃形玉带板

明代

长5.5、宽5.2、厚1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有黄色绺斑。器呈桃形,采用减地深挖工艺以突出龙的造型,龙身细长,体盘旋呈S形,双目作圆圈垂直状,鼻头卷曲,龙须下垂,足爪以钻孔区分,龙身用细密的斜阴刻线代表龙鳞,龙尾为如意形。背部光素,有三组对穿孔。

荔枝纹玉带板

宋代

长6.9、宽6.5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白色。方形,窄细边框,框内减地高浮雕折枝荔枝纹,果实颗粒饱满,枝叶辗转反侧,十分生动写实。其纹饰简洁明快和单件带板宽大厚重的风格与宋代玉带板比较接近,尤其是枝叶的造型和雕工与北京房山县长沟峪金墓出土的白玉折枝花佩饰十分相像,与明代玉带板多采用浅浮雕或多层透雕的工艺和繁缛细密的纹饰则相去甚远。《宋史·舆服志》载:“带古惟用革…… 宋制尤详,有玉、有金、有银、有犀,其下铜铁角石黑玉之类各有等差…… 三品以上服玉带…… 荔枝带本是内出,以赐将相,在于庶僚,岂合(可)僭服,望非恩赐者,官至三品乃得服之。” 有关文献上还有关于宋代玉带上有“丝头荔枝”、“剔板荔枝”等名目。

荷花白鹅纹玉饰

明代

长9.7、宽4.4、厚2.4厘米

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

玉质白色,质地纯净。椭圆形轮廓内,以多层透雕技法雕琢枝叶缠绕的荷花莲叶,一只白鹅展翅嬉戏其间,均以阴线表现叶脉、羽翅等细节,栩栩如生。

龙纹桃形玉带板

明代

宽3.7~3.5、厚0.7厘米

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局部受沁为白色。桃形,二层透雕,卷草纹为底,正面透雕行龙。龙身卷曲呈S形,张牙舞爪。双眼圆凸,风车形爪,毛笔形尾,身饰鱼鳞,为明代龙的特征。雕工较粗。背面有三对牛鼻穿,无纹饰。

龙纹桃形玉带板

明代

高6.2、宽5.7、厚0.7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白色,莹润光洁。桃形,扁平体。镂雕顶部圆圈内“萬”字,中部龙首回顾,角向后,发朝上,重圈眼,张口露齿,躯体细长弯曲,周围彩云飘逸。阴线勾饰密集龙纹和卷云纹。

龙纹桃形玉带板

明代

长5.1、宽4.9、厚0.7厘米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玉质白色。桃形,镂雕龙穿花纹。龙大头,裂嘴,长角,弯曲长身。背面光素。

龙纹桃形玉带板

明代

高6.2、宽5.7、厚0.7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白色,莹润光洁。桃形,扁平体。镂雕顶部圆圈内“萬”字,中部龙首回顾,角向后,发朝上,重圈眼,张口露齿,躯体细长弯曲,周围彩云飘逸。阴线勾饰密集龙纹和卷云纹。

镶铜桃形玉带扣

明代

长8.2、宽6.5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白色,细腻温润。带饰桃形,正面镂雕两条螭虎,两螭相对,身卷曲,螭眼圆凸,方形脸。背面镶有铜托。

龙纹玉带饰

明代

直径6.4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

玉质青白色,有黑褐色瑕,细腻莹润。圆形片状。通体镂雕一团龙,身体盘曲,神态威猛,矫健丰腴。雕琢圆润,有很强的立体效果。背面圆环上有四对小孔以供连缀。

天鹅穿花形玉带板

明代

长径5.9、短径4.9厘米

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玉质白色。略呈椭圆形,镂空透雕三层纹饰。以水、莲、花卉为背景,一天鹅正张口嘶鸣,展翅潜入水中花草丛之中。莲瓣中心内凹,似欲折合,花心有圆形莲蓬,结有莲子。水草弯曲自如,翻转交搭,立体感强。天鹅上下唇雕成锯齿状,腹毛与翅羽以双阴线刻划出脉络,两侧斜刻短阴线。可能原是带板,背面平素,有深浅的钻痕和铊痕,有三个象鼻孔用于固定鞓带。

松鹤纹玉带扣

明代

长7.5、宽6、厚1.5厘米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玉质白色。椭圆形,面浅浮雕刻松鹤纹,背有二圆形纽。纹饰精细,构图疏朗。

大象花卉纹玉带扣

明代

长7.7、宽7.2、厚1.7厘米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玉质白色,有黄褐斑。圆形,面雕一象,上为万年青,中为牡丹花,下有带饰,背有二圆形纽。

菊花纹玉带扣

明代

长8.2 、宽5.4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青色。带扣呈椭圆形,整体作菊花形,中间雕出花心,花瓣层叠,略打凹。后有花形圆纽。

双狮戏珠纹玉带饰

明代

长6.5、宽4.9、厚1.8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白色。雕大、小双狮戏珠,寓“太师少师”之意。象征官禄代代相传。背面有长方形穿带孔。

鹤纹玉带饰

明代

长5.9、宽6.2、厚11.3厘米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委角方形,凸边,边框内浮雕松鹤、祥云。背面光素。侧边中间有竖向扁平孔,可穿皮带。

花瓣形玉带饰

明代

直径7.2、厚1.4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白色,温润细腻。为八角花瓣形,外镶铜框。中部浅浮雕圆形凸线,内有小鹿站立回首,牡丹花、灵芝相伴左右。阴线勾饰米字鹿纹,短阴线、网状纹。八角为阴线勾饰卷云纹。铜框背面有两个长方形穿孔。

嵌玉花金带扣

明代

直径6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玉质白色,金色纯正。扁圆形,透雕。正中白玉雕折枝花两朵,镶嵌在黄色活扣中。正面边沿凤鸟和折枝花卉相间,反面为正圆形黄金扣,分为两部分由合扣相连,大的部分占近五分之四为活盖,呈扇形,表面刻有缠枝花卉,边沿及合扣两侧共钻有5孔,用于固定,一侧有长条形孔,近合扣处有一圆形铜按纽,为控制合扣的锁。小的一块仅为五分之一,上有长条形孔,孔两端粗扁,中间细,边有一半圆条形环,两扣间有铜片相锁,可更换中间的玉饰。

螭纹龙首玉带扣

明代

通长10.7、宽4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白色。由带钩、带扣两部分组成。带钩为龙首,钩及扣身阴刻有双鸟纹。

螭纹玉带扣

明代

通长11.5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局部有褐色沁。由一块整玉镂雕而成。双环圆形,中空,双环镂雕双螭纹对连,连接处为方形活环套雕,环纽镂雕一螭纹,其余三面阴刻卷云纹。

螭纹龙首玉带扣

明代

通长12、宽5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青色。由带钩、带扣两部分组成。带钩为龙首,眼圆形微凸,蒜形鼻,嘴微张,龙眉上扬,两角向后。钩、扣身各浮雕一螭,螭蜷身,口衔灵芝,眼、鼻集中在脸的下半部分,耳作猫耳状,发及肩部。圆形纽。

山水人物纹玉饰

明代

长4.9、宽4.9、厚0.6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双面雕,正面采用留地浅浮雕法琢刻山、水、竹、石、人物,表现出明代文人画意。背面阴刻树、石、兰花,中有一牛鼻孔。玉饰线条坚挺,打磨光亮。

龙纹韘形玉佩

明代

外径8、内径2.5、厚0.5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青白色,细密光洁,有土沁及水银沁。圆形扁平体,双面雕工。主体作心形,外缘周边镂雕两条正面龙,前后相随,一条首残,阴线勾饰圈眼、龙纹、海浪纹。背面上部阴线勾饰不规划细线,中部孔洞边缘浅雕一条长须凸线,二尾线垂于玉佩边缘。

螭纹韘形玉佩

明代

长5.8、宽4.1厘米

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温润微透。俗称鸡心形佩,正面弧突,上部中心出尖较长。器上部镂雕细长形螭纹,虬曲翻转,螭龙长发飘至脊背,头呈斗状,嘴部平直,前足上弯成投降式,有明代螭龙的特点。鸡心上饰阴刻线、网格纹和云纹。鸡心背面下凹,纹饰与正面略同。其式样仿汉代玉鸡心佩。整器雕琢刀法粗犷,细部不甚讲究,具明代玉雕风格。

螭纹韘形玉佩

明代

长9、宽6.5厘米

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玉质白色。略呈心形,正中有一圆孔。透雕,上雕有两螭、一龙穿云纹。一螭脸部较宽,大眼,直鼻,无眉,额头平坦,两耳外撇,头顶发长后飘至脊背上;另一螭扭身,眉上扬作卷云纹,头顶螭发较短;龙弓身探首,水滴形眼,蒜头鼻前凸,眉作勾云纹,双耳向上耸立。头顶发后飘至脊背上。身上肌肉、毛发皆用细阴线刻划。

螭纹韘形玉佩

明代

高5.5、长7、厚1.3厘米

现藏于北京艺术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带玉皮色雕刻。体扁,中心开圆孔,孔周围浮雕、器边缘镂雕,纹饰为两条弯转盘曲的螭,它们身体或潜入或露出,

磬形玉佩

明代

高11.2、宽7厘米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两侧边有褐红斑。器呈磬形,顶角有孔供穿系,两侧边刻凤纹,中间镂雕花叶、瓜果。顶部系有二套环。

磬形玉佩

明代

高4.8、长9.5、厚0.5厘米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玉质白色。磬形,顶有孔可系佩,两端为如意云头形,面刻卷云纹,上下边有镂空花带。

玉佩

明代

长6.5、宽6.8、高1.2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白色,背面带有黄色玉皮。正面磬身上刻有两朵如意云纹,正中悬挂一戟,戟上的流苏及绸带飘扬。其下双鱼相对起跃,寓意“吉庆有余、吉祥如意”。背面磬身刻双蝠及团寿纹,寓意“福寿双全”

童子纹锁形玉佩

明代

高9.3、宽12、厚0.5厘米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作如意花瓣形,顶部二横杆相连象征锁,中间镂雕牡丹花,花中一童子手执花叶,作舞动状。

花形玉饰

明代

外径5.6、厚0.8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温润细腻。此器造型正面为八瓣花形,中心为阴刻网格状花蕊,外面整齐地包围着圆形、椭圆形、如意云纹四层花瓣,花瓣内凹,雕琢精细,抛光极佳,有玻璃光泽。背面装饰有丰满的大花瓣,花瓣绕中心圆纽右旋,背部中间有两个相通的穿孔,方便缀于织物上。这种形式的佩饰在明代较为常见。

梅花形玉饰

明代

直径5.1、厚0.7厘米

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玉质白色。玉饰扁圆,多层透雕,侧视呈碟形。中部雕一朵五瓣梅花,外围一周圆环形花枝,上有五朵小梅花与五个花瓣对应,其间一支串枝花由内向外斜出,分开的花瓣与相临的小梅花相接。梅花的花蕊均呈喇叭形,中心均有一孔用于镶嵌宝石。

人物诗文玉牌

明代

高5.2、宽3.5、厚0.6厘米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玉质白色。长方形,上端呈花边状,浅刻夔龙纹。器一面浅刻松下读书图,另一面浅刻诗文:“一卷读黄庭,风生雨晦清,梧桐凉阴石,时时万松声。”署“山”、“月”款。

人物纹玉牌

明代

长3.5、宽2.9厘米

现藏于苏州博物馆

玉质白色,晶莹温润,有褐色沁。呈长方形,两面浅浮雕人物、树木枝叶等图案。玉牌背面刻有“子”、“冈”篆体白字款。陆子冈,又作陆子刚,明嘉靖、万历年间苏州人,琢玉名家。精于选玉,妙于雕琢,曾造水仙簪,玲珑奇巧,花茎细如毫发。此牌用材精良,构图简洁明快,人物形象生动,刀法沉稳质朴,书法笔意圆转敦厚,是一件难得的珍品。

荷花诗文玉牌

明代

长3、高5.2、厚0.6厘米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玉质白色。此器长方形四边委角,首部为双环,正面用细阴刻线刻荷花纹,背面刻诗文。文曰:“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

螭纹玉牌

明代

长3.4、高5、厚0.5厘米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玉质白色。呈方形。顶为如意形额首,两面减地浮雕,一面为螭纹,毛发呈飘拂状,独角,身体弯曲,刻有脊骨和肋纹,长尾分叉卷曲;另一面为龙纹,龙身细小,毛发往前冲,独角,刻有长线加短线表示脊骨,二字纹表示肋骨,长尾穿过一后腿卷曲再分叉。

山水人物纹玉牌

明代

长3.6、高5.1、厚0.6厘米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玉质白色。呈长方形。首部透雕双龙衔珠,正反两面刻山水人物。一面琢四孔石桥低卧溪口,一文士在石桥上行走,左侧杨柳低垂,远处湖面开阔;另一面饰二文士湖上泛舟,远处青山绿树掩映。器物边框刻有阳文篆书“子刚”款,“子刚”款器物喜用名人画稿、名人诗句作为题材,器物的底子用碾磨的雕琢技法,似细砂,不抛光。

龙凤纹玉佩

明代

长5.1、高14、厚0.35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青白色,局部有灰褐沁。长方形,扁平体双面雕琢,图案一致。上端镂雕一条龙,呈S形状。龙首高昂前视,龙纹阴线勾饰。下部小方框内,浅浮雕一凤鸟作展翅状。玉佩的外廓饰浅浮雕几何纹,内廓上端一人双手举珠,拱手站立。两侧为云海纹。下端浮雕虎、龙、龟云纹缠绕,纹饰清晰,神态各异。

松竹梅纹玉牌

明代

长3.9、高6、厚0.6厘米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玉质白色。玉佩边缘圆滑,左边镂空琢一竹子,竹子象征谦虚的美德;右上角雕一仙鹤,鹤代表长寿、富贵;中间浅浮雕一棵松树。整体布局巧妙,三者结合寓意“岁寒三友”,象征高洁、清逸、脱俗的品质,为明代常用题材。

龙纹玉佩

明代

长9、宽4.8、厚0.5厘米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玉质白色,细腻温润。长方扁平形,由双龙相背而成,卷角,肥身,中有一单面孔,龙身细刻勾云纹、短斜线纹和细网格纹。

西厢待月图玉牌

明代

直径6.1、厚0.9厘米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玉质白色。圆形,边饰祥云纹,主题纹饰为西厢待月图,背刻诗文。

龙纹玉牌

明代

高5.5、宽4、厚0.5厘米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玉质白色。委角长方形,两面浅刻夔龙纹,上端有一孔可系佩。

玉插牌

明代

高20、宽14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玉质白色。长方形,玉牌嵌于红木座架上方。双层透雕。上层花牌正中雕弯曲长龙,四周雕有蝙蝠、喜鹊、花卉,下层雕卷叶纹为地。此器可能原为玉带板。

玉插牌

明代

高27、宽16.4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玉质白色。长方形,玉牌嵌于红木座架上方。双层透雕。上层花牌正中雕一“寿”字,四周雕有蝙蝠、喜鹊、仙鹤、玉兔,穿行于莲花之间,下层雕卷叶纹为地。此器可能原为玉带板。

工字形玉佩

明代

长3.5、宽3.6、厚0.8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白色,温润光洁。正方形,扁平体,双面雕琢,镂雕“工”字形,腰端琢为长方形缺口,两端对称,中心为圆钱形。两面图案一致。

花卉纹工字形玉佩

明代

长6、宽5.9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洁白,抛光莹润。整器呈方形,类似常见的工字型佩。镂空,中间花瓣形开光处又镂雕花朵枝叶,纹饰十分精巧别致。此物无穿孔,可能为嵌饰件。

回纹工字形玉佩

明代

长5.8、宽5.8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玉质青色。扁方形,透雕。正中一圆,内雕卷草纹,圆形外雕有对称的四个回纹,两侧向内雕凹槽,呈“工”字形。正反两面纹饰一致。

工字形玉佩

明代

长4.7、宽4.7、厚0.6厘米

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器形呈正方形片状,中腰剔出对称凹口。正面全部下凹,槽内玻璃光泽强烈,边缘起脊线。中心海棠形开框,刻一“吉”字和花朵纹。镂雕部分有拉锯痕,具有明代琢玉风格。

双喜字玉佩

明代

高4.8、宽4.1、厚0.7厘米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玉质白色,晶莹温润无瑕。由一长方玉片镂空而成,两面工艺相同。笔划边缘,减地斜洼形成边栏。因为笔划边缘下洼,笔划中部显得稍稍隆起,有聚墨的感觉。字佩两面及四边打磨光亮,镂孔处未经磨砺。

喜字玉佩

明代

直径5.7、厚1厘米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玉质白色。圆形,中间镂雕转心“喜”字,边饰卷叶纹。下有一横穿,系悬挂佩戴之用。

双龙纹喜字玉佩

明代

长5.2、宽6、厚0.4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青黄色,一面土沁较重。透雕双龙拱珠纹,对称双龙盘曲而下,托起“喜”字圆珠,寓“祥瑞吉庆”之意。龙身饰勾云纹,边廓起阳线。

兽纹玉佩

明代

长9.8、宽2.6、厚0.6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白色,温润光洁。弧形扁平体,双面雕琢,纹饰一致。两端雕龙首,嘴微张,菱形眼,角略凸。身饰卷云纹,中部上下各一个穿孔。此器为阴刻浅浮雕,雕法简练,造型古朴。

龙纹玉带饰

明代

直径4.4~5.4厘米、厚1.6厘米

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

汉白玉质,色稍黄。表面浮雕一屈体俯卧的龙,龙角高跷后扬,圆目突出;上唇向上翻卷,獠牙外露;自首至尾部有一条阴线,表示龙脊;四肢随意张开,尾部分歧向外翻。

松鼠纹玉佩

明代

高8.8、宽6.4、厚1.5厘米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有褐斑,多绺。器作心形,浅雕树叶,叶间爬一松鼠,根部有孔可系佩。

荷花形玉佩

明代

高6.3、宽5.5、厚6厘米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细腻温润。圆雕荷花,其上的枝叶、莲蓬、花瓣雕刻精细,栩栩如生。

果实形玉佩(3件)

明代

左:高7.2、宽3.8、厚2厘米

中:高6.4、宽2.9、厚1.5厘米

右:高5.9、宽3.3、厚1厘米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左:玉质白玉,细腻温润。器呈长扁豆形,上面浮雕缠枝花叶,下面有一蝙蝠,边缘有细齿纹。中:玉质白色。圆雕豌豆荚,上有两孔可系佩,豆荚上三颗豆粒凸现。右:玉质青白色。圆雕两个相叠的茄子及枝叶,形象生动。

双凤纹牡丹形玉饰

明代

长7.8、宽4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白色。单面双层透雕。外形似牡丹的花冠,常镶嵌于金银头饰上。廓内透雕一对凤鸟,两凤间琢一朵盛开的牡丹花,周围饰花蕾枝叶。底层衬以枝叶纹,使器物颇具层次感。

观音形玉饰

明代

高3.9、宽3.1、厚0.7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白色,温润纯净。扁平体。观音头戴宝冠,细眼,长鼻,小嘴,宽袖长裾,双手结禅宝印,坐于莲花座上。阴线勾饰束丝衣褶纹,花瓣纹。左边镂雕喜鹊花叶相伴,右边镂雕童子身着飘带相陪。

仕女花卉纹玉饰

明代

高5.9、宽4.4、厚0.7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白色,莹润柔和,留有玉皮。主体外框为八角形,扁平体,双面透雕,图案一致,中部一仕女身披飘带,站立前视,左右背衬“十”字形网状,伴有灵芝花卉。外廓顶部镂雕圆形环,中部为棱形,环外缠枝反卷,灵芝左右对称。

莲鹭纹玉饰

明代

长9.5、宽7.1、厚0.4厘米

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细腻纯净。器为薄状,四瓣海棠花状窄边框,其内透雕出莲叶交错、花、藕相间的荷塘,几只白鹭或低头觅食、或回首顾盼、或静静伫立、或展翅高飞;画面构图饱满,动静结合,远近高低错落有致,也可作为镶嵌饰。边框上端中央有一小圆穿,应为佩挂时穿系用孔。

婴戏纹玉佩

明代

直径5.3、厚0.4厘米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玉质白色。圆形片状,双面透雕相同纹饰,童子大头肥身,一手握桃,一手攀花枝,憨态可掬,周围缠绕花枝。

独占鳌头玉饰

明代

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

直径7.8厘米

玉质晶莹洁白。玉饰呈圆形,透雕纹饰,玲珑剔透。所雕主题纹饰为:一身穿官服之人右手持毛笔,左手拿笏板,喜笑颜开站立于巨鳌之前。巨螯翻动跳跃,穿梭于海水、流云、卷草之间,其寓意为“独占鳌头”。古时实行科举考试,考试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发榜后,赞礼官将带状元和榜眼到殿堂前,状元要站在榜眼之前,进立于陛石之上,石正中雕有升龙和巨鳌,意味着状元可以“独占鳌头”。

双螭纹璧形玉饰

明代

长8.4、宽6.8、厚0.5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光泽莹润有絮斑。造型为双螭和璧组合而成,是摹仿汉代出廓璧并加以发展而来。器中心为一玉璧,璧正面凸起,光素,碾磨精细,另一面饰乳钉纹。璧两侧透雕两只蟠螭,螭体弯曲盘绕在璧周围,圆头圆脑,五官压在脸部下方,身躯修长,四肢上下翻腾,尾部成多枝分开,翻卷自如,腰部尤细,肩胛、胯骨处略显肥胖。器身以斜格纹及短阴线进行装饰。整体线条柔和、对称和谐,独具匠心,极富装饰效果。

松鼠葡萄纹玉饰

明代

长5.6、宽4.3、厚1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青色,细密光洁。菱花形,正凸内凹状。镂雕松鼠举首吃葡萄,形态自然有趣。葡萄、枝叶、藤茎缠绕四周,枝繁叶茂,疏密有致。精雕细琢,生动活泼。

天鹅穿莲纹玉饰

明代

长6.6、宽5.3、厚1.3厘米

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玉质白色。椭圆形,正面弧凸,通体以镂空加饰阴线纹雕成一只天鹅躲藏在荷叶丛中,造型生动,琢制精细。在椭圆形环内,天鹅穿花飞翔,象征在莲花池塘中飞行穿越。天鹅穿花是仿元代玉雕图案中常见的“春水玉”题材。“春水玉”在元代十分流行,并影响到后世明清两代。明代的“春水玉”作品与金、元相比有所不同,首先金元时代天鹅之羽多为细长的阴刻直线或有一二道横线,鳞状羽不多,鹅首细长。明代鹅首粗短,且多不雕鹘鹰。

雁穿莲纹玉饰

明代

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

长径7厘米

玉质青白色,有褐色沁。纹饰主题为“春水”图,雕一大雁欲藏身于荷叶之中,以躲避海东青的袭击。海东青又名鹰鹘、吐鹘鹰,形体不大,但勇猛机敏,常被驯养为捕猎雁、鹅等类之用。

麒麟纹玉饰

明代

长5.9、宽5.4、厚0.8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细腻温润。器为椭圆形,并以椭圆形环为底边,正面微凸,多层镂雕出花朵、果实、麒麟纹。花叶为齿状边缘、内凹,叶脉清晰,圆粒状果实点缀其间,同时一只麒麟昂首卧于花丛之中,麒麟头顶有角,三角形眼,长嘴上翘,肩有火焰纹,斜格纹表示鳞甲,尾上卷,温顺而吉祥。通体来看,刀工较粗,琢磨不精,孔洞处未修整。

花鸟纹玉饰

明代

长5.5、宽4.8、厚0.9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细腻温润。器为椭圆形,镂空雕琢出花朵、枝叶、花蕾,布局整齐,叶脉清晰,一只凤鸟落于花枝之上,回头而望,圆眼尖喙,双股长尾内卷,单阴线纹表示丰满的羽毛。此佩造型新颖,琢刻碾磨精细,抛光甚佳,器物表面呈现一种玻璃光泽。

雁穿莲纹玉嵌饰

明代

长9.1、宽8.1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灰白色,局部有绺斑。器呈椭圆形,透雕而成。中心一只大雁穿梭于花丛中,其左翅向上,右翅下翻,尾部翘起,长颈舒展成弧形,似作俯冲飞行状,四周荷叶翻卷,荷花盛开,花叶相互交缠,溪水微起波澜。此器背部掏空镶木托,应为镶嵌之物。

大雁穿莲纹玉饰

明代

直径8.3、厚1.3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灰白色。画面中的大雁藏于莲花丛中,张口展翅。源于表现少数民族狩猎生活的“春水”题材。整体采用了镂雕与阴刻相结合的技法,其风格粗犷又不失细腻。

双鸟纹玉饰

明代

长8.1、宽7.5、厚1.2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青色,光洁细密,留皮巧做。椭圆形,弧形体,框内透雕双鸟立于树干之上,一鸟昂首远视,一鸟低头啄食,阴线勾圆眼,翅膀为棱形密集短阴线,翅尾为阴长线,清晰整齐。神态各异,自然活泼。下端透雕花草纹饰,衬托双鸟戏耍。

福寿纹玉饰

明代

长5.7、宽4.6、厚0.4厘米

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玉质白色。器呈长方形,多层透雕。边框为竹节形,中部镂雕一篆体“寿”字,周边饰以串枝梅花与竹叶,右下角有蝙蝠。 “寿”字形体工整端庄,花枝由内向外斜出,枝叶翻转交搭,字的笔画、花瓣和竹叶的表面打洼,蝙蝠展翅飞翔,竹节连接处隐起并以阴线勾勒。正面碾磨抛光精细,背部平光。

双鹤纹玉饰

明代

长5.4、宽3.9、厚0.6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白色,温润无瑕。器体为长方形,外缘以联珠纹作边框,珠面下凹,玻璃光泽较强。中心画面采用双层透雕的技法,镂刻了两只翩翩飞舞的仙鹤,动感十足。两只仙鹤两头相对,长嘴相连,鹤身上的羽毛用细的阴刻线表示。地纹则以明代常见的花草纹为装饰。这类玉饰原本为玉带的组件,散失后可改用作佩饰或嵌饰。

凤鸟纹玉饰

明代

长6.7、宽5.3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洁白温润。呈长方形,联珠纹边框,珠面向里打洼。单面以多屋透雕技法雕琢,主纹镂雕一凤鸟,凤鸟作回首状,一爪前伸,尾羽及双翼以长、短阴刻线刻划。地纹雕琢花果纹。抛光好,背面平无孔。

龙衔灵芝纹玉饰

明代

长6.2、宽5.1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呈长方形,联珠纹边框,珠面向里打凹。单面透雕一升龙,龙无麟,四肢张开,身体卷曲,穿于灵芝、卷草之中,口衔一株灵芝。正面抛光好,背面平素。

龙纹玉饰

明代

长8.6、宽6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白色。采用明代常见的多层镂雕技法,下层镂雕云纹,上层雕一升一降两条龙。龙长吻,猪鼻,山形眉,毛发向上,一龙身阴刻网状鳞,一龙无鳞,龙爪四趾作车轮状,秃尾。二龙之间圆珠上钻有两孔,原应缀有宝石一类的饰物。主题纹饰的四周围以联珠纹,珠面向里打洼,抛光度好。背面平素。

龙纹玉饰

明代

长9.2、宽7.3、高1.2厘米

现藏于西藏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纯净润洁。作扁椭圆形,正面弧凸,周边饰24联珠。中间镂雕一龙穿行于宝相花之间,龙首侧向,瞠目张口,角上仰,身翻转,尾分叉卷曲,足爪飞舞,充满力度感。龙身琢磨平滑,抛光莹润。单面工,背面平素无纹饰,仅留有穿缀的小孔。

牡丹纹玉饰

明代

长8.5、宽3.7、厚0.5厘米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玉质白色。委角长方形,边为联珠纹,中间镂雕缠枝牡丹。

双螭耳玉杯

明代

长16.5、口径8.5、高5厘米

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玉质青色。器呈圆形,敞口,腹部微鼓,圈足。两侧相对各透雕一螭耳,双螭口衔杯沿,其四足附于杯壁。

双螭耳玉杯

明代

高5.1、通耳宽11.1、口径5.7、底径2.75厘米

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圆体,敞口,深腹,小圈足。两侧各镂雕一螭作为器耳,螭下颌与前肢抵在杯口,身体弯成弓形,后肢和尾部卷附于杯腹部,这种双螭耳玉杯在明代数量较多。

螭耳玉杯

明代

高10.7、宽16.2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碧绿色,多墨绿色斑。杯呈椭圆形,直口深腹。身浮雕双螭,其一攀附口沿,两侧各镂雕一螭为柄,椭圆圈足,足上有弦纹。

双螭耳玉杯

明代

高8.2、口径9.3、足径3.9厘米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玉质受沁呈灰白色。杯呈直口,中空,弧腹,小圈足。内壁光素无纹,外壁两侧各透雕一螭为耳,螭头部及双爪攀附于杯口,曲颈,螭身上半部拱起悬空,形成杯耳,其腿及花形尾分别位于杯壁一侧,紧贴于杯壁。螭纹雕刻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双螭耳玉杯

明代

高6.1、口径7.2、长12.6厘米

现藏于山西博物院

玉质青色,局部有灰色沁斑。杯圆体,撇口,口沿内琢一周隐起的云雷纹。颈部微收,弧腹,圈足。杯两侧镂雕双螭形耳,螭头及前爪伏于口沿,长尾卷于杯壁。

鹤鹿人物纹玉杯

明代

高7.5、最长14.5、最宽10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白色,玉中有糖色,在绺裂处还有铁褐色沁斑。玉杯上下直口。杯底足四周浅浮雕竹、梅、灵芝纹饰。杯外镂雕鹤鹿人物通景图。共八人,一老人笑容可掬,手抓桃枝正在摘桃,旁边站立一鹿,空中一仙鹤飞翔。两老人正对坐弈棋;一老人手搭在小童肩上前行;另有一人正展卷观图,图上绘太极。镂雕松树和桃树做柄。一派鹤鹿同春,山林野逸,悠然自得的景象。

青金石杯

明代

高3、口径8.2、底径3.1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青金石蓝色,有多处黄白色斑。侈口,圆唇,弧腹,两侧雕螭形耳,一螭下颔和前爪附于口沿,另一螭头身右倾,下颔靠近右前肢附在口沿上,身体呈环形,尾与后肢附于外壁下腹部。圈足。

乳钉纹龙耳玉杯

明代

高3.8、口径6.7 厘米

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有黄褐色沁和玉绺。杯似碗形,杯身琢三排乳钉纹,斜线错位,乳钉浑圆高凸,地子欠平整,有明代玉雕工艺特色。双耳龙形,鹿形角,眉骨圆凸,管钻圆眼,口衔杯口,略高,尾两股卷起紧靠杯身。整器玉质、造型、雕工俱类似明器。

双婴耳玉杯

明代

高6、口径6.5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白色,有玻璃光泽。圆形杯外以双立童为耳,童子后脑颇大,手持物残缺。童子特征与明代青花瓷器上常见的婴戏人物特点一致。杯腹前后浅浮雕诗句,后有“伯仁”二字款,器底有双阴线方框,内有“永宝”篆书款。文伯仁是明代“吴门四家”之一文征明的侄子,亦是明嘉靖时期画家。故此为明代中晚期玉器的标准器。

双龙耳玉杯

明代

通高4、口径5.5、足径2.8、通耳宽10.2厘米

现藏于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

玉质青色。杯体侈口,束腰圈足,足底微凹。镂雕双龙为耳,龙口紧附杯沿。此器主体光素无纹,造型简洁,雕工粗犷,具明显明代风格。

双凤耳玉杯

明代

高7、口径8.6、足径4、厚0.4厘米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玉质白色。杯为直口,弧腹,双凤耳,圈足。内壁光素无纹,外口沿饰回纹一周。外壁两侧各透雕一凤为耳,展双翅与杯壁相连。双凤尾贴附于眼,尖喙,张口,口衔杯沿。凤颈较短,凤身饰叶形羽毛纹,翅尾很尖。凤尾十分优美,似数条飘带,并带锯齿形边饰,长而飘逸。一凤尾弯卷成枝形,另一凤尾为带状火焰纹,通于杯身。圈足饰回纹。

寿字双龙耳玉杯

明代

高4.4、宽14 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青色,重绺。杯体主题纹饰为阳起的篆书“寿”字,辅助纹饰为明代玉杯上常见的圆形乳钉纹,小圈足,两侧附龙形耳。

花卉纹双龙耳玉杯

明代

高4.5、宽9.6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白色,内含黑点。杯体阴刻缠枝花卉,小圈足,双龙耳。

双龙耳玉杯

明代

高4、口径9厘米

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杯圆似碗,口沿外撇,深腹,圈足,底内凹,器体通体无饰。双耳龙形,鹿形角,猫耳状耳。用粗阴线雕刻出眼、鼻、眉毛轮廓,眼略呈菱形。龙口衔杯口,略高,尾两股卷起紧靠杯身。龙身饰阳纹弦纹。造型古朴端庄,具有明代风格。

双螭耳玉杯

明代

高3.5、口径10.5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玉质白色,一螭形耳上有褐色玉皮。撇口,弧腹,两侧镂雕螭形耳,双螭下颔与前爪攀附于口沿上,身体呈环形,尾与后爪攀附于外壁下部,圈足。造型小巧精致。

乳钉纹双螭耳玉杯

明代

高4、口径13.5、底径4.5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玉质青色,布满白色石纹和黄褐色丝纹。敛口,弧腹,双螭耳,圈足。腹壁雕乳钉纹,杯两侧雕对称的螭形耳,双螭口衔杯口,独角,身下弯呈C形,尾部与杯下腹部连接。

双龙戏珠纹双耳玉杯

明代

长11.2、高4.1、厚6.7厘米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玉质白色。杯口圆形,深腹,圈足。杯身用细阴刻线琢双龙戏珠纹,卷云纹双耳。

花形双耳玉杯

明代

口径5.9、高4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

玉质青白色,有褐色绺斑。器圆形,撇口,小圈足。口沿内饰弦纹、回纹各一周。杯两侧镂雕松梅为耳。杯壁一面浅阴线雕缠枝莲,另一面雕万寿菊并缠枝莲。

花卉纹双耳玉杯

明代

长9.1、宽3.2、高3.5厘米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玉质青色,温润。杯身呈六角形,侈口,尖唇,束颈,垂腹,圜底,矮圈足。杯外壁六面分别饰竹、芝、莲、芝、芝、莲,其中四面用浅阴刻线雕刻平面造型,另外两个相对应的芝草则伸出器壁,立雕成片状花形耳,独具匠心。此杯造型稳重端庄,工艺细腻,抛光明亮。

双龙耳玉杯

明代

长13、口径7.2、高5.9厘米

现藏于常熟博物馆

玉质青色,有黄褐色沁斑。杯身作正八角形,圈足随杯形状。两侧各饰有镂雕重叠双耳,在上耳宽大顶板上各立一龙,下颚搁于杯沿相向而视。造型美观,琢工精湛,为饮酒器。

乳钉纹双龙耳玉杯

明代

高2.45、通耳宽9、口径5.6厘米

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玉质白色。杯为圆形,腹较浅,腹部满饰谷纹,两侧各雕一龙首形耳。这件玉杯上的纹饰是模仿古代玉器上的谷纹,但明代玉工为了节省时间,采用管钻确定谷粒的位置,没有磨出谷芽,类似东汉时期由谷纹简化的乳钉纹。

乳钉纹双耳玉杯

明代

高3.5、口径6.4 厘米

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有玉绺。圆口,似碗形。杯身碾琢三排乳钉纹,斜线错位,乳钉浑圆高凸,地子欠平整,有明代玉雕工艺特色。变形龙纹双耳,长方形耳面琢勾云纹四朵,圈足,底内凹。造型古朴、典雅,为明代的仿古彝器杯。

乳钉纹双耳玉杯

明代

高3.4、口径8、底径4.9厘米

现藏于开封市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局部有黄斑。直口,圆腹,矮圈足。对称雕双耳,耳下有珥,耳面阴刻灵芝纹,杯外壁凸雕乳钉纹和两个篆书团“寿”字。

乳钉纹双耳玉杯

明代

高3.4、口径6.8 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青色,内含褐色斑纹和绺。直口,收腹,圈足,双龙形耳。杯体雕四层排列有序的凸起的乳钉纹,乳钉周围有管钻的痕迹,琢磨细致,抛光度好。

勾云纹双耳玉杯

明代

高4.1、口径10、耳宽12.2厘米

现藏于旅顺博物馆

玉质青色。椭圆形,直口,弧腹,圈足,两侧附耳,耳顶平琢成兽首状,耳下部向外上卷。通体纹饰为减地雕成,腹部纹饰以弦纹分成三层,上层席纹地上刻蟠虺纹,中间为勾云纹,下层为覆莲瓣纹。外底减地雕刻竖行“永宝”二字。

乳钉纹双耳玉杯

明代

长12.8、宽7.6、高3.4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莹润,有绺裂。杯身圆形,杯体较矮,圆直口,圈足,两侧为双夔式耳,造型稳定、端庄。杯面以去地浮雕技法琢饰出乳钉纹,乳钉颗粒较小,排列整齐,疏密有致,琢磨细腻。

龙耳玉杯

明代

高3.5、口径6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白色,有绺。敞口,直腹,小圈足。一侧有夔龙形把手,杯壁薄,制作精整,抛光度好。杯体光素,更显得玉质洁白纯净。单耳杯和双耳杯在明代玉容器中占很大比例,不仅数量多,而且形制也很丰富,一些杯把上还嵌有宝石,并配有制作精致的金或玉质托盘,十分豪华。推测应与明代藩王、外戚等贵族有关。

螭耳玉杯

明代

长8.9、宽6.3厘米

现藏于北京颐和园

玉质白色。杯身光素,以圆雕螭虎为耳。螭虎双爪伏于杯口,尾弯曲贴于外壁,身体弓为圆弧。与线条优美圆润的杯身,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构成该器明快、简洁、灵动的艺术风格。颐和园旧藏。

回纹单耳玉杯

明代

长8.1、宽4.4、高2.8厘米

现藏于常熟博物馆

玉质白色,有淡黄色沁斑。杯口作长椭圆形,倭圈足,口沿部饰回纹一圈,一侧镂雕龙首形单耳。造型洗练,为饮酒器。

乳钉纹单耳杯

明代

高3.4、口径8.1、底径5.9厘米

现藏于旅顺博物馆

玉质青色。圆形,体扁矮。直口,扁腹,圈足,腹部一侧设一环耳,尾端伸出上翘。腹部雕三层乳钉纹,交错排列,工整有序。杯内涂朱漆。

螭纹单耳玉杯

明代

通高4.2、带把宽8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

玉质白色,有褐色瑕,温润细腻。杯略呈委角方形,带盖,子母口。杯盖面四角呈圆形,分别浮雕双螭纹,立壁浮雕灵芝纹。杯外壁四角向外呈圆形凸出,并浮雕双螭纠结纹各两组。杯身一侧镂雕杯柄,柄上浮雕一蟠螭,呈爬行状,尾分叉回卷;与杯柄对称一侧浮雕兽面衔环纹。杯底四角各有四个圆柱形足。

鹰熊纹玉合卺杯

明清时期

高9.2、长7.5、宽6.9厘米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灰色,有墨点杂质。作双瓶联体造型,联体之处圆雕一只飞鹰,口衔环,站立于下方的熊首之上。“鹰熊”谐音“英雄”,此样式玉杯在明、清两代时有所见,制作的材质有的是铜,有的则是玉。以飞禽足踏异兽为装饰主题,可溯源于汉代。

凤兽纹玉合卺杯

明代

高10.08、最长12.2、最宽8.8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色。主体为双联圆筒柱形,附银胆两个,上有铜盖,左右铜盖各镂雕一凤、一龙,底圈足。器筒身中下部浮雕勾连云纹、如意朵云纹,上部浮雕夔龙纹及回首凤鸟纹。筒身外圆雕、镂雕一夔凤和一兽,夔凤踩于兽首上。夔凤似鹰非鹰,首似龙,面阔,双排牙齿,独角,双耳,鸟爪,三趾。身有两翅,分别卷曲延伸至两筒身外,身腹从两筒中间穿过至筒身另端,并镂空为变形花纹把手。夔凤下踩一兽,四足爬伏,似虎非虎。圆杏眼出梢,双耳,弧线形嘴,额上一宽铊痕。身饰火焰纹,后身延伸至筒的另一侧。卺在古代结婚时用作酒器。合卺是古时夫妇成婚的一种仪式,合卺杯即作为婚礼时的酒器。合卺杯明代已经流行,故宫旧藏一“子刚”款作品上还刻有“合卺杯”字样,清代承明代式样,纹饰亦多仿古。此合卺杯纹饰以夔凤和兽为题,有仿战汉之意。

玉耳杯

明代

长12、宽10.6、高3.3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青白色,局部石灰沁和牛毛纹沁。此器仿漆耳杯形制,杯口为长椭圆形,平口,弧圆腹,内空可贮物,左右各有一牙形耳,耳柄为浅浮雕回纹。假圈足,内刻篆体阳文“建光司”。杯体素面无纹。

花口高足玉杯

明代

口径7.3、高7.8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青白色。仿金银器酒杯的样式,杯体瓜棱,薄胎,阴线花纹如同錾刻,可见用心之良苦。杯柄中部有一凸棱,喇叭形足,此杯工艺精巧,但又欠细致,有明晚期作品的特点。

双龙耳玉杯和玉盏托

明代

通高6.5、杯高5、通长12.5、口径9.4、足径3.6厘米

盏托高0.6、直径17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色。玉杯以双龙为耳,杯身浅浮雕寿字及松竹梅纹;玉盏托中心刻一“寿”字,四周高浮雕各种人物、动物,有仙人老者,书生童子,有松鹿仙鹤,山石灵芝,似人间仙境。此套件盘造型、纹饰为典型的明代风格,但在套件外底均刻有“乾隆年制”款,显为清代后加款。

古玉笔记

好文章才值得分享

(0)

相关推荐

  •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7)+江苏上海部分3

    玉猪西汉残长13厘米 江苏省铜山县拾屯苏山头幕葬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青玉质,沁泽较重.玉猪由嘴.身两部分构成,猪嘴呈扁平梯形,猪身呈方柱形.头部斜切.嘴.身间侧面琢有一对小孔,用木栓连接.整器造型 ...

  • 中国玉器大全(隋唐--明)9

    161.白玉镂雕双鹿牌饰 金 高3.5厘米 底宽3.9厘米 1974年黑龙江省绥化县奥里米古城周围墓葬出土 黑龙江省博物馆藏 玉料呈白色.体扁,作三角形,镂雕而成.器两侧边各饰一树,树梢于上角交接.树 ...

  •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10)+湖北+湖南部分3

    玉圭明代早期 高15.8.宽4.8.厚0.8厘米 湖北省钟祥市梁庄王墓出土,现藏钩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色.长条形,顶为三角形.双面各饰五排谷纹. 双兔纹玉佩明代早期 直径5.5.厚0.5厘米 湖北 ...

  • 叫板“粗大明”,明代玉器也有精品!

    北京北郊,昌平区境内的天寿山麓,是明代十三个皇帝的陵墓区,总称明十三陵,南距北京48公里.定陵,是明代神宗万历皇帝的陵墓,为十三陵之一.除神宗外,同葬有孝端王皇后和孝靖王皇后. 定陵地宫出土文物丰富, ...

  • 叫板“粗大明”,故宫馆藏明代玉器,件件精美!

    明代玉器作为中国玉器发展史上的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具有很高的艺术性,画师玉工们为我们留下了构画优美,技艺精湛的艺术珍品.他们在玉石难得而且易碎的玉材上,发挥并实践着他们的艺术创造力和审美理想,具有很高 ...

  • 明代玉器风格,有造型粗犷的粗工,也有刚劲利落的精雕细刻

    玉文化在历史之中经久不衰,这也导致玉在每个朝代都有不同的发展.而人们最常见到的那肯定当属玉器了.每个朝代的玉器都有独特的特征以及不相同的用法,流传了五千多年玉器在历史价值,经济价值,艺术价值方面都是不 ...

  • 浅谈明代玉器特征(图文并茂,建议收藏)

    明代由于距离我们的时间相对近一些,与汉唐时期的玉器相比,明代玉器在民间出土以及流散传世的数量就比其他的年代相对较多一些,在当今古玩市场上也较为常见. 如果简单的从明代玉器出土的坑口方面进行考察和对比, ...

  • 鸿盛祥 • 观物 | 明代玉器都有哪些特征?

           明代由于距离我们的时间相对近一些,与汉唐时期的玉器相比,明代玉器在民间出土以及流散传世的数量就比其他的年代相对较多一些,在当今古玩市场上也较为常见. 如果简单的从明代玉器出土的坑口方面进 ...

  • 各地馆藏精美明代玉器,大饱眼福!

    河北省民俗博物馆明代玉蟹 河北省民俗博物馆明代玉鱼 湖北省博物馆明代玉鹤 湖北省博物馆明代玉鸳鸯 湖南省博物馆明代蝴蝶形玉饰 湖南省博物馆明代双鹅衔莲玉佩 湖南省博物馆明代玉摩羯 旅顺博物馆明代螭纹玉 ...

  • 被误解的明代玉器:实则精美|龙纹|玉器|白玉

    打开腾讯新闻,查看更多图片 > 明代玉器继承了宋代.元代的艺术和工艺特点,造型粗犷,多以日常生活为题材,胎体较厚,镂雕用法广泛,平面雕两层花,俗称"花上压花".装饰线条刚劲利 ...

  • 【好文】粗犷与精细并存的明代玉器赏谈(上)

    明代玉器作为中国玉器发展史上的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具有很高的艺术性,画师玉工们为我们留下了构画优美,技艺精湛的艺术珍品.他们在玉石难得而且易碎的玉材上,发挥并实践着他们的艺术创造力和审美理想,具有很高 ...

  • 古玉镶嵌:明代玉器精品赏析

    人物纹桃式杯 明(公元1368-1644年) 莲式水盂 清(公元1644-1911年) 乳丁纹龙耳簋(gui) 明(公元1368-1644年) 三阳开泰 清(公元1644-1911年) 展开剩余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