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演化史之泥盆纪晚期灭绝事件,被荧惑之石打断的登陆工程
斗转星移岁月如梭,泥盆纪开创的“鱼类时代”已经繁荣昌盛了近6000万年,与之前地球生命几乎局限于海洋不同,泥盆纪时期的植物、昆虫和两栖动物逐渐占据了陆地和淡水,鱼类成长至空前巨大的体型,散布到地球海洋的每个角落,大气中的氧含量也接近今天的水平。密林深处,最早的种子蕨类悄然萌发;落叶层下,原始的昆虫蠕蠕而动;江河湖沼中,肉鳍鱼类奋力撑起身体,把清冽湿润的空气吸进肺中,准备向陆地发起冲锋。这个海陆丰绕的新世界,形势看起来一片大好,似乎用不了多久,两栖鱼类演化后的四足巨兽就会在大地上悠然漫步。
泥盆纪的海洋(邓氏鱼、胸脊鲨和两栖的海纳螈)
然而生命的演化从来就没有一帆风顺过。终于3.72亿年前的泥盆纪晚期,变化无常的演化命运突然狠狠地踩下了急刹车,一连串灾变密集降临,生机勃勃的乐土瞬间变成了炼狱,继奥陶纪物种大灭绝之后,死亡的阴影再一次笼罩了泥盆纪的所有生物,泥盆纪晚期灭绝事件发生了,这是地球演化史上五次主要物种大灭绝事件之中的第四大物种灭绝事件,直接导致82%的海洋物种灭绝,占到海洋无脊椎生物45%的属和21%的科彻底消失。整个灭绝事件持续了1500万年左右,期间有多次生物灭绝高峰期。本七十八回属于整个泥盆纪晚期灭绝事件的上部分。
泥盆纪小行星撞击事件统计,圆球越大撞击越强。Alamo和Siljan撞击时间与第一次灭绝高峰吻合
来自宇宙深处的不速之客又一次造访地球,拉开了大灭绝的序幕。和奥陶纪末的伽马射线暴不同,这一次,是几颗在星际四处游荡的小型天体被地球引力捕获后坠落地表,火光划破天际,未被燃尽的内核轰击在地表前,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能量。无数生灵的血肉之躯被卷入其中,荧惑之石陨落之处,植物、动物、海水甚至岩石瞬间气化。冲击波迅速扩散,夷平了数千公里内的森林、河湖和礁岩,摧毁了其中所有的生物,根本来不及躲藏。
位于瑞典的锡利扬陨石坑直径超过50公里,是欧洲最大的陨石坑,撞击年代测定为泥盆纪晚期。
撞击后产生了巨量的尘埃,密布在大气层中,遮住了阳光,气温迅速降低,大气中的水汽开始凝结成雪花,飘洒在天地之间,冰川也开始覆盖两极和高海拔的地区,地球进入卡鲁冰河时期。激变的气候、温度和盐分改变了洋流的走向,冰冷的海水在大洋间周行不止,途径之处,原本在温暖海洋环境中孕育的浮游生物大批冻僵死去,食物链基础崩塌,诱发了物种灭绝的连锁反应,以浮游生物为食的笔石、珊瑚、棘皮动物、腕足动物和鱼类,纷纷在饥饿中步入灭亡。
在泥盆纪末(D与C之间)出现一次骤然降温,引发严重的生态灾难
随着大量降水以冰雪的形式固定下来,海平面开始下降。海水退去后,大陆架上茂密生长的珊瑚礁被暴露在大气之中,奥陶纪大灭绝后兴起的主要造礁生物—层孔虫、四射珊瑚和横板珊瑚陷入绝境。同时搁浅的还有各种依存珊瑚礁的生物:腕足类、棘皮类、竹节石、双壳类和腹足类,以及游弋其中的三叶虫、菊石、甲胄鱼和有颌类,它们构成了泥盆纪晚期物种大灭绝的第一波高潮。
珊瑚礁是无数生物的家园。海水退去后仅剩光秃秃的大陆架,栖礁生物死于低温,窒息和脱水。
目前学术界将这次发生在晚泥盆纪弗拉期和法门期之交的一系列灾变,命名为Kellwasser事件,笔者称之为“荧惑之石”事件。从目前发现的证据看,海洋生态系统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势头正健的造礁类生物被打入谷底;腕足类、牙形类、棘皮类和软体类动物损失惨重;而原本就处于衰退中的三叶虫和笔石更是雪上加霜;竹节石和甲胄鱼类从地球上彻底消失。奇怪的是本次灭绝事件中,陆地生态系统受影响相对较小,陆地和河湖淡水中的生物难得地维持着一线生机。然而幸运之神并没有眷顾多久,因为泥盆纪晚期灭绝事件的下一个高潮:黑色页岩即Hangenberg事件即将到来,它将横扫所有地表生物,彻底终结泥盆纪,只留下一个遍体疮痍,面目全非的空旷世界,等待千年后的石炭纪再次兴旺。
泥炭纪时期海陆板块分布图
地球演化史第七十八回名片
事件名称:荧惑之石即Kellwasser事件
发生时间:3.72亿年前的晚泥盆纪世弗拉期与法门期之间
持续时间:100万年左右
发生原因:小行星撞击,全球变冷,海退事件
事件影响:珊瑚礁岩被摧毁,浅海生态系统崩溃,陆地生态系统波及相对较少
波及生物:牙形动物,三叶虫,层孔虫,四射珊瑚和横板珊瑚,笔石,三叶虫,腕足动物,甲胄鱼类和有颌类
后续事件:黑色页岩即Hangenberg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