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碑刻|《郑仁泰墓志》
唐《郑仁泰墓志》刊刻于麟德元年(六六四),一九七一年出土于陕西省礼泉县烟霞镇马寨村西南约二百米处郑仁泰墓中。志石为青石质,分为志盖和志石。志盖盝顶,厚十二厘米,底边长七十二厘米,左部残缺,可见篆书“大唐右武卫大将军使持节”诸字。
志石正方,边长七十二厘米,厚十四厘米,志文正书三十七行,满行三十七字,无撰书者姓名,四侧饰十二异兽,左上角断开。该墓志出土后,张沛主编《昭陵碑石》(三秦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第二辑)(三秦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上)》(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张志攀主编《昭陵墓志通释》(三秦出版社,二〇一〇年)等著作均予以著录。
昭陵博物馆馆藏楷书墓志书法风格各异,但总体书风不外乎近虞、欧、禇三家。《郑仁泰墓志》近禇,其行笔中笔尖轻盈的入笔以及行笔中笔毫的衄挫变化,把意韵、神采表达得出神入化。观其线条,飘逸中不失劲健,结体因势赋型,将褚派书风及魏晋书风的精神气质表现得纤毫毕现,体现出作者高超的书法艺术水平。
《郑仁泰墓志》局部
李世民以帝王的身份推崇晋代王羲之书法,自己身体力行研习王羲之行草书,身份特殊影响巨大。他广泛搜集魏晋书家的书法真迹,若得一真迹,朝夕揣摩,从笔法、体势、线条、意境等体味古人,并留下了历史上较早以行草书碑的《晋祠铭》和《温泉铭》,出类拔萃,空前绝后,被后世称为“帝王书家第一人”。房玄龄等人编撰《晋书》时,编写《王羲之传》,李世民亲自撰写《晋书·王羲之传赞》,称“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在这样一个崇尚王羲之书风的时代背景下,书家纷纷效仿,这就形成了昭陵墓志一部分楷书中又出现魏晋风骨的缘故,如《郑仁泰墓志》《李震墓志》《韦贵妃墓志》《程知节墓志》《苏氏墓志》《尉迟敬德墓志》等等。《郑仁泰墓志》书法所呈现的王字书如“於”“绵”“绝”“疾”“岁”等字,就很能证明这一点。
《郑仁泰墓志》书法表现出的禇派和王羲之流派的韵味,在昭陵陪葬墓出土的墓志中最为独特,具有智永楷书《千字文》的用笔,如“乎”“将”“翊”等字(表二)的“蟹爪钩”。这种“蟹爪钩”是逆锋入笔向下写竖画,行至竖画尾端笔向下稍作停顿立锋向左逆顶平推,边推边行笔向上勾出。“蟹爪钩”也是王羲之特有的运笔方法,如在《兰亭序》的书法中就有“事”“殊”等字竖钩的写法。王羲之的“蟹爪钩”来源于隶书,如汉《礼器碑》的“字”“叔”等字,竖画向左平出或向左平出后向左上挑出。
《郑仁泰墓志》同文之字在通篇中也优美跳跃,变化多端,富有活泼的走势,无论是从结体和用笔上都相当丰富,如“之”“於”“一”“二”“公”“上”“六”诸字,或笔锋出入之顺逆不同,或结构变化之情态各异,在统一中有所变化,在变化中又不失和谐。
《郑仁泰墓志》用笔兼具王羲之、智永、褚遂良的韵味,用笔一拓直下,点画之间牵丝引带,流贯呼应,结构严谨,体势妍美,法度自然精熟,气息高古典雅,在昭陵博物馆所藏的唐代墓志中,属书法艺术之佼佼者。
文字节选自《唐昭陵<郑仁泰墓志>书法艺术窥探》
图文原载《书法》杂志2021年第2期
END
—版权声明—
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
编辑丨陈丽玲
主编 | 廖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