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1陈何芳:教育学硕士生需要怎样的学习环境
关键词:教育学硕士生;学习环境
摘 要:教育学硕士生的成长,需要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加以保障。首先是行为环境,高校需要改进物质和非物质条件以促进学习的生成与延续;其次是制度环境,高校需要完善教师管理制度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投入;再次是课堂环境,教师需要改革学业评价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是同伴环境,学生需要选择同伴并努力营造良好的局部学习氛围。
教育学硕士生的学习环境营造,需要从学校层面完善行为环境和制度环境,从教师层面营造课堂环境,从学生层面优化同伴环境。这样才能支持学习、解放教师、激活课堂、促进同伴互育。
一、行为环境:改进物质和非物质条件以促进学习的生成与延续
环境是相对于某项中心事物而言的,是中心事物的外围条件,为中心事物的活动开展提供情境和条件。用于学习领域,“学生学习”是中心事物,“情境与条件”就是学习环境。学习活动的条件有很多,既包含物质条件,也包含非物质条件。物质条件是指学校的硬件设施,即为学生提供的学习资源。非物质条件是指学校的软件,可以理解为学习情境、人际关系、制度建设、文化氛围等。硬件环境发挥着活动的生成和支持作用,而软件环境则起着无形又深刻的延续性作用,促进学习活动的持续和深入。无论是物质还是非物质领域,良好的环境都可以在无形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所以,学生学习离不开学校层面的物质和非物质环境支持。好的学习环境可以带动学习,相反则会削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制度环境:高校完善教师管理制度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投入
针对A校教育学硕士生学习投入的调查发现,学生们的总体学习投入度不高,这就需要找一下学习环境和学习支持方面的原因。学校的硬件设施、科研成果、学术排名,乃至学校的管理方式、校园环境、学术氛围等,都会影响学生对于学习的投入程度。一所大学最为重要的资源就是教师,所以教师管理是大学管理的重中之重。经调查发现,A校教育学硕士生对教师的满意度不是很高,学生们不满意的方面主要是老师对待课程不够用心,而不是老师的水平达不到要求。这说明A校教育学专业具备高水平的师资,但教师出于各种原因,并没有特别重视教学。目前,大学对教师的考评主要是科研成果,而对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这就导致很多老师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科研当中,从而降低了教学投入度。所以,要解决教师教学的投入度问题,必须改变现行的教师管理制度,重视教师的教学考评。
在教师保证教学投入的前提下,学生的学习投入才可能得到提升。学校在完善教师管理制度的前提下,还应当利用舆论宣传进行引导,积极鼓励教师用心教学,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成长意义重大,如果每个老师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当中,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带动身边的学生,那么学生的成长就能得到最大的助益。研究生阶段的自学和科研探索固然重要,但也不能缺少老师的引导。这是因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内容具有不确定性,学习方式更具个体性,需要的不再是简单的学习技巧,而是对学术目标的持续跟进。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从刚开始对学习感兴趣,到后来逐渐失去兴趣、信心和动力,主要是因为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困惑且难以解决。如果老师在学生遇到困境时施以援手,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也许就会有质的提升。所以,研究生的学习离不开导师的帮助,学校应该对教学进行制度性倾斜,从而鼓励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三、课堂环境:教师改革学业评价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业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投入有着重要影响。良好的学业评价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投入、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力,使学生取得更大的学业进步。调查中发现,A校的学业评价方式并不能得到学生的广泛认可,很多硕士生认为学业评价方式过于机械、不够合理。而想获得良好的学业评价,必须先确立很高的评价标准。教师的高期待和高要求,会给研究生形成必要的压力,促使他们加大学习投入。当然,高标准的前提是让学生明确这些标准并理解、认同这些标准的意义。同时,教师也要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增加学业评价频率,而不是简单地增大考核难度。
目前,教育学硕士生的学业评价普遍比较机械和单一,主要通过课程成绩和论文发表状况来衡量。这样的评价方式只注重了学习结果,却忽略了学习的过程及情感体验。所以,想要全面且准确地评价研究生的学业情况,必须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采用更为灵活的评价内容与方法。比如,评价内容方面,可以评价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并设置随堂测试;在评价形式方面,教师可以采用课堂言语评价、课后交谈、阶段性书面评价,等等。另外,这些评价和反馈必须具备即时性,以便迅速有效地解决问题,从而体现出老师对学生和教学的重视,促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方面,除了改进学业评价,教师还需要努力做到加强纪律管理。我国高等教育具有“严进宽出”的特点,学校、学院和老师们对研究生的学业管得不多,常常被戏称为“放羊式培养”。这样的学校环境既没有特别激励学生进取,也不太关注学生的负面情绪,对于学业和学风持“趋于放任”的态度。殊不知,适当的压力是前进的动力,学生在本来不足的学习动机与动力下,外界压力反而显得弥足珍贵;学生的学业困难等问题需要得到“学习指导中心”或任课教师的帮助,甚至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也应设法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让学生们能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的纪律要求看起来平淡无奇,但能弥补教育学硕士生“自由放任”学习状态的不足,利于良好学习行为的形成与坚持。
四、同伴环境:学生选择同伴并努力营造良好的局部学习氛围
正如前文所述,由于教育学硕士生在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上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同伴之间很难形成积极奋进的学习氛围。相反,在读博率低、就业专业对口率低的“前景”压力下,同伴群体内部往往弥漫着迷茫和不知所措的焦虑情绪,更加觉得学业的投资价值低、读好读坏一个样,甚至带有“读书无用论”的色彩,忘记了之前考研的目的。为了谋求更好的未来,同学们纷纷行动起来,到学业之外去寻找突破。部分学生选择了校外兼职,实现经济独立、改善生活、积累经验;有些同学特别希望接触实践、积累经验,还会去带薪甚至无薪的教育类岗位见习,比如去担任研究生助研、助管、助教等职位;当然也有些同学缺乏行动,只是松懈懒散地混日子。这样的同伴群体,显然不能形成积极向学的学习环境,不能提高学习投入程度。
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环境与环境相当重要,有时甚至能起到关键性作用。不同于理工科的学习,教育学的学习很少有硬性任务或项目要做,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是文献阅读与自我探索。在学习环境的营造方面,不仅需要学校和老师的努力,学生自身也起着根本性的作用。所以,学生在学习的生活中,要选择优秀的群体或良好的环境,并积极地融入进去。学生还要设法拓展自身的环境,比如通过网络或校外活动来寻找所需的良好环境,因为好的环境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索和拓展。当然,对于身边的既有环境,除了被动地接受之外,学生也应努力改善不良环境、营造优良环境。比如团结一些志同道合的伙伴,通过建立小组织或是创建相关活动来改善和营造身边的学习环境,从而带动大家的学习热情。
总之,教育学硕士生的学习需要系统的环境支持,其中的行为环境、制度环境、课堂环境和同伴环境都需要加以改进,以促进学习效果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