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你的讲解更加吸引观众

01

成功的讲解——吸引观众

在博物馆里做讲解工作与在学校里当教师有所不同,教师可以运用学校里的规章制度把学生集中在教室内在四十五分钟的时间里按部就班地传授知识,而参观展览的观众来自不同岗位、不同身份和不同的知识结构,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听不听讲解完全取决于观众的兴趣。

由于展览自身的特点,讲解位置需要不断地移动,不能要求那些掉队的或从你身边走开的观众,说:“喂!同志,别走开,请听我讲!”也不能以任何不礼貌的语言或行为指责观众不听讲解。

当你接待一个二十多人的团体,要求你的讲解时间在六十分钟之内,如果你能利用大量的展品和自己丰富的知识以及绘声绘色的语言把观众牢牢地吸引在你身边,使观众对陈列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起强烈的感情色彩,并且在不断的进行中,使那些零散的观众也向你围拢过来,那么你的讲解基本是成功的。

与之相反,如果你带二十名观众,要求你在二十分钟内讲完全部内容,可是还不到十分钟,观众不是被前面庞大的恐龙骨架吸引去了,就是被刚讲过的猛犸象留住不走了,只剩下个别极富耐心和修养的观众疲劳地跟随着你,那么,你的讲解就是失败的。

成功的讲解会激发一个讲解员自身的讲解热情,并且可以不断积累新知识,丰富自己的讲解内容。

而失败的讲解会挫伤讲解员的讲解热情,甚至使其产生恐惧和厌烦,最终对自己产生了怀疑:“我适合不适合做讲解工作?我该不该调到其它部门去?”

由此可知,讲解成败取决于讲解是否吸引观众、吸引观众的时间长短、能够吸引多少种不同类型的观众、能否使观众对展品产生更深刻的认识。那么,讲解员究竟靠什么来吸引观众呢?

很久以来,人们习惯于把选拔讲解员的标准放在外部条件上,看其是否年轻、美貌、普通话是否标准、声音是否洪亮,能不能把讲解稿一字不差地背诵出来。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展厅里就会出现这样一种形象:讲解员手里握着讲解棍儿,双眼木然地望着观众,以一种始终不变的语调滔滔不绝地背诵着公式化的、刻板的讲解词,而这些讲解词通常已在其身后的展览说明上写得非常清楚了。

事实上,这种背诵式的讲解很难与观众产生共鸣,讲解员在这里仅仅与自己所背诵的文字进行着交流,全然不顾这些文字和展品所表达的内容。

至于观众,他们往往只是在刚接触的时候注意一下讲解员的形象、语言和嗓音等,然后,拼命将这些语言转化为视觉形象,想象力差一点的则开始关闭摄入的闸门,像更换电视机频道那样,把视线转移到其它地方了。

他们更愿用自己的眼睛欣赏每一件展品和板面上的文字说明,在这种情况下,背诵式的讲解就成了一种噪音。

事实上,讲解员的岗位永远是传播知识的讲台,年轻、漂亮并不是构成一个合格讲解员的主要因素。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讲解员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经验的逐步丰富,其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都比先前增加了,在讲解中更容易引起观众的注意、取得观众的信任以达到传播知识的目的。

掌握标准的普通话和具备洪亮的声音固然重要,但它并不是决定讲解成功与否的关键。我们很容易找到某些成功者的案例,讲解者的嗓音并不洪亮亮,有时甚至还夹杂着一些方言,但其准确的用词、渊博的知识、丰富的内涵、自然而亲切的语言表达,像一股涓涓的春水流入观众的心田。这时,众多的观众会安静得像一个人似的,生怕落掉每一句话,反而把讲解员围得更紧。

我们把讲解员比作领航员,在飞向蓝天之前,要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做准备工作。

02

  讲前准备——内容与情感  

当观众来到讲解员面前时,讲解员应根据具体情况,迅速确定相应的施讲方案,不能千篇一律地对待不同层次的观众。他们有时是某个科学领域的专家:有时是刚踏入校门的学生:有时是来自世界各国的朋友,他们怀着不同的兴趣与需求围绕在讲解员的身旁。

一个成功的讲解员应做到因人施讲,他的头脑就像是一部电脑,既能把要讲的全部内容抽调出来,又能迅速使之重新排列组合,然后再根据既定的时间,对所讲内容进行适当增减,使之适应不同对象的要求。

每次讲解都应该是一种创新,而不是简单的重复。

讲解一件文物,根据需要可以简单地只用三言两语描述它是什么,发现于何时何地,有什么价值和意义。

也可以扩展开来,从它的背景、作用、意义、发现过程以及与此相关的科学、历史知识去解说。

以讲解猛犸象为例,围绕这个主题,我们能够从扎赉诺尔煤矿讲到西伯利亚的别列索卡夫;从始祖象讲到今天的亚洲象和非洲象;从第四纪冰川期讲到今天的内蒙古大草原。我们还可以从生理学的角度讲猛犸象的生理结构及其脑垂体的作用;从美学角度讲猛犸象的造型及其比例关系;从医学的角度讲象牙的药用价值,甚至还可以从生态学的角度谈当今世界的动物保护的意义。

总之,根据观众的兴趣和文物本身的科研价值,围绕着同一个主题,可以讲几十分钟,也可以讲几个小时,甚至还可以走进学校开展专题讲座,解答观众提出的各种问题,这就要求讲解员在自己的头脑中储备足够的知识。“要想给观众一滴水,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这句话是每一个讲解员的座右铭。

除了丰富讲解内容之外,讲解员的讲解情感是构成讲解艺术的生命基石。不能打开观众的心扉,使观众对陈列内容产生浓厚的情感交流,也同样是一次失败的讲解。

要想打动观众,必先感动自己。那么,讲解员靠什么来感动自己呢?

应该说,靠的还是内容,这些内容包涵了讲解员对整个展览和每一件展品及其背景材料的深刻理解。知识不仅来源于理性认识,更多的知识与感性认识是分不开的。

如果讲解员本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一件文物的发掘、修复、布置等工作,就会对这类展品和展品背景有更深的认识和深厚的感情,在讲解的时候就会有新的突破,讲得更准确、生动,更能够吸引观众,并感染观众。

笔者曾先后六次参加过国际性野外恐龙考察发掘活动,参与挖掘了大量古生物化石,经历了大漠戈壁烈日的煎烤,蚊虫的叮咬,体验了由发现到挖掘的全过程,才真正读懂什么是化石,真正感悟到那些平日陈列在展柜中的文物是多么来之不易!带着这样的激情来讲解这些发掘品就会充满自信,并能够把这种激情和对文物的深刻理解通过自己的眼神、手势和声音下意识地传递给观众,使观众亦如身临其境。

同样,有了这种自信意识,在讲解前就能够克服怯场心理,并体验到一种强烈的讲解欲望,在讲解过程中,能够做到心绪宁静、神态自若、思维敏捷、记忆精确、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处于最佳状态,同时也能自如地控制和支配自己,使讲解水平得以充分发挥。

03

开场白——引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能否引起观众对讲解的兴趣往往就在开场白的前几分钟点。

对讲解员来说,观众就像是坐在电视机前手握摇控器在选择最终要看什么节目一样,能否被他们最终锁定,关键在此。因此,讲解员必须牢牢地把握住这一时机。

一般说来,无论你的开场白是否能够吸引观众,在进入主题的前两分钟内观众是不会离开你的。他们此时的思维正在与你的年龄、性别,衣着、长相、嗓音以及最初的讲解内容发生着交流。

到了第三分钟,如果你的讲解还未能引人入胜,就会有少数人从你身边走开,进而诱使更多的人离你而去。

成功的讲解者善于把握这一时刻,能够很快找到引起观众兴趣的内容,一步步地把观众的思维引到正确的交流轨道上来。

兴趣是引起注意的泉源,有兴趣的事物能够长久地抓住观众的注意力。

大凡能引起观众兴趣的东西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与观众原有的知识有联系,而与观众现有知识相去甚远的东西,观众是很难产生兴趣的。

第二、能够给予观众新鲜的知识,包括观众还不明白的某些内容。

成熟的讲解员应很敏锐地判断出何种身份的观众易于对哪些内容产生兴趣。

容易引起兴趣的开场白有很多种,比如采用倒叙的手法,把全文的精华概括性地挪到开头来讲,设下许多疑问,使观众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悬念从而引起观众听下去的欲望。

如讲“古生物陈列”,我们可以首先告诉观众:“在这个展厅里,您将会看到亚洲地区最大的蜥脚龙化石骨架——查干诺尔龙,它抬起头来,嘴巴可以探到三层楼房顶上,加上五脏六腑,它活着时体重应相当于一千二百个成年人重量的总和。但是,如此庞大的动物早已灭绝了,被地球淘汰了,取而代之的却是比它小几百倍的哺乳动物。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假如此时站在你面前的是一群活泼可爱的小学生,我们就可以这样开始讲:“你们知道今天陆地上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吗?”“是大象。”“那么,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还没有大象的时候,有一种比大象还要大很多的动物,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对了,是恐龙,现在咱们来看看那些恐龙吧!”

使用幽默的开场白是缩短讲解员与观众情感距离的有效手段之一,它能够避免僵局,使双方很快进入预定轨道中来。当讲解进入主题时,我们需要不断地增大使用幽默的剂量。

04

主题的讲解——共鸣与联想

能够看到观众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情绪,并兴致勃勃地从前言走到展品前面时,我们就能够确定开场白成功了。

这时,我们应该保持着这种势头,尽快地把观众的注意力引到主题上来。正确地交流过程始终是建立在观众与展品之间的。

我们要把观众的注意力引到预定的目标上,这些目标不仅仅是那些能够看得见的展品,而更多的是那些想象中的背景,一会儿是中生代绚丽多彩的自然风光;一会儿是星球碰撞的恐怖世界。

观众的目光始终集中在展品和讲解员之间,尽管他们的眼睛在看着我们,但他们的想象早已通过讲解员的表达飞越到另一个空间里去了。

作为讲解员,在与展品进行交流的时候,应注意观察我们自己周围情况,绝大多数观众对讲解的反应是表现在脸上的,懂与不懂、感兴趣与否都很迅速地从他们的眼神里反馈出来,一个只顾自己讲而不注意观众反应的讲解员是很难与观众产生共鸣的。

有经验的讲解员在讲解中都会在自己的意识中心附近安一个小小的监督岗,用来监督自己和观察观众。此刻,尽管他的意识中心并没有离开自己所讲述的主题,但它始终能够通过这个监督岗把信息反馈给意识中心,从而使自己能够及时地调节讲解速度和讲解深度。

但是,有时候我们会遇到这样一些观众,尽管我们已经了解到了他们的身份,并且也已经把讲解内容调整到他们应该感兴趣的位置上了,但他们始终以一种不变的表情对着我们,我们很难从他们的眼神里分辨出什么,遇到这样的情况,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投石问路。

我们随时可以设置一些深度不同的问题让观众回答或者提出几个不同的答案让观众选择其中正确的一个。在双方回答的过程中就可以了解对方的心理,以便及时改变讲解方式和内容,同时也是能够促使观众注意听讲,积极思考,从而诱发观众的参与意识,使之跟着我们的思路理解讲解内容。

讲解必须自始至终围绕着主题进行,由于展品本身的魅力,观众常常忽略了对每章标题的注意,这就要求讲解要有清晰的脉络。讲解员要把复杂的历史变迁、每个章节的来龙去脉、每组展品的相互关系一一阐述给观众,使观众对整个展览始终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对于非专业人员的讲解,讲解员应尽量避免使用一些专业用语,遇到非用不可的地方,也应用大众化语言通俗地解释它。

对于那些庞大的数字,以及复杂的历史关系,如果我们能够用形象的比喻手法加以说明,其效果要比直接叙述好得多。

比如我们讲解《地质年代表》,从太古代到新生代,跨度几十亿年,生物不断地进化,其间需要用许多复杂数字和专业用语来说明它们进化的时间和相互关系,很容易使观众陷入迷茫,我们不妨采用这样的方法加以说明:“如果我们能够变魔术,把地球四十六亿年的历史变成一年,换言之,用一年比作四十六亿年,那么,这一年的前四个月,地球上没有任何生命。接下来的二个月则是原始生命的繁殖年代。爬行动物恐龙是在这一年十二月份的第二个星期来到地球上的。我们人类则诞生于这一年的十二月三十一日晚间十一点四十五分,而人类有文字的历史仅仅出现于这一年的最后六十秒钟。”

在讲解中,人们关注自己较为熟悉的事物,更关注在熟悉的领域中出现的新东西,特别是那些能够解答现实问题的新知识,所以我们讲历史陈列时并不一定要局限在历史范围内去讲,完全可以以古论今,用一些趣闻轶事或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事件以及自己的感想和认识来论证某一个历史问题,这往往更能引起观众的兴趣,也更能够使观众理解这段历史。

05

结尾的魅力——意犹未尽

并不是讲完最后一个展品就意味着结束了全篇。结尾和开头是讲解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能使观众忘却长时间站立听讲的疲劳,并给观众以意犹未尽之感的结尾是讲解成功的重要标志。

我们应当尽量避免使用:“现在让我来作个总结!”也不要用身体的某种动作来表示讲解已接近尾声,否则会使观众开始计算讲解还有多久结束,从而偏离了原有的交流轨道。

当我们以一句妙语或警句结束讲解全文、当观众带着思考从遥远的世界走回到现实中来,我们千万别忘记由衷地说一声:“谢谢!”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文博圈立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