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洄溜古镇杯乡愁散文大赛】马运成||那年洄溜接新娘
那年洄溜接新娘
文/马运成
35年前,在原阜阳县卫生防疫站工作的陈广红要结婚了,新娘付翠芳是洄溜集人。这是我第一次听说洄溜这个地方。
陈广红老家在阜南县的袁集(现在已划到颍州区),离洄溜集不远。结婚那天,陈广红让我和储健、刘家礼几个好友去接新娘,终于有幸首次走进洄溜集。事先陈广红的家人已经告诉我们,洄溜那地方有个习俗叫“扣炮眼”,就是见到接新娘的队伍里负责放鞭炮的男子,会索要香烟和糖果,如果不能满足对方,他们会三五一群齐上阵,逮住放炮的人扒掉裤子,往裤裆里塞进去麦糠,甚至几个人抬起放炮人直接丢进旁边的水塘里。结婚那天,一同去接新娘的大多数是陈广红家里的亲戚,只有我和储健、刘家礼是外地人,对地方风俗习惯不甚了解。
听了“扣炮眼”的说法,我们一路上小心翼翼,尤其是负责放炮的刘家礼看上去有点忐忑不安,遇到车队上桥、拐弯时一边放炮,同时还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时刻保持着高度警惕。进入洄溜地界,时常遇见拦住接新娘队伍的人,刘家礼总是见机行事,从车上下来递上烟和糖,基本上没有碰到刁钻的人,总体上也算“平安无事”。不多时,接亲队伍来到洄溜集上,拦车的人越来越多,刘家礼有点应接不暇,我和储健也加入到发糖递烟的行列。
不多时,忽听前面有人说“到了!”接亲队伍在一处贴有大红喜字的住宅门前停下,周围都是些喜笑颜开的人。刘家礼刚噼噼啪啪放完接亲鞭炮,便有几个男子向他围拢过来,刘家礼不敢怠慢,发糖递烟忙个不停,没想到这几个人“来者不善”,显然是心怀叵测,他们嫌给的烟少,要求再给一整包。刘家礼面带微笑,边往后退边说“没有烟了。”那几个人听了岂肯愿意,呼啦啦朝着刘家礼跑来。一看情况不妙,刘家礼转身就向东边的颍河大坝跑去,只听见后面的人边追边喊:“逮住他,填河里!”刘家礼那时才二十出头,身体倍儿棒,再说他平时爱好体育锻炼,据说曾获得过学校百米短跑比赛冠军。那些人根本不是他的对手,早被他远远地甩在后头,不过因为跑得太快,加上河堤不平,刘家礼穿的高跟皮鞋一只鞋跟跑掉了,让他一个趔趄差点摔倒,人群中发出一阵诡异的笑声。刘家礼反应灵敏,他站稳后回头拾起掉在地上的鞋跟,沿着颍河大堤继续向前跑去,最终没让他们追上。多少年来,我们几位老友提起当年他掉鞋跟的情景,都会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而津津乐道。
最近一次去洄溜集,则是去年新冠疫情后期,和几个伙伴参加一个健步走活动,沿着颍河北大堤走了二十几里,在袁寨渡过颍河来到洄溜集上。几十年过去了,洄溜集的街道变宽了,当年的青石板小路不见了,两边的楼房越来越多了,偶尔会看见不远处残砖断墙卧在那里,像是一个垂暮之年的老人诉说着曾经的繁华和辉煌。中午,我们在一家饭店小聚,自然少不了品尝闻名遐迩的洄溜四宝:咸黄牛肉、地锅豆皮、沙缸豆芽和烙子绿豆饼,那“三元”特色的美食让我们唇齿留香、回味无穷。
汤汤颍水,昼夜不舍。岁月的风雨浸蚀了洄溜古镇上的千年老屋、老街,让它们面目全非乃至销声匿迹,但历史遗留下来的精华,则经久不衰地惠泽着我们后来人。
作者简介:马运成,男,六十年代生人,阜阳市卫生健康综合执法支队职员,文学爱好者,发表小说、诗歌、散文、随笔若干,偶有作品获奖。
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