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冬卷•散文篇】《清明祭祖》||周生祥
《当代文学家·2020·瑞冬卷》(当代文学出版社)火热征稿中!
知名·专业·权威
2020.10 第24期,总第236期
··植语近人··
今日清明节,昨晚,在天宫的清明做了个梦,梦中看到了一棵很大的楠木,自称是楠木王,是清明的祖先。楠木王告诉清明:“人有宗,树有根,一年一度的清明节要到了,你该去寻根祭祖了。”清明忙问:“我的根在哪里?我的祖宗又是谁?”
只见楠木王指了指东方说:“你是华夏后裔,炎黄子孙,早年你祖辈从华夏北方始迁至浙江,后繁衍至暨阳南门三踏步。明永乐年间,祖公为寻发祥之地,多次外出寻觅宅地。一次涉江自夏宅埠去牌头,在杨曙霞一千年楠木下歇脚,见此地西有斗岩巍峨,东有越山秀丽,一碧浣江,蜿蜒东去,江边沙滩,江岚缭绕,宛若仙境。更奇经常有洪水侵袭的江边滩地,竟长有如此茂盛秀美之千年古树。正惊奇间,忽见树下草丛中二蛇正缠绕嬉戏,即脱衣覆之,对天祝曰,若我回转时两蛇尚在,此地即为我开基之福地。待牌头回来,两蛇果然还在,祖公遂意决携家人搬迁至此,结庐而居,始繁衍成聚族大村。”
停了一下,楠木王又说:“祖公当年携子孙在楠木树旁结庐而居,见浣江边江滩细沙如银,洁白细腻,便唤居住地为白岸村。后子孙繁衍,逐渐扩展水稻种植。为保丰收,修筑上游石坝堰。因这段江边遍植杨柳,此坝堰便被称为杨柳堰,而白岸村地处坝堰下游,村名便逐渐叫做杨柳堰下。”
早晨清明一觉醒来,梦中情景,还是历历在目。心中不免惊诧,一查日历,果然今天就是清明节,想起小时父辈教导的清明祭祖的习俗,他就来到了天宫发改办,找到立秋主任,把自己梦中之事说了,提出要下凡去寻根问宗,拜谒祖庙。
立秋说:“水有源,树有根,神有本,现在你虽然成神了,和人类分属两界,习性不同,文化背景各异,但万变不离其宗,老祖宗是万万不能忘记的。这样吧,我们同意你下凡寻根,祭奠祖宗。”
清明来到凡间,找到香樟王,把自己的梦境说给香樟王听。香樟王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到了清明时节,神的灵魂就能和所有的亲人在天上相逢,这就是祖先的寄托,也就是祖宗设置清明节的寓意。”
清明说:“原来清明节有这样的寓意,你倒是再仔细说说,这里还有什么来由。”
香樟王说:“清明节气是干支历法中表示季节变迁的二十四个特定节令之一,这一时节,吐故纳新、生气旺盛、气温升高,万物皆洁齐,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段。清明节俗丰富,归纳起来是两大节令传统: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二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清明节不仅有祭扫、缅怀、追思的主题,也有踏青郊游、愉悦身心的主题,‘天人合一’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经历史发展,清明节融汇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清明问:“在节令食品上,清明有什么习俗?”
香樟王回答:“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青团又称清明饼、棉菜馍糍、茨壳粿、清明粑、艾叶粑粑、艾糍、清明果、菠菠粿、清明粿、艾叶糍粑、艾粄、艾草糕、清明团子、暖菇包、艾草青团、清明团子等等。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是本地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你这几天在这里,天天能吃到这个青团。”
说完这些,清明在香樟王的陪同下,前往乡下寻根。根据梦里的信息,循着暨阳南门三踏步、杨曙霞、杨柳堰下,清明来到了有一棵楠木大树的杨柳堰村庄。然后寻去野外“祭坟”拜太公。先祭拜太公,后祭自己各户的祖宗。清明先给祖坟加土添泥,用畚箕取了些泥土添加在祖坟之顶。清明将祭品摆好,点上蜡烛,再点香。接着跪拜于坟前,口中默念着:祖先在上,不孝子孙清明来拜见您了。待到拜祭完,清明顿觉浑身舒畅,身心像是通透了许多。
祭扫毕,清明泪眼汪汪地问:“清明节祭祀扫墓的习俗是怎么来的?”
香樟王说:“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古书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代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区号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亦做主牌用。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
“清明时扫墓祭祀的参与者是全体国民,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头百姓,都要在这一节日祭拜先人亡魂。从唐朝开始,朝廷就给官员放假以便于归乡扫墓。据宋《梦粱录》记载:每到清明节,‘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参加扫墓者也不限男女和人数,往往倾家出动。这样清明前后的扫墓活动常成为社会全体亲身参与的事,数日内郊野间人群往来不绝,规模极盛。
“清明祭祀的时间是在清明前后,各地有所差异。旧时,北京人祭扫坟墓不在清明当天,而在临近清明的‘单日’进行。只有僧人才在清明当天祭扫坟墓。浙江一带则在清明节的前三天和后四天的范围内扫墓,称为‘前三后四’。在山东,旧时,多数地区在清明当天扫墓,少数地区是在寒食这天扫墓,有些地方在清明前四天内扫墓;现在,一般都在清明这天去扫墓。晋南人则将扫墓的时间分为两次。一次在清明前几天,是各家分头去扫墓。第二次是在清明当天,一个村里同姓的各家派出代表,同去墓地祭祀共同的祖先。上海人扫墓时间,新坟旧坟有别。凡是新近过世的,过了七七四十九天而没做过超度法事的,要在清明节这天请僧道诵经做法事或道场。如果是老坟并已做过法事或道场,扫墓不一定在清明当天,可以前后放宽些,但不能超出前七天后八天的范围,俗谓:‘前七后八,阴司放假。’意思是过早或过迟都会失灵。”
清明叹了一口气说:“这些情况,我在天上都一知半解,想不到在人间倒是如此讲究。这次下来,算是大开眼界了。”
香樟王说:“要不怎么能说中华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呢。参天大树,出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我的理解,这些传统习俗流传下来,就是要我们饮水思源,不忘根本。”
清明随后跟着香樟王来到了山边原野,他们吹着暖阳和风,披着渐薄的衣衫,褪去了冬日的繁重与清冷。和着蝶舞蜂鸣,轻踏着脚步走向山野,走向河边,走向田埂,看到了漫山遍野的杜鹃花,看到了灿烂金黄的油菜花,寻找到了山樱,沉醉在了桃花林中,品尝了香醇的明前茶。在田野上赏花的时候,跑过来活蹦乱跳的几个小孩子,见到清明和香樟王都不认识,就跟在他俩的后面闹着玩。香樟王指着小孩子吟诵出贺知章的名句: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样一路走来,离村渐渐远了,前面是一大片缓坡地,坡地上种着大片的杏树,杏花遍地盛开,胭脂万点,占尽春色,在枝头争奇斗艳。山坡上,有几个牧童在放牛,老牛悠闲自在地低头吃草,一副很享受的样子。但过了一会儿,天气竟说变就变,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了。香樟王和清明没有带雨具,又无处躲雨,香樟王就急忙跑过去问牧童路,牧童就用手向前方指了指。清明见此笑了笑,并随口吟出杜牧的名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听到这里,香樟王笑着说:“看来我们现在已经穿越到唐代去了,你清明是杜大诗人附体了。”
感叹后,清明说:“我这次是因祖先托梦而下来寻根拜祖的,但我想不通的是我在天上,我的祖先怎么会是地上的人呢?”
香樟王说:“据我所知,天地人是相通的,天上的神、仙、鬼、怪,都是从地上升上去的,所谓得道者升天成仙,失德者下地狱变鬼。你看八仙、济公、托塔李天王、牛郎,乃至佛祖如来等等,他们原来都是凡间的人啊。光封神榜里,姜子牙就将死去的有头有脸的人封了很多神、仙。太上老君、太白金星、太乙真人,和姜子牙他们都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的,一忽儿到天上成仙了,一忽儿又到地上成人了。”
清明说:“是啊,你看现在,我不是在地面上,和你植物界的香樟王在一起了吗。这天地人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香樟王说:“你们天上的神仙是飘浮在空中的;我们地上的植物是扎根在土壤里的,所以我们是最脚踏实地的,很实在;而人类大多数情况下也是脚踏实地很实在的,但有时候也会跳起来离开土地去飘飘然,以为自己也成仙了。”
清明说:“天地人,宇宙万物,道法自然,大家都在思考研究,思来想去,最后是要融合的。”
香樟王说:“对宇宙万物的奥秘,到目前为止,还处于初级阶段,在此阶段,一切还是应以朴素的哲学观点看问题。刚才你提到思想两字,这思字是心上有田,田就是粮食,粮食就是人类的命根子;这想字是木目心的组合,木就是代表我们植物,目是用眼睛在看,树木用眼睛在看着粮食问题,这就是最重要的问题,也说明了思想的重要性。许多哲理都是独立思想出来的。”
清明笑了笑说:“思想还有这样的解释,我倒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个也只有中国的汉字能这样拆开来说。”
香樟王也笑了笑说:“要不怎么叫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呢。”
清明说:“噢,我懂了。香樟王如此博大精深,你是树木之王啊。”
香樟王说:“我不是树木之王,我只是很平常的一棵树,我们植物界是讲究平等的。森林赋予了我一种精神,一种完整性,一种存在的理由,而我现在所做的一切就是一种回馈森林的方式。”
清明竖竖大姆指说:“你们都是好样的,我这次下凡来寻根探祖,太值得了,不光探寻到了我们祖先遗留的优良传统,还学习到了你们树类的美德,这种精神食粮我要带回天宫,去发扬光大。我们天宫要感谢你们。”
香樟王说:“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相互融合是王道。”
清明点点头,陷入沉思之中。
为方便投稿者投稿,现改为微信+邮箱方式投稿。
——加总编微信(SCJL003),声明所投稿件为“原创首发”。
——微信直接粘贴:内容(题目+文/作者名+正文)+个人简介+风采照。
——中长篇连载(内容提要+正文)投至邮箱2455478558@qq.com
——留下联系地址、微信号及手机号。
1
文学顾问:
孔灏先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相裕亭先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法律顾问:
吕庆根先生
2
书法顾问:
侍少华先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一级美术师)
李敬伟先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摄影顾问:
王红军先生(江苏摄协会员、《江苏摄影》采编)
3
特约主播:
水.寒傲似冰女士
宁静女士
清山先生
愚人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