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饱汉不知饿汉饥”,下半句才是精华
俗语大多产生于田间地头,如果深入挖掘俗语的魅力,可以发现很多人生道理,很多人都听过“饱汉不知饿汉饥”,其实下半句才是精华,往往被人们忽略。
01、
饱汉不知饿汉饥
生活中经常能听到这个俗语,它的原版为饱人不知饿人饥,这个俗语的出现,与“为何不食肉糜”的典故有关。西晋的第二代皇帝,晋惠帝司马衷,在天下灾荒的年代,百姓饿死,他竟然问:“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呢?”
很多人看到这里,都会取笑那位天性愚钝、不懂治理国家的皇帝。如果大家能够换一个角度,重新考虑或分析问题,就可以找到答案。
司马衷作为当时社会中的天子,每天肯定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所以他根本不用为忍饥挨饿而担心,在他的眼中,肉糜只是一种最廉价的食物。
大臣们听到他的话后,不仅无奈,而且伤心,这样的君主怎么可能治理好国家呢?现在的社会仍然有这样的认知,因为物质生活充足而随意浪费粮食。
02、
身在福中不知福
这句俗语就是饱汉不知饿汉饥的下半句,意思是,生活在幸福中的人根本没有感受到幸福的珍贵。
现实生活中,大家都会遇到这样的事情,在吃饱穿暖的前提下,很多人对生活的品质要求特别高,所以廉价的物品或食物,往往都不会进入这些人的法眼。家中的长辈就会语重心长地说:“身在福中不知福。”
这句俗语指自己的生活已经很幸福了。但有些人偏偏感受不到这种幸福,这一点在很多小孩子以及年轻人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一个人每天有吃有喝,有学校可上,有事可做;和家人在一起,看日出日落,闻鸟语花香,你都不会觉得幸福。
但当有一天,你遭遇了饥渴交迫,大病、失学、失业、失亲,你才觉得眼前的一切,多么珍贵。
每个人对幸福的标准要求不同,所感受到的幸福也不一样。有人认为住别墅、开豪车才是幸福,如果达不到标准就是不幸福,事实上这只能叫欲望
大部分人都是在追求自己缺少的东西,求而不得是人生的常态。其实人生有一个神奇的命运平衡法则:
一个天天喝牛奶的人,无论喝的奶有多好;他的身体永远都比不过天天给他送牛奶的工人。
同样的道理:一个天天送牛奶的人,无论多么卖力地干活;他的收入永远都比不过天天在家里喝奶的客户。
03、
身在福中要惜福
饱汉不知饿汉饥与身在福中不知福,两句俗语具有非常强烈的对比性。即使放在现代社会,也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古人说:“一茶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身在福中要惜福,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智慧,希望你我都有。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