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碑林的前世今生,容纳了2000多年书法艺术的盛景

文·段宏刚

“碑”在《说文解字》里这样解释:碑,竖石也。特指那些竖立起来,刻有文字和图画,记录事件或功勋的石头。

“碑”诞生于秦代,最初名称叫“刻石”,汉代以后普遍称作“碑”或“石碑”。

随着形式的完善,用途的扩大,分工的明确,石碑的种类越来越多,主要有:

功德碑,用来记录帝王的丰功伟绩。

庙碑,用来记载寺庙修建的过程,或者用来崇拜仙佛。

界碑,用来标记两个地区之间的边界位置和走向。

墓碑,用来铭记死者姓名、年龄和生平事迹。

诗碑,专门用来篆刻著名诗人的著名诗篇。

纪念碑,用来纪念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人物的功勋。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石碑,是一座功德碑,跟秦始皇有关。《史记·秦始皇本纪》里记载: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嶧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意思是说:秦始皇出巡至东边鲁国的邹嶧山(今山东济宁峄山),看到这里风景秀美奇特,宛若仙境,就跟随行群臣商量,写一篇文章,刻在石头上,树立在山上,用以称颂秦国的功德,跟山川自然万世永存。

李斯《峄山刻石》局部

丞相李斯心领神会,当即用篆字作文一篇,秦始皇派人刻碑立于峄山上,这座石碑就是秦代著名的《峄山刻石》,碑文书体为小篆。

自秦始皇之后,刻碑记事蔚然成风,很快普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上至王侯将相,下至黎民百姓,在许多重要活动里,都会树立石碑、镌刻文字用来纪念。

当然,在所有石碑种类里,唯有墓碑跟每个人的联系最为紧密,适用性最广,从秦汉诞生以来,在历史长河里从没有被淘汰,到现在已经传承2200余年。

石碑属于独立的小品建筑,虽然不大,却是集合了书法、雕刻、设计等多种艺术门类的建筑形式,更是一种承载历史文化的载体,具有突出的史学价值、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因此,石碑哪怕再小,在制作时,也要从形式到内容再到审美要求上,做到尽善尽美。

一座完整的石碑,通常由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构成,或者由一块巨石整体雕刻而成,或者由三块石头雕刻,然后组合在一起。

石碑

碑首位于石碑的最上端,主要作用是用来装饰,并有效增加石碑的艺术效果,大多数会雕刻成“盘龙”的样貌,以浮雕为主。非常讲究的使用者,会雕刻成圆雕,内容常常为“双龙戏珠”、“龙凤呈祥”、“麟凤龟龙”等比较复杂,装饰性很强,寓意突出的图案。

简化的碑首,则采取房屋屋顶的样式,从侧面观看,碑首呈现出“人”字形,如同给碑身戴了一顶尖顶帽。

碑身居于整个石碑的中间,是石碑最主要的部分,有正面、背面,两个侧面,共四个平面。正面和背面用来刻写碑文,所用字体往往追随汉字字体的演化,以及书法艺术的审美变化,两汉、两晋到南北朝时期,通常以隶书为主,隋唐时期以楷书为主,宋代之后则以行书居多。

历史上,凡是够得上资格被邀请去书写碑文的人,都是当朝一等一的书法高手,他们的碑文通过雕刻在石碑上,被当作书法范本永远流传下去。像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唐代楷书大师,都曾留下了璀璨的碑刻书法。

为了增加美观性和装饰性,许多石碑会在碑身的两个侧面,以及正、背两面的边缘,雕刻出龙纹或草木纹,这些装饰性花纹的线条潇洒爽利,跟碑身上书法线条的浑厚雄健,形成鲜明对比,有效烘托出石碑整体的艺术趣味。

颜真卿《多宝塔碑》

碑座是石碑的基座,也叫“鳖座”,主要起到支撑碑身的作用。碑座的制作,有复杂形态和简化形态两种。

复杂形态的碑座,制作起来很讲究,造型是龙之六子的“霸下”,其样貌是一只类似于龟、鳖之类的爬行动物,也被称作龙龟。在我国传统文化里,龙龟具有长寿、吉祥的象征,因此,用它驮着石碑,其美好寓意不言而喻。

雕刻出龙龟,再雕刻出龙龟身上的花纹和装饰,相当耗费时间和金钱,在古代,也只有王侯将相才有资格使用龙龟碑座。

简化形态的碑座,被雕刻成一个长方体石台子,跟碑身连为一体,同样能起到支撑作用,整体造型跟汉字“凸”十分相像,只不过,在视觉效果上,没有龙龟基座那么漂亮和霸气。

从秦汉到近现代,我国诞生了数以万计的碑石,它们就像一座座永恒的石质史书,记录着历史的瞬间,让后人有幸了解到历史的真相,同时,还领略了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

欣赏碑石文化的最理想场所,毫无疑问是西安碑林,它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石质文化和书法艺术的圣殿。

西安碑林

踏入西安文昌门向右看,便能看到西安碑林,这里因为是收藏中国古代石碑时间最早,收藏名碑数量最多,收藏种类最为齐全的石质文化艺术宝库,里边收藏有历朝历代11000余件石质文物,碑石丛立如林,非常壮观,故有“碑林”之称。

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西安碑林何尝不是这样。西安碑林的建成,是依靠许多个古圣先贤,一点一滴贡献自己的力量,无数个力量汇集起来后,才形成了今天宏伟壮观的模样。

第一位对碑林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是唐末军阀韩建(855年——912年),时任佑国节度使,驻守在京城长安一带。

唐末由于局势混乱,李唐王朝的江山摇摇欲坠,京城长安在多次战火中被摧残得千疮百孔,梁王朱温(852年——912年)在此时实际上已经掌握了天下大权,唐哀宗李柷不过是朱温的傀儡。

903年,朱温命令韩建重建毁于战火的长安城。韩建虽然是一介武夫,但看到《石台孝经》和《开成石经》的那一刻,他还是被强烈震撼了。

只因为《石台孝经》是一座具有教化作用的功德碑,并且出自御笔,由唐玄宗李隆基(685年——762年)于744年注解《孝经》并作序,亲自执笔采用工整庄严的隶书写出来,再由太子李亨用篆字写好碑首,来年安排匠人镌刻于石碑上,总共约1000余字。这座石碑全面而深刻地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孝道”文化,是唐代“以孝治天下”思想的集中体现。

《开成石经》

《开成石经》的意义更为重大,是唐文宗李昂(809年——840年)时期,唐朝政府创建的一项伟大的“文化工程”,由著名书法家艾居晦、陈玠执笔,用楷书写好十二部儒家经典著作《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后,再由匠人镌刻在石碑上,总共消耗石材114方,石碑上共计有65万多字,是名副其实的石质书籍,被读书人亲切地称作“石经”。

唐代的印刷术还不够发达,书本较少,科举考试在这时却大力发展起来,读书人想要学习名著,只能通过手抄的方式来获得,在抄写过程中,若出现笔误难免会造成内容的混乱和错误。为了保证经典著作的权威性和准确性,创建一个标准的“样书”范本,朝廷不惜人力、物力和财力,耗时7年,把它们雕刻完成,立于长安城国子监内,是当时所有知识分子必去拜读和抄录的对象。

《开成石经》由于承载着“样书”的作用,自制作出来后,历朝历代对其非常重视,都会不遗余力地严加保护,因此,到现在,《开成石经》依然完好无损,是我国古代石碑里,品相最好的。

903年的长安城国子监,已经遭受较大破坏,为了保护好这两部重要石经,韩建将两部石经的一部分,搬迁至尚书省附近的文宣王庙(今西安钟鼓楼附近)里保护起来,才让它们躲过了战火的摧残。韩建的做法,为后人继续收集、整理石碑,保护文化遗产,开了一个好头。

《石台孝经》

北宋时期,陕西转运副使吕大忠(1020年——1096年)对碑林的发展壮大,同样功不可没。

吕大忠是北宋年间著名的“关学”大儒,于1091年上任陕西转运副使,职责是管理陕西地区的交通运输事务。上任伊始,他看到曾经安放《石台孝经》和《开成石经》的文宣王庙变得破败不堪,再加上文宣王庙所处地势较低,光照不足,时常有雨水聚集在此处,让这里宛如沼泽,两部石经常年浸泡在水洼里无人看管,周围杂草丛生,一片荒芜。

本着保护先贤文化遗产的职责,吕大忠果断将两部石经搬迁到“京兆府学”北边的高墙下,算是给它们找到了新的安身之所。

此时的吕大忠,还有一个心愿,那就是找一块风水宝地,将京兆府学、文宣王庙,以及安放碑石的场所,修建在一起,给后人留下一笔看得见的文化财富,也不枉他在这里为官一场。

然而,他在这时已经是古稀老人,精力和时间都不允许他完成这个心愿。在上任的第五年,他就与世长辞。

但是,他的精神还是强烈地感染了继任者,后来,经过多人捐款和出工出力,在吕大忠去世后17年,京兆府学、文宣王庙和碑林,终于被重新修建在一起,地址就在今天的碑林博物馆,吕大忠的心愿同时也圆了。

北宋之后,凡是在陕西任职的官员,大多数养成了收集、整理、保护石碑的习惯,让碑林内的石碑藏品逐渐丰富起来。凡是在陕西乃至西北地区缺乏保护措施的碑石,无一例外会被运送到碑林里,妥善保管起来。

西安碑林的藏品

从明清到现在,对碑林进行大规模修整有两次,一次在清代乾隆年间,另一次在民国1937年——1938年期间,通过这两次大修,基本上建成了今天所看到的样貌。

清代乾隆年间著名学者毕沅(1730年——1797年),因为在陕西任职期间表现优良,于1773年从陕西布政使晋升为陕西巡抚,在任期间,他为陕西做了许多功德无量的好事。

一是在任职的第一年,他打开国家粮仓救济灾民。因为陕西境内的黄河、渭河在1773年夏天泛滥成灾,河两岸许多人的家园被毁,连果腹都成问题,毕沅的赈济,无疑是雪中送炭。

毕沅所做的第二件好事,就是四处征集石碑,重新布局碑林的建筑格局,对石碑进行科学管理和保护。

到清代乾隆年间,碑林里边的藏碑数量已经达到8000余件,藏品的时间跨度从秦汉到清代中叶,将近2000年,分明变成一座灿烂辉煌的文化活化石的宝库。博学多才的毕沅,对经史有很深的钻研,深知这些石碑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对后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化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他认为继续增加完善碑林的藏品,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于是,他不断筹集资金,甚至不惜拿出自己的俸禄,四处奔走,征集和购买散落在民间的石碑。或者,他重金邀请匠人,把历朝历代非常重要的书法名帖,一一雕刻在石碑上,然后把它们一批批运送到碑林里,进一步增加了碑林的藏品量。

西安碑林的藏品

毕竟,石碑上的刻字都是历朝历代书法艺术的精华,对那些学习书法艺术的人来说,怎能忽视对碑刻书法的钻研。再加上此时期“碑学”书法兴盛起来,一时间,制作、买卖拓片渐渐形成气候。

制作拓片时,经过日积月累,对石碑上的文字和图案都会产生磨损,最终导致字迹和图案变得模糊不清,甚至完全被磨损掉。

毕沅自上任后,对私自制作和出售拓片者,严惩不贷,有效保护了石碑的完整度。他还专门设立了管理碑林的机构,定期对石碑进行护理,以延长存世时间。

民国时期,对碑林的完善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无疑是近现代建筑大师梁思成(1901年——1972年)先生。

此时,碑林里边的石碑数量超过了上万件,给它们建造什么样的展馆?怎样把它们合理地陈列出来并保护起来?怎样设计碑林的整体建筑形式?一系列问题摆在前面。

西安碑林的藏品

建筑大师梁思成临危受命,依靠自己的卓越才华,很好地解决了以上问题。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碑林整体样貌和建筑格局,实际上就是梁思成的智慧成果。

今日的碑林,是一座璀璨的石质文化艺术宝库,更是书法艺术的圣殿,每一个立志于书法艺术的人,都会来这里瞻仰,踏入碑林,完全可以看清汉字和书法的演变史,领略到灿烂的传统文化形态。博物馆由碑林书法展区,石刻艺术展区,其它文物展区,三大部分组成,其中,碑林书法展区共有7个展室。第1展室陈列着《开成石经》和《石台孝经》,突出了它们的重要地位和珍贵价值,因为它们代表了文化的典范,碑林当初的创建,也因它们开始。

其它6个展室则陈列着从秦汉到清代的功德碑、庙碑、家训碑、墓碑、诗碑,等等等等,其中,唐代石碑从质量到数量都属上乘,只因为唐代的文化艺术在古代是一座需要仰视的高峰。

(0)

相关推荐

  • 西安碑林看名碑(上)

    点石教育永生2019-12-29 11:03:42 西安有一座碑林. 石碑,古人把棺椁埋入地下,因为沉重,要用绳子拉着慢慢放下,徒手拉绳,也不方便,就在墓坑边沿放一条形石头,石上有孔,绳子穿过,慢慢放 ...

  • 行走西安---碑林-1

    西安碑林是一处著名的名胜,但是我以前几次来西安,都没有去看过.这次觉得应该是去一次了,看过之后才发现,与我想象中的书法碑刻不完全相同,还是有很多非常有意思的东西,很值得一看. 碑林博物馆在西安城内靠近 ...

  • 西安碑林博物馆(二)——《开成石经》

    昨天给大家介绍了最大的一块石碑--石台孝经碑. 今天给大家介绍另一块很有名的石碑--开成石经. 开成石经碑是进入第一展室最先看到的碑,这个碑是唐文宗时期的国子监祭酒艾居晦率领国子监师生一起用了将近7年 ...

  • 干货讲解|西安碑林博物馆(一)——《石台孝经碑》

    14号去了西安碑林博物馆. 不得不佩服十三朝古都的文化底蕴,有幸福感. 本篇文章包含了100大洋的讲解干货,搞了2小时才浓缩出来得6分钟的独家音频资料. [西安碑林博物馆] 开放时间:8:00-17: ...

  • 碑林:艺术的盛筵

    西安碑林博物馆创建于1944年.它是在具有 900多年历史的"西安碑林"基础上,利用西安孔庙古建筑群扩建而成的一座以收藏.研究和陈列历代碑石.墓志及石刻造像为主的艺术博物馆.196 ...

  • 碑林博物馆

    2010年1月和6月两次来西安,一次是开会顺带旅游,一次是旅游顺带开会.第一次开会之余旅游,因此景点都是匆匆而过,因此第二次时时间更加宽裕,看的也更加仔细.晚上的飞机到了西安,第二天吃过早餐,打车前往 ...

  • 什么是碑林

    作者:杨博 [作为开场白] 最近,西安碑林的<开成石经>搬迁问题牵动了全国尤其是西安人的神经.搬还是不搬,官方和民间各有各的考虑.有的人认为搬迁利于保护和技术升级,更利于碑林北扩发展.有的 ...

  • 实拍图!西安碑林里的《玄秘塔碑》

    提起书法,想到中华5千年的文化艺术,一系列古人的经典传世书法作品,很多朋友都耳熟能详. 很多人到西安碑林,就只是看到了几块石碑,却不知道里面的故事和它的珍贵价值.一个一个走过去,看看那些石碑上书法大师 ...

  • 曹操最经典的一首诗,开篇就是千古名句,惊艳了世人2000多年

    说到东汉末年的曹操,很多人的第一印象便是"奸雄",因为<三国演义>的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曹操奸险小人的形象深入人心. 然而我们 ...

  • 一座战国大墓,2000多年来遭17次盗掘,东西却一件没丢

    古代艺术  2004年4月,一天深夜里,在河南省上蔡县郭庄村东面的一处高岗上,几个黑影在手电筒微弱的光线下晃动.几分钟后,一声巨大的爆炸声突然响起--这已经不是郭庄第一次因盗墓响起炸药的轰鸣,如此猖狂 ...

  • 2000多年来,中国在朝鲜半岛疆域线变迁

    众所周知,如今中国与朝鲜的国界是鸭绿江和图们江,但是这条边界的划分不是天然形成的,国界线在历史长河中向来是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那么这条边界线在历史上是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呢?今天的边界线基本形成于什么时 ...

  • 流传2000多年的八大古方,补益气血从脾胃入手,有奇效! | 倪海厦

    经常有人问,医生我要吃什么来补一补啊?那前提是你有虚啊!提到补益气血,你到底要不要补?看看以下情况你有没有: 一.气血不足的三表现: 1.气虚 气血不足的第一表现:没气质.没气场.整个人如秋后的茄子- ...

  • 2000多年历史的广州,有3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游遍需要门票多少钱?

    欢迎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最高的文物保护等级,2019年10月国务院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广东省共有13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省会广州是最多的城市,共有3 ...

  • 2000多年的王陵,出土中国最壮观的车马阵,墓主至今成谜!

    欢迎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 在古代中国,"事死如事生",自古便有非常严谨的殉葬制度,车马坑便是其中的重头戏,车马坑是指古代高等级墓葬用于埋葬陪葬用马车的陪葬坑,包括车坑.马坑.车马合葬 ...

  • 从宫廷到民间,一个活了2000多年的“人”

    上个月我们讲了上海的建筑与建筑师的故事,这回"克勒门"迎来一个新的选题. 呐,就是这些乍看有点惊悚的"恐怖片道具",啊不,是小木偶. 虽然年代久远,这些木偶斑驳 ...

  • 孔子无意说了一句“脏话”,被流传了2000多年,成为老师的口头禅

    "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李隆基·<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 孔子一生之中教授过的学生数不胜数,据考证足有三四千人.而且光为众人所知的至贤至学 ...

  • 一个成语让他背负了2000多年的黑锅,叶公好龙并非为了龙

    叶公好龙的故事很多人都听过,说是一个叫叶公的人特别喜欢龙,家里收藏了很多关于龙的周边.龙王听说有人那么喜欢自己,就去他家看看,没想到叶公一看到真龙吓得转身就跑.因此后世就用"叶公好龙&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