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蜀汉头号战略家,刘备征孙权时为何不带他?是信不过吗?
文/格瓦拉同志
蜀汉昭烈帝刘备称帝后不久,便打着替“义弟”关羽报仇的旗号东征孙权,结果在夷陵之战中(222年)惨败给江东将领陆逊(注:孙权此时尚未建立东吴,因此只能称之为江东集团),不仅尽丧主力,而且一世英名毁于一旦。此战过后,刘备羞恼至极,因为觉得没有脸面回到成都,遂迁入永安宫居住,但没多久便驾崩,终年65岁,时在蜀汉章武三年(223年)四月。
刘备称帝后不久便东征孙权
刘备之所以在夷陵蒙受奇耻大辱,可以总结出来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条,似乎是没有把大谋士诸葛亮带在身边。那么,刘备为何没让诸葛亮从军?是信不过他,还是另有隐情?笔者不揣冒昧,认为原因可能有以下4点:
01 诸葛亮反对东征孙权
早在刘备“蜗居”新野期间,尚未出山的诸葛亮便通过“隆中对”,为他设计了一套光复汉室、谋定天下的大战略。这套大战略的核心,便是夺取荆、益两州,尽占长江上游、中游的有利地形,然后“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见《三国志·卷三十五》),与曹操集团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并寻找北伐中原的良机。
三国对峙形势图
要想保障这套战略规划最终能成功,有两个前提绝对不能丢,即占据荆益二州、与孙权建立稳固的同盟关系。哪怕是丧失其中任何一项,刘备集团的北伐事业不仅要陷入孤军奋战的境地,而且有陷入两线交战的危险局面。如今,荆州虽然已被孙权夺取,但诸葛亮还是主张忍耐,尽量维持双方哪怕是表面上的同盟关系,以防止曹魏从中“下蛆”,而这是刘备绝对不能接受的。
02 诸葛亮虽然是大战略家,但并非优秀的作战参谋
众所周知,诸葛亮在战略规划、治国理政等方面都具有非凡的智慧,取得过他人难以企及的成就,堪称三国头号政治家,刘备对他无比器重,在此不需赘言。然而,大战略家往往着眼全局而忽略细节,能把握大形势但难以应付瞬息万变,因此可以用来治国,但充当作战参谋却并不一定合适。
诸葛亮剧照
不仅如此,诸葛亮生性谨慎,不擅长设奇用险,也从来不打无把握之仗,在战场上总是谨慎有余而冒险性严重不足。总之一句话,诸葛亮在军事方面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不能应对战场上瞬息万变的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优秀的作战参谋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正因如此,刘备在入蜀前后一直使用庞统、法正做谋士,几乎从未把诸葛亮带上战场,讨伐孙权一战亦是如此。
03 刘备盲目自信,认为自己可以轻松地击败孙权
刘备征战天下多年,除曹操外,在对阵其他军阀时取得过不少佳绩,自认为还算是一流军事家。至于孙权,在刘备的眼中不过是“黄口小儿”罢了,哪配跟他较量?不仅如此,刘备麾下的荆州兵、东州兵都是身经百战、骁勇异常的劲旅,在他看来,完全可以击败名将凋零、实力不济的江东军队。
孙权剧照
除了军事经验、战斗能力外,刘备自认为占据长江上游,拥有居高临下的地理优势,只要乘船顺江东下,便可形成泰山压顶之势,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夺取长江中游,直击江东腹心。在刘备看来,讨伐孙权一战纯属“降维打击”,没有任何不成功的理由,也没有必要把诸葛亮带在身边。至于一旦遇到挫折怎么办?从战后的事实来看,刘备似乎根本没做好心理准备。
04 巩固大后方的需要
对于任何一个政权来讲,后方与前线同等重要,因此每当帝王在前线作战时,必然会选择一位重臣辅佐储君留守京师,目的无非是确保大本营的局势稳定,同时为前线源源不断地输送兵员和补给。由于留守的任务艰巨,因此帝王无一例外都会选择忠诚可靠、位高权重、能力卓绝、大局观强的大臣,对于刘备来讲,诸葛亮无疑是最佳人选。
夷陵之战形势图
除留守大后方外,刘备还考虑到太子刘禅年幼稚嫩、缺乏锻炼,让诸葛亮进行辅佐、教导,对于他未来扮演皇帝角色裨益良多。更何况,刘备与诸葛亮在是否讨伐孙权一事上意见相左,勉强“绑”在一起行动势必造成内耗,所以为凝聚共识考虑,刘备唯一能做的,也只能是不让诸葛亮从军,而是让他留守后方。
后续
刘备攻伐孙权的战事,最终在夷陵之战中以惨败收场,不仅彻底断送收复荆州的梦想,还几乎赔光全部“家底儿”,甚至连他本人也差点儿被俘虏。夷陵之战后,刘备没有返回成都而是躲进永安宫,因为愤懑、羞惭至极,1年多后便郁郁而终。刘备驾崩后,诸葛亮主导蜀汉与孙权重新结盟的策略,终究还是回到“以和为贵”的既定轨道上。
参考书目
陈寿(西晋):《三国志》,中华书局2007年版。
司马光(北宋):《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1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