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45)

章、太阴

第一节 无方证条文

一、原厥阴篇条文

(一)、厥

伤寒330: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注】:以下条文专门谈厥。什么是厥?在后面337条已经说得很清楚,「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关于四逆,在讲课录12中有一种观点指误治、逆治,那么330这条的意思是,各种误治、逆治(包括汗、吐、下、火疗)导致的厥,大多数使津液伤失,这时不能再用下法了。因此这种厥应该是寒厥,治疗当与以四逆辈。平素虚的人也同样不能下。

伤寒331: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注】:题首「伤寒」表明这条是仲景广论,条文中「而利」二字应接在「先厥」后面才通。厥一定反应胃虚津少不达四末。胃虚还容易下利。这时属于太阴了。先厥后热是胃气恢复,是向好的方向发展,利可能自止,若再见厥,则病情反复,这就是厥利与热往复,颇似少阳的寒热往来,是正邪交争的进退表现。

伤寒332: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注】:承上条讲厥利与热往复。

厥热往复需要观察阳进阴退还是阴进阳退。怎么观察呢?一般理论上厥几天,热也几天,如此反复交替。出现厥时为阳退阴进,出现热时为阳进阴退。这是一般理论上的情况。但实际中大多并不是这样天数相等地往复。于是存在一个「期待」性观察。这条就谈这个了。

观察分两种情况,1、厥热厥反复;2、热厥热反复。

1、厥热厥反复。若中间热的时间长度比前面的厥短,接下来又厥利,毫无疑问是阴进阳退。若中间热的时间长度比前面的厥长,接着又厥利了,还要继续观察,如果第三个厥的天数加上开始厥的天数少于中间热的天数,紧接着出现第四个热,那么有出现阳进阴退而愈的希望。

2、热厥热反复。若中间厥的时间长度比前面的热短,接下来又热,毫无疑问是阳进阴退。若中间厥的时间长度比前面的热长,接着又热了,还要继续观察,如果第三个热的天数加上第一个热的天数少于中间厥的天数,紧接着出现第四个厥利,这也无疑是阴进阳退。如果第三个热的天数加上第一个热的天数长于中间的厥,那么有出现阳进阴退的希望。而332条正是谈这种情况。

这条是说,前六日发热,接着九日厥利。再接着又开始发热。发热三天后,「后三日脉之」,即发热第四天「脉之」,其热续在者,前后热的天数已超过中间的厥「九日」,就「期待」这是阳进阴退了,希望第五天早晨热退同时又不再厥利,病就会好。如果第五天再往后虽没有厥利,但也没有好,而是「脉数,其热不罢」,这就是热复太过,致营血受伤,非常容易发生痈脓之变。

条文又谈了在厥利阶段,此时胃极虚,「当不能食」,如果病人反能吃,既可能是好现象,也有胃气败坏的「除中」可能(当然也不一定)。可以试探一下给他吃,若吃了之后没有发生暴热,就不是除中,有愈的希望。如果吃后发高热就坏了,此为除中,暴热一去必死。

概言之,厥热往复是正邪交争,如果厥热相当,过后不厥不热了,病就向好,如果厥有余,病就向坏发展,如果热有余,会从虚寒阴证转向少阳痈脓。在厥利阶段,能吃既可能是好现象,也有除中的可能。

这段对正邪之争的分析非常精彩,没有一句五行之言,典型的汤液学本色理论。

伤寒333: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注】:太阳病六七日,是传里或传半表里的时间,脉迟为寒,与「脉浮而迟,表热里寒,四逆汤主之」(225条)互参。虽然脉浮有表证,但脉迟里有寒,要用四逆汤舍表救里。但医生误以为是热利,反用去热的黄芩汤,则使胃中更冷,胃中冷时应不能吃东西,现在误治后胃更寒而反能吃,这是除中必死。这条是误治而造成的除中。

伤寒334: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注】:这条继续331条先厥利后热的讨论,阴退阳进下利自止,如果接着热退且不再出现厥利,则病愈。但也可能阳复太过,此时有两种可能。

其一,热亢于上,汗出(亡津液),咽痛(喉痹)。这种少阳证将在少阳中进一步讨论。

其二,发热无汗利自止,但阳复太过,会出现热迫于下便脓血。也可能发热无汗利不止,这也是阳复太过热迫于下,也会进一步便脓血。发生便脓血时咽不会痛。这其实是演变入阳明了。其治疗在阳明部分已经学过。

寒利久了也会发生便血。对于厥热往复阳复太过的便脓血,要注意会误判为寒利的便血而使用桃花汤。这两者区别主要两点,1、寒利脉沉,热利脉数或脉滑;2、寒利没有里急后重,而是滑泄不止,热利是里急后重。

这条是对病的预后分析。

伤寒335: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注】:太阳病到四五天时四肢厥冷,厥前面一二日必发热(这点容易理解成厥后必热),这是热厥。发热不一定导致热厥,因热而厥者,是热重伤津伤血,气血不能达四肢而厥,或热壅满在里阻碍气血通畅而厥。热厥必有前热。热厥的特点是,厥深者前热也必深,厥微者前热亦微。

其中「厥应下之,而反汗者」,并非热厥都用下法,不过是举一个例子。热厥若现表证,当然还得「汗」,若现热渴非实,用白虎加人参,若现热实,当下,若现柴胡证,当用大小柴胡加石膏,总之,还是那句话,随症治之。如果应该用下法反而用汗法,即对阳明热实证使用汗法,则后果严重,会造成口伤烂赤。

伤寒336: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注】:这条继续讨论厥热往复。病情先厥利五天,然后发热五天,说明正气已然来复,阴病正在转阳,则疾病有望自愈。若超过五日又厥利了,则说明阴益盛邪尚强。

伤寒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注】:所谓厥是阴阳气不能相互顺承接续,手足是阴阳气相顺接之地,若不能相顺接,则手足冷,且从手足末端向躯干方向传,是谓逆冷。胡老说是手足末梢动脉(阳)、静脉(阴)供血衔接断了,出现手足逆冷,便为厥。

这几条反复申说厥热往复,正邪交争之理,此乃仲圣示人以判断疾病预后也。凡正气来复,阴病转阳,皆是疾病向愈之兆。凡邪气益盛,阳病转阴,则是病情日重之征。

伤寒339:伤寒热少微厥,指头寒,嘿嘿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

【注】:这条谈热厥。热甚厥亦甚,热微厥亦微。注意热厥并没有厥热往复问题,只有「热甚厥亦甚、热微厥亦微」。若热少厥微,仅仅指头寒,嘿嘿不欲食,还有烦躁,这是少阳证。

接下来谈两种趋势。经过数日,如果小便自利而色白,说明热去了,厥也就没有了。如果欲得食,其病将愈。

但若开始微厥,只是嘿嘿不欲饮食,进而又呕,胸胁也烦满,说明热加深,厥亦加重,久后容易热陷胃肠入阳明成便脓血。

如果谈治疗,当根据具体情况用大小柴胡加石膏。

伤寒340: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注】:「病者手足厥冷」,能否判断出是热厥还是寒厥呢?不能。「言我不结胸」,排除了水热结胸导致的阳明热厥。「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两层含义:一,这是沉寒客冷积于下焦致厥。由此可判断是寒厥。上面没有胸满胸闷等情况。病全在下焦,小腹满,脐以上的上腹并不满,小腹按就痛,冷结在关元这个部位,不是结于膀胱里头。这是所谓「寒疝」之类。二,按之痛说明里有实。

对于「寒疝」的治疗,以后会进一步学习到,大约有大乌头煎、大建中、附子粳米汤等,都是治沉寒客冷于下焦的。

(0)

相关推荐

  • 伤寒论361-370条

    361 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复紧,为未解. 利脉数为有热,但只微热而有汗出,则热共汗而外越,故知此利当自愈:假设脉数而复紧者,为热犹实,可肯定为未欲解. 362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 ...

  • 虚则太阴,实则阳明,这2条条文需要放在一...

    虚则太阴,实则阳明,这2条条文需要放在一起学习,才能更好地理解太阴病和阳明病的关系. 287条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身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30)——阳明胃家实之大承气方证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30) 第三章.阳明病 第二节阳明方证 十.胃家实证 1.大承气汤 伤寒209: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1)

    本文根据本群各位老师讲课的内容,尽量进行了剔除错误.删烦就简.增补遗漏,修订而成.为了突出学习的完整性.系统性.风格一致性,对讲课记录进行较大的修改,也不再列出哪位老师讲哪部分内容. 本群各位讲课老师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8)

    第一章.太阳病 第二节太阳病方证 11.麻黄汤 「太阳伤寒」之「脉浮紧.发热.恶寒.无汗.头项痛.身痛」乃麻黄汤证之典型证. [组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约28克).上四味,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7)

    第一章.太阳病 第二节太阳病方证 8.桂枝加葛根汤 [组方]:葛根四两,芍药二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桂枝二两.上六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6)

    第一章.太阳病 第二节太阳病方证 5.桂枝加黄芪汤 [组方]:桂枝,芍药各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黄芪二两.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须臾饮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取微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5)

    第一章.太阳病 第二节太阳病方证 [插曲]:刚学过太阳中风的桂枝汤.伤寒论中以「六经名+中风」作为题首者,共8条,即各经都有「中风」条文.于是,以内经解释者认为,各经皆有「经证」,或者说,各经皆有自己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4)

    第一章.太阳病 第二节太阳病方证 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的一个特点,是直接从方学起.而不是先学药理,再辩病因,根据病因选药组方,不走这条路. 什么是经方?是张仲景继承<神龙本草经>.<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3)

    第一章.太阳病 第一节无方证条目 第8.9.10三条,是岐黄家言,恐后世所添加,略去. 伤寒48: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2)

    第一章.太阳病 什么是太阳病?按照内经解释来说,有将「手足太阳经络」联系起来的,有将「太阳寒水之气」联系起来的,有将经络.膀胱.小肠.气化合起来考虑的,还有提出「经证」.「腑证」.「本病」.「兼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