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图讲病因:相对性与审证求因
我们学习《内经》病因的理论,我想还应注意两个问题,一个是病因的相对性,所谓相对性,就是同样的病因,对有的人就得病,而对另外的人就不得病,因此,对得病的那个人来说,这个原因它就是病因,对没有得病的那个人来说,这个同样的原因它就不是病因,所以说病因是相对的。大家同在一个环境里学习、工作、生活,比如人有的人他就得了感冒,或者中暑,或者受风、受寒了,而其他的人他就不感冒,因此那个环境,对得病的人来说它就是病因了,就有病因存在,而对不得病的那个人来说,那个环境就是正常的。咱们就从气候变化来说,气候变了,对不得病的人来说就不算病因,对有病的人来说,它就算病因了。当然你说过于激烈的原因,很多人都得病了,那对很多人来说它都是病因。七情刺激也是这样,同样的刺激量,对于有的人那就引起疾病,而对另外一些人就不会引起疾病,我们在《经脉别论》中讲过的,“惊恐恚劳”可以使有的人气血紊乱而得病,但是“勇者气行则已”,勇者的气运行之后、没事了,而“怯者著而得病”。同样一个原因,对身体弱的、身体差的,它就可能成为疾病,所以说病因是相对的。在研究中医理论的时候、在认识临床问题的时候,应该考虑到相对性的问题,应该认识到得病的前提条件、认识到这们一个特点的问题。
同样地,对于具体病因而言,得了外感了,这个外感到底是风热感冒呢、还是风寒感冒呢,对具体病因的确定、辨别来说,还有一个“审证求因”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要分析那天的温度是多少度,到底是寒了还是热了,如果是最近有一批人都感冒了,大体都是这样、气候变化很明显,那倒好像一般说可以确定最近这一批感冒是什么性质的,大致上这么说、也只能是大致。如果不是这样,而是分散的、个别的有人患外感来找你看病了,到底是风寒还是风热,你说怎么分析啊,不是问他你那天坐在屋子里的温度是多少,或者你在外头劳动去、跑步去,温度是多少、风力有多大。中医大夫大概不是想这个事儿,而是要看这个病人的表现、他的临床症状如何,根据他的临床症状,来确定是风热、还是风寒,所以是“审证求因”。同样一个环境下得外感的病人,甲可能就是风热感冒、乙可能就是风寒感冒,这在中医看来是很常见的事。因此,对甲病人就可能用辛凉药来解表,对乙病人就应该用辛温药来解表。要根据病人的临床症状,来确定他是属于什么性质的疾病,外感病是这样、内伤病也是这样。如果从这个角度上说,大家都得这种病,非常类似,所谓传染性的疾病,那可能它们有共同的地方,但是也难说今年的这种病和明年的这种病还一样,那倒不一定了,那要看明年这种病出现的症状,是不是和今年出现的症状一样,或者非常相似、或者非常接近,不然的话,那就是改变了,在治疗方法上就应该不一样,这是中医理论的特点,所谓个性化,人和人不一样,在不同的时间内就会出现不同的情况。
所以我们怎么治疗上会有个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呢,天地人嘛,全方位地考虑这个问题,来研究这个病因是什么,所以“审证求因”是个很重要的特点。西医学的、他一般要求病因的话,现在有很多的疾病有理化指标,当然也有些找不到。查到了这个病毒是什么病毒,这个细菌是什么细菌,是什么病毒就应该用哪些抗病毒的药,是什么细菌、哪类细菌就用哪类抗生素的药,因此,不论是谁得了这种病,都是同一个药。那中医就不能这样,不同的人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应该是相同的症状吧),就很可能使用相反的药,所谓相反的就是寒热温凉不同、或者相反、或者相类似的药,这个用温药,那个就可能使凉药,我认为这也有我们的一些先进性,先进性就在于个性化的治疗。
所以学习病因就要注意这个问题,不要被所谓具体的所谓致病因子所局限,你就看到它,好、这是什么病毒,化验的时候能得出来,你也想我哪个药去抗这个病毒,有的时候你想着抗病毒不见得效果就好。如果用这个思路去想问题,我不是反对,这种思路有点儿、没关系,比不知道强,是吧,这是什么细菌感染的,我用哪个中药能够抗那菌,人家现在也有一定的药理研究,有这个思路,可以不可以?可以,但那不是辨证施治的主要思路。
所以病因的问题呢,是破坏人体体内阴阳相对平衡而导致疾病的原因,这样说是对的,但是呢,对具体致病那种原因而言,它又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表现在临床上,不同的人尽管是在相同的环境下,他可以得不同性质的病,即使受病原因很明显,但是他表现出的症状和他受病的原因已经不一样了,临床表现他已经不一样了,因此对于这个病因,我们就不要再认定它就是那个直接致病的原因了,那样认识就不全面了,是不是受的寒?是,明显是受的寒,但是过几天他已经不是寒了嘛,他出现热症,那就当热治,麻黄汤开始的时候是受的寒、太阳伤寒,过几天不好就成了阳明经证、阳明腑证了。开始病因是不是那寒?是寒,但是到了阳明经证,你还治寒行吗?他不是寒了、临床症状出现热了,审证求因、求出来的是热,就得用清热法,这才是我们的特点。这是病因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