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参与即是创造

梁言相劝(LYXQ20200428)——语言的终极本质是能量,能量的功能是唤醒,唤醒的生命才具有温度和意义。

真正的参与即是创造”和上一篇的“人生是一场绝无侥幸的经历”一样,都是YTL语录的内容,都是当年在长城汽车做“管理·自主·研”时自己的一种认知和收获,特别偏爱,所以借用它俩分别作了《从平庸到优秀》这本书的“”和“前言”。

今天这篇内容开始涉及“组织”、“能力”、“管理”等这些具体的内容了,关于“批判的快乐”也需要大家“真正的参与”了。

一、

前言
真正的参与即是创造

人类的学识和思想分为四个层次,这个层次的划分是逻辑上的,并不是说对象不同,而是认识主体对同一对象在抽象程度上不同的研究成果或表述形式。道、法、术、技,四位一体,非常有助于我们系统认知事物的整体和规律。

以“管理”为例,彼得·德鲁克说:“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的权威就是成就。”杰克·韦尔奇说:“管理就是沟通沟通再沟通。”赫伯特·西蒙则说:“管理就是制定决策。”有的教科书告诉我们“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相信我们很多人在职业生涯的过程里,也从自己身边的良师益友处接受了诸如“管理就是管人理事”、“管理就是发现并解决问题”、“管理是通过他人完成任务的艺术”等对我们启发和帮助很大的关于管理的认知。

其实这并不是简单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而是这些大师或领导们都是在某一特定情境下,从道、法、术、技某一个具体的层面,来做的一个具体的表述,切不可断章取义。但是我们在学习中又常常“断章取义”——对于这一点,我自身是有切肤之痛的。这也是在书名里有“三大工具”,但上来并没有直接介绍具体的“工具”的原因。

我们学习的“断章取义”,首先就是“断章”。不联系上下文,不联系时代社会背景,不从一个事物的整体和系统去学习,一套书只看一本,一本书只看几章,一章书只看几页,一页书只看几句……这就是断章。

其次是“取义”。取,是凭自己喜好所取,只看到自己希望看到的。我们常常有引经据典、以古喻今的习惯,但由于断章在先,加之本身的沉淀和智慧不足,其实许多引经据典变成了夹生饭,许多以古喻今变成了刻舟求剑。

“断章取义”的学习方法,加上近功近利的浮躁思想,“道、法、术、技”的认知和取舍上,我们很自然地就倾向于相对简单的、直接的我们认为来得快的“术”和“技”,甚至直接是“技”。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语言:“你别讲那么多大道理了,你就直接告诉我怎么干就行了!”这里的“道”和“理”,就是“道、法”,“怎么干”就是“术、技”。

我们常常不理解,师长贵人为什么常给我们讲一些道理,为什么常让我们去思考一些问题,而不是终生只教给我们或直接教给我“怎么干”。或许我们是以为他们老了变得唠叨了而已,其实并不知晓,是生活的经历让他们具备了“道、法、术、技”的认知实践的智慧,并正在努力向我们传授,以便让我们变得越来越优秀抑或越来越幸福。

与之相反,我们倒是常常理解并欣然接受这样一个普遍的事实:辛辛苦苦却庸庸碌碌一生;我们甚至会这样安慰自己:成功和幸福是极少数的事儿,人生本就是受苦,命运本就无公平可言。我这里提及的“庸庸碌碌”,绝非指的是物质上的贫乏,而是指的精神上的贫瘠——不知为了什么而忙碌,没有内心的充盈,没有值得回忆的人和事,未来不可期,往昔不可忆,既没有自我成长的喜悦,也无帮助他人的快乐。

其实,每个人都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宇宙,每个人出生时这一生都有无数种无限成功的可能。只不过,有的在逐渐清晰和实观这种可能,有的人在逐渐丧失和彻底关闭这种可能。

我个人认为,这个过程的本质都是一样的,就是我们如何认知并处理我们和这个世界的关系,只是大家在这个共同的本质的前提下,所应用的方法或走的道不同罢了。

对整个人生如此,对于具体事物的学习亦是如此。

最近半年,关于读书这件事让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一点,这也是我上面谈到的“我自身是有切肤之痛的”。

2017年下半年,当时模模糊糊就意识到了自己对“国学”的断章取义,所以当时买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六祖坛经》、《近思录》、《传习录》,计划“从头到尾“,完整认真地读一遍。其实也做到了“读一遍”,但也只是读一遍,读完就放一边了。2019年《三大工具》推行过程中,自己对一些问题的思考,让自己又去有意识地翻阅其中一些内容,并开始在书上做笔记,觉得收获与之前是不一样的。2019年底,我读了刘永佶老师送我的《诸子思想》中关于《老子》和《庄子》两篇的小样,这是一名经济学家从思想变革的角度,以“诸子思想家群”而非“诸子百家”的观点,让自己从夏、商、周的历史角度,了解了士儒阶层如何产生,诸子思想如何应运而生,诸子思想如何有机统一,老子思想的本质是什么,庄子思想的本质是什么……

不怕大家笑话,我觉得自己这个40多岁的中年人,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生,一名做了20多年的管理者,一个近期刚“从头到尾读一遍”的学习者,对于老子、庄子思想本质的认知实在是相去甚远,甚至偏颇得可笑……

在这之后,又一次拿起《老子》、《庄子》,把每一个字当成一句话或一段文字去找注释学习,再“一个字一个字”地读,“道可道,非常道”和“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明于权必不以物害己”一句一句地学,也记下了许多当时发自内心的感慨,也逐渐认知了老子真正的智慧,庄子真正的积极和自由,至今也难忘那种跟着书中文字神游天外、默然大喜的喜悦与冲击……

从只言片语的断章取义,到囫囵吞枣的不求甚解,再到旁征博引道、法、术、技的整体认知,感觉自己像是做了黄粱一梦。

读此书如此,读彼书亦是如此。

读书如此,自己行事亦是如此。

无知,是自己此刻最大的感受;但并未因此沮丧和失落,一如序中所说“获得了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智慧”,也因此内心更加坦然和幸福。

讲自己这个“切肤之痛”,只是想提醒自己,关于《从平庸到优秀》这本书所围绕的“管理”要和大家分享的内容,从解构的角度讲,无非是YTL所读的管理的书和过去20多年所做的管理的事的一个集合,既然YTL的读书和行事“亦是如此”,所以自己要分享给大家的内容,尽管明知能力一般、水平有限,但应努力去从道、法、术、技的角度去试图更充分地诠释清楚。

这既是对自己的提醒,也是对大家的提醒——前言前言,有言在先。水平有限,就算读了后悔,也像岳云鹏讲的“说着说着说错了怎么办?——对不起,不退票(不退书)!”

以下几部分的内容,是我本人关于书中几个主要名词的个人认知,换言之,是在对这几个名词这样认知的前提下,和大家分享的您将在第一至第五章中所看到的具体的三大工具。

(一)

组织的类型

这里所说的“组织”,是针对“个人”而言的,是两个人以上且有内在联系的人的组合。

普通人的“组织”类型,我认为有三类:家庭单位朋友圈

家庭是以血缘关系为内在联系的,包括你的三口或四口的小家,也包括你三世或四世同堂的家族,还包括非直系的亲属。

单位是以工作关系为内在联系的,这个大家都很熟悉。

朋友圈是以友情为内在联系的,包括同学、战友、伙伴,包括前任、情敌、债主,也包括素未谋面终生也难见一面,但因某种共同爱好或追求形成一种内在联系的圈子的人。比如我,有幸被一位贵友拉进了一个读书群,除我之外有499人,都是水平很高的老师,我和其中任何一位都未见过也不认识,但可以从百度上搜索到或从一些著作中看到他们的大名,当然最幸运最幸福的是在我们共同的“组织”(朋友圈)里可以看到他们对时事的评论、对事物的观点,学习到他们的知识和智慧。

我们作为一个“个人”,无时无刻不处在这几种类型的“组织”中,我们和组织之间的关系,既是个体与整体的关系亦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我们和这些“组织”之间的关系水平和关系处理模式,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上的成功程度,从而决定了我们人生的幸福程度。

(二)

能力提升的途径

《从平庸到优秀》一书的定位是“为组织和个人的能力提升提供部分认知和实践层面的解决方案”。

无论组织能力,还是个人能力,其边界和内容都是十分庞大的;在这里主要谈一下关于能力提升的途径。

无论组织还是个人,能力提升的途径主要是两方面:第一是实践,第二是学习。组织的发展,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场马拉松,实践所经历的失败和磨难本身不可怕,并且是宝贵的财富,像一个金矿;而学习像是挖掘金矿的方法与工具,让我们不断地把通过实践产生的金矿挖掘出来,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去寻找和挖掘新的金矿。

从这个角度而言,对于正在上学的年轻人而言,切莫害怕“失败”,要多参加几个社团,多体验几声嘲讽,多经历几次失望,也可以谈一场轰轰烈烈不计结果的恋爱;对于初入职场的新手而言,要去除“给老子多少薪水老子就给你干多少活儿”的想法,带着“职业生涯早期锻炼最大是最好的工作”的认知,怀着“经历是最大的能力”的信念,要“你干工作”而不是“工作干你”。

实践贵在多经历学习贵在多思考

努力重要,为何努力与如何努力同等重要。

这几个力,都是“能力”。

(三)

YTL的管理观

1、管理要“有温度、有感情、有灵魂”

其目的在于尊重员工,也就是让员工通过思考产生智慧获得成长,这才是善;只有做到这一点,才叫“改善”。

改善永无止境,奋斗其乐无穷。

管理即教育。

2、管理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对比和反省,是发现问题的最好方法,

对标和思考,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3、管理是通过他人完成任务的艺术。

解决问题即任务,现状和理想之间的差距即问题,

如何通过他人完成——

①、让他人知道干什么(what)、为什么干(why)、怎么干(how)及衡量标准(howmuch)等

②、认知是“让他人知道”最大的障碍

③、认知解决了意愿是最大的障碍

④、意愿解决了能力是最大的障碍

⑤、能力解决了坚持是最大的障碍

让他人从接受任务(解决问题)到任务完成(问题解决),按时按质完成,让顾客满意,组织满意,自身也获得成长和幸福,才是【艺术】。

4、管理是管人理事。

管人的路径是“共识—执行—尊重—创造”,其本质是通过尊重人性进而释放人性最终创造人性价值。

理事的路径是“发现—确定—分析—解决”,其本质是通过复杂的事情简单化而使现状更接近理想目标。

5、管理者的使命是通过让顾客满意和让员工成长而为组织解决问题。

6、管理者重在策划。战略不能失误,战术要及时调整,战斗要让听得到炮火的人科学指挥。管理者责任巨大,不要让下级和员工们白白成为炮灰,这样的战争才有意义,才有价值。

(四)

个人如何融入组织

无论你是否愿意承认,个人都离不开组织。与之相伴,个人能力的提升更是取决于个人和组织之间的关系水平和关系处理模式。

组织有三种:家庭、单位和朋友圈。组织于个人的功能,是我们通过个人能力提升(也可以称之为“成长”)获得成功与幸福的平台和载体。

我们与组织之间的关系,并非“身处其中”就是正常和良好的关系。比如在家庭之中,你虽因血缘关系是其中一员,但对老人不敬不孝、对爱人不亲不爱、对孩子不养不育、对兄弟姐妹不帮不助,对于你而言,家庭这个组织就不能发挥出你期望的功能,譬如你希望得到幸福,单位和朋友圈亦复如是。

组织是个人因某种内在联系和其他个人的组合,是具体化的一种环境。而我们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大抵有三种:一是抱怨二是离开三是建设。你在一个单位工作,只是看到它的问题并发泄自己的不满,这是抱怨;有一天你实在忍无可忍辞职了,这是离开;还有一种情况,虽然单位有问题,但你留下来和它一起解决改进变好,这叫建设。

是抱怨是离开还是建设,因时因事因人而异,但总之都是你的一个选择,而这个选择会最终决定你和组织之间的关系。

但总有一段时间,你会相对稳定地处在某个组织之内,此刻你一定要提醒自己努力做一名建设者;因为只要你努力建设了,最终无论这个组织如何,你都因此而成长。一段感情也是如此,不管对方是渣男还是渣女,你用心去爱了,是你最终体验并获得了爱的能力,从而有机会和可能把握住自己一生中最对的那个人,进而获得一生的幸福。要是一开始总是想着“这个人是值得托付终身的人吗?我可以信任TA吗?我应该信任TA吗?我应该为TA付出吗?”这些问题,可能你一辈子也学不会去真正爱一个人。

“在一个人人都是批评家的世界里,做一名建设者。”

依此真正融入到自己所处的那个组织里。

(五)

管理是一种信仰

人生只有两步,一步开始,一步坚持。

真正的开始其实也是非常难得的,但坚持下去更加艰辛。

但当你内心产生了“”,坚持便变成了一种乐趣。

因为,爱是信仰

下面这首诗,是我个人对于爱的一个认识,分享给大家。

《爱是信仰》

(一)

爱,真爱。

什么是爱?什么算真爱?

存不存在?怎么能证明?

谁能审判?为什么审判?

爱,其实是等同宗教的一种信仰

关乎生死,信即存在

不是逻辑和理性无法验证

而是超越了逻辑和理性

无论是否有光

无论被抓走还是留下

心在,光在

信在,爱在……

(二)

在管理和教育以及社交关系中的人性

莫不如此

“愛”,核心本质就是“心”

心,魔了,就是心魔

心,不魔,就是本心

所以,

爱其实是自己与自己的心之间的事情

不要归咎于外部

包括或尤其是那个“爱人”

(三)

你信什么,你努力什么

你做哪些爱或恨的事情

你就将得到什么

这就是你以为的那个真实得牢不可破的存在

(四)

爱情在内的许多人性深处的东西

要更多选择相信而不是怀疑或考验

要更多选择珍惜眼前和当下

而不是四处张望

工作和生活中,太多同一事物却众说纷纭的现象。大家同时学习同一个理论同一个方法工具,有根本不信没有开始的,有半信半疑中途放弃的,有只信不做到处宣扬的,也有坚信去做得到印证蜕变的。

管理,也是这样。

彼得·德鲁克怎么说,彼得·圣吉怎么说,杰克·韦尔奇怎么说,任正非怎么说,你要是对管理本身没有一种敬畏一种信仰从而去实践去坚持,又有什么用呢?

更何况是一个YTL所说呢?

言尽于此,前言结束。

YTL系列丛书第一部。

感谢缘分,感恩有你。

——杨铁梁《从平庸到优秀》

二、习

无所习

三、行

1、请把您认同的部分内容或观点,首先分享给自己生命中重要的人。

2、重要内容做好记录或收藏,因为我们很快会忘记。

3、有适宜机会,用多种方式和身边人探讨交流,相互帮助相互启发。

4、认为必要的改变,一定要制订个人提升计划,从目标到行动,有日程可测量,把“想”做的事,变成生活的一部分时,才会变成真正的“行动”。

5、定期回头学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会持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而这一能力至关重要。

6、定期总结,确认自己的提升计划,给自己鼓励和奖赏,持续改进。

(0)

相关推荐